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和正常人20例,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且CD11b/CD18表达的增加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无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程度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定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观察其与心绞痛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明显增高。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的心绞痛患者。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白细胞介素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介素18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心功能降低而升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无关。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可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60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4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CD40配体高表达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了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及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对正常对照组 16例、稳定型心绞痛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2 0例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及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 ,(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明显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高 (P <0 .0 1) ,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 (2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明显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高 (P <0 .0 1) ,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3)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 ,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无差异 (P >0 .0 5 )。 (4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狭窄数相关 (r=0 .5 4,P <0 .0 1) ,而与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关。此结果提示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升高对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起重要作用 ,且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人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中的一些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介素、白细胞数等升高 ,并预示患者预后不良〔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中白细胞数升高 ,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然而白细胞数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少有报道 ,本文对此做了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各型UAP 2 1 0例 ,发作时心电图ST段水平下斜型下降≥ 1mV ,发作后恢复。或发作时有ST段抬高≥ 1mV ,发作后恢复。排除各种原因的继发性心绞痛 ,如原发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疾病和引起白细胞数升高的其他因…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1种 ,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SAP)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 1种状态[1 ] 。由于病情不稳定 ,它既可逆转为SAP ,又可恶化为AMI,甚至发生猝死 ,故近年来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报道单组分蛇毒溶栓剂 - -降纤酶对UAP心电图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选择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8月 ,住院按 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确诊的 60例UAP患者。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2 0例 ,恶化型心绞痛 2 5例 ,自发型心绞痛 15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降纤酶组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和7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79.4%和6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显著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常规西药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5%,心电图总有效率88%,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82%,心电图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降低血脂,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见察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设治疗组100例,服用益心舒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心绞痛改善疗效、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变化及中医症候改善疗效等.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改善心电图、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的程度等作用.治疗组对改善临床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干、出汗等虚证,以及改善心功能、减少需要血管重建治疗等方面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的发病与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探讨细胞黏附分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与炎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气虚证候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并检测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Spe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证候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1呈正相关;与IL-6、肿瘤坏因子(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证影响因素依次为纤维蛋白原(FIB)和ICAM-1。结论气虚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机;UAP气虚证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急性时相蛋白,细胞间黏附因子相关,且处于低水平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内皮抑素(ENS)、adropin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7月我院诊治的冠心病病人17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1例UA病人为UA组,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病人为SA组;另选取同期101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ENS、adropin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UA病人血清ENS水平与adropin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UA病人血清ENS、adropin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UA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ENS、adropin水平对UA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SA组、UA组血清ENS水平、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ropi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UA组血清ENS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5),adropin水平明显低于SA组(P<0.05);UA病人血清ENS水平与adrop...  相似文献   

14.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宽胸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宽胸通络汤,监测两组病人静息心电图、发作频率、ST段下降值(∑ST)、心肌耗氧量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静息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频率、∑ST、心肌耗氧量两组治疗后均有好转(P<0.05或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宽胸通络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刘钦亮  袁海兰 《山东医药》2003,43(31):50-50
血清尿酸升高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有争议。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分析了80例老年高血压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根据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1979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共4周;4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18和hs-CRP的变化。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①UAP组患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阿托伐他汀40 mg组比20 mg组hs-CRP和IL-18水平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UAP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大剂量使用抗炎效果更好,应早期大剂量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CD40L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uA患者49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及对照组20例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进行检测,并对UA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d的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随访。结果①UA组患者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9.39±1.89)ng/ml]显著高于SA组[(5.92±2.06)ng/ml](P〈0.01)和正常对照组[(4.91±1.97)ng/ml](P〈0.01),SA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UA患者中血浆sCD40L增高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d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浆sCD40L正常组(P〈0.01)。结论UA患者血浆sCD40L显著增高。sCD40L可以作为冠心病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记物,其水平对uA的近期预后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s的表达.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与20例正常者(正常组)比较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较正常组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环磷酸腺苷葡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干预后,其表达显著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黏附分子CD1tb/CD18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程度与心肌缺血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阻肺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病例来源为本院收治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阻肺患者,收治入院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依据病历号单双数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对照组(n=34)。对照组患者为一般性护理,研究组患者为个体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阻肺患者行个体化优质护理可辅助改善病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