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日益升高,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及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近年来逐渐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而药物一直作为预防DVT的主要措施。该文旨在综合近几年来的最新研究,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药物预防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庞灵  李桂杰  赵航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39-4040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不断增加,其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及时有效的预防非常重要〔1〕。低分子肝素类药物可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2〕。本文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同时联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研究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13年11月~2016年10月,均筛选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等基本资料.并询问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统计手术时间.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收入院并施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8例,分为肺癌术后伴发LEDVT组36例和对照组7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是否患糖尿病、化疗情况、肿瘤分期、肿瘤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等多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T2DM)、术前是否行化疗、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手术方式等因素与肺癌术后LEDVT发生密切相关(OR=2.307、3.105、2.102)。结论肺腺癌、肺癌Ⅲ期、开胸手术是肺癌术后形成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患者在术前应评估发生LEDVT的风险,以期能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在妇科恶性肿瘤或其他妇科疾病中术后发生率为17%45%〔1〕。尤其是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脂等,更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旨在观察术后使用经络弹力袜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DVT形成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妇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62例。入选标准:1手术时间>2 h;2术后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膝关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我们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取不同的时间长度应用序贯加压装置(SCD)感应抗血栓泵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8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术后即开始应用SCD感应抗血栓泵治疗,对照组术后第1天持续应用,从第2天之后每4h使用一次,每次持续1h;实验组术后6h使用1次,每次持续1h.两组患者应用抗血栓泵时间均为10 d.每日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温、颜色、腓肠肌疼痛等情况,均在术前及术后7~10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40例,肌间血栓形成1例;实验组40例,肌间血栓形成2例,两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肢皮下淤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例肌间血栓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与护理均痊愈,两组患者皮下淤血均吸收痊愈.结论 SCD感应抗血栓泵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形成效果明显,应用抗血栓泵每6h1次、每次1h为宜,并非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镜目前已成为膝关节腔内疾病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工具.膝关节镜手术中采用气囊止血带止血,患者小腿长时间下垂,加之术后24h内患膝制动及手术创伤应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们对143例患者行膝关节镜检查治疗,现将DVT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16例膝关节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DVT预防性措施,对照组进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腹壁皮下注射治疗,术前2 h注射1次,术后1次/d,0.3 ml/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离子导入治疗,30 min/次,2次/d。疗程均为2 w。观察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统计DVT发生率;检查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术后第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4.92%和16.36%,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2周,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20%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P0.01);观察组术后第2周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同时点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第2周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可降低血清FIB水平,减轻炎性反应,预防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老年宫颈癌患者血脂异常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3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1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52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氧化型低...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因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髋部疾患的终末治疗手段,但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却成为临床上一项棘手问题,更为严重的是DVT是继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础病因.1999年吕厚山等[1]首次报道我国THR后并发DVT的发生率为40%,2005年关振鹏等[2]报道THR后并发DVT的发生率降至16.3%,而查振刚[3]等报道其发生率为11.2%.随着对THR后DVT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预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初次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8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及死亡的发生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凝血指标(D-Dimer、FIB、APTT、PT、TT、PLT)的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TNF-α、IL-6、IL-1β、PLT、D-Dimer和FIB均明显降低(P0.05),而APTT、PT和TT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D-Dime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年内,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838,P=0.016);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1.12%)和19例(10.67%)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P=0.003);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14,P=0.032)。结论利伐沙班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和安全性优于低分子肝素,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与系统溶栓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4例,其中采用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再进行血栓碎吸、导管溶栓、肝素抗凝等综合介入治疗的患者109例设为A组,另外95例接受尿激酶系统溶栓治疗者设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6.17±1.86)d,明显低于B组[(10.02±2.33)d;t=12.91,P0.05]。4 w后复查:有效率A组93.58%,B组81.05%;血栓有效清除率A组92.66%,B组74.74%;健、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0.76±0.24)cm,B组(1.42±0.45)cm,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36个月,A组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27%、13.76%、0.91%,均明显低于B组41.05%、48.42%、8.42%(均P0.05)。通过彩超检查静脉畅通率、瓣膜功能正常率,A组分别是89.00%、71.56%,B组分别为49.47%、35.7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优+良+中)A组96.33%,B组86.32%,两组对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介入相比系统溶栓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具优势,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也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手术取栓、溶栓、抗凝、祛聚、穿减压袜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43例(69.35%),好转15例(24.19%),无效4例(6.4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3.5%。结论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可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上采取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的方法。在基础预防措施中,我科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了术后预防DVT的系统功能训练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了157例我院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析,均是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的病例.将患者分成了两组,对照组74例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83例使用了改进术中护理措施.对两组的血流动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输液量等不存在统...  相似文献   

18.
张春梅  孙继玲 《山东医药》2005,45(27):28-28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998~2004年,我们共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82例。现将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之后对肺不张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的方法,以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并对其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曾于我院行胸腹部手术患者60例,手术后患者并发肺不张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其采取相关措施来进行护理干预,气管插管管理等方法来进行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利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来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发生肺不张的5例患者中,在经过护理干预后痊愈;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5例患者,均利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方法来进行治疗,患者也均痊愈。结论在临床上,利用术中护理干预对术后肺不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能够使肺不张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病人多见于老年人,部分病人出现单侧肢体瘫痪,引起月国窝部的静脉血液瘀滞,如不注意预防常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史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为无既往史者的5倍,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我们于1999年以来对87例脑梗塞伴偏瘫病人于住院早期采取综合措施,不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加快了肌力的恢复速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