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房速。对于不同部位起源的房速 ,在诱发、标测、和消融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Koch三角区域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也是房速的好发部位。我们成功消融了 3例希氏束旁的房速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3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分别为 30、6 7、和4 5岁 ,房速病史分别为 5、5、和 10年 ,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代谢免疫性疾病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化验检查无异常 ,其中例 3伴显性心室预激。经股静脉、右颈内静脉放置电极导管至高位右心房(HRA)、希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起源于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希氏束旁的房速,简称希氏束旁房速18例,其中男2例,女16例,年龄31~68(40±9)岁,病史1~10年。对患者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希氏束旁房速大多为女性,16例表现为阵发性,为心房或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2例为无休止心动过速。所有患者房速心电图P波窄而低幅,Ⅱ,Ⅲ,a VF和V1导联P波负正双向,Ⅰ、a VL导联为直立,V2~V6导联P波负向。右房激动标测示心内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并领先于体表P波起始(15±3)ms。16例患者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2例于右房希氏束旁消融成功,均无并发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希氏束旁房速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征及心房内激动顺序,应首选无冠窦途径消融,长期随访房速行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张磊  贾雄燕  程媛媛  苑媛  易甫 《心脏杂志》2018,30(5):621-622
正1临床资料患者一,女,64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3年收治。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体征。心电图(ECG)见图1。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 56%。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室及冠状窦程序刺激未见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证据,予异丙肾上腺素激发后冠状窦近端S1S2刺激诱发心动过速,腔内心电图(EGMs)示AA间期350 ms,AV 1∶1下传,心室起搏见室房分离,心室拖带后停止为V-A-A-V表现,支持房速。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送入盐水大头行右房建模并激动标  相似文献   

4.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8例前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6±12.3)岁。阵发性房速病史(7.5±5.5)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左心房和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并进行消融。结果心房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8例患者的房速,房速的平均周长(329±66)ms。右心房和左心房的前间隔部位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但多次消融未成功。主动脉无冠状窦内的心房激动较希氏束处的心房波提前(11.6±7.2)ms,放电1~2次于8s内终止8例房速。随访(10.2±4.8)个月,无一例房速复发。结论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可作为消融前间隔局灶性房速的一种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在希氏束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经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13例患者男3例,女10例,年龄52.7±9.8岁,阵发性房速病史4.2±4.5年。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房及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激动标测。均于无冠窦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0.9±46.0ms,房速时P′波时限77.8±14.4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11.2±10.3ms(P0.05)。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His束处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经主动脉逆行方法 ,所有患者于无冠窦内标测到心房激动较His束处的心房激动提前9.3±6.1ms,放电1~2次于2~8s内终止房速。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速具有窄P′波及常规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位于His束处的特点。经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消融是一种根治此类房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靶点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结果。方法16例房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射频消融功率设置20—30W,或预设温度50-60℃放电消融。结果经电生理确诊为房速16例,RFCA即刻成功15例(93.75%),15例房速共有17个起源病灶,分布在右房侧壁5个,房间隔5个,希氏束(HIS)旁2个,上腔静脉(SVC)1个,左上肺静脉(LSPV)2个,右上肺静脉(RSPV)2个。合并左前侧壁旁道(AVRT)1例,消融旁道后诱发不出房速,合并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1例,房速的起源灶就在间隔中下部,消融靶点相当于HIS与冠状动脉窦(CS)口间中下1/3处,消融效果如改良房室结,结果房速及AVNRT均不能再诱发。1例LSPV房速,2个月后复发,并诱发出AF及Af,做LSPV电隔离消融获得成功。有1例HIS旁房速,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结论局灶性房速RFCA成功率高,病灶起源部位以右心房侧壁及房间隔多见,HIS旁房速作消融要谨慎,应尽量避免出现三度AVB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0名希氏(His)束旁旁道(Ap)致倾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患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综合分析X线曝光时间、操作时间、术后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指出,His束电极的准确放置、尽量避免大头电极导管重复使用、术丰富的射频消融手术经验:包括介入操作技术和靶点图的识别,是安全有效进行His束旁旁道RFCA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位于希氏束上、下0.5cm以内的右侧间隔旁路称为希氏束旁旁路,为避免射频消融时损伤希氏束,大头导管标测定位应在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及诱发心动过速三种方式以确定.消融时应密切观察体表QRS波形态及逸搏情况.需在心室起搏下消融时,确信旁路中断后应停止或间歇心室起搏,以观察逸搏情况确定是否希氏束受损.如果自然发作和诱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均为旁路下传,心内标测为多旁路间折返,房室结构均为旁路者时测不能确认患者房室结传导是否正常,应首先消融其逆传旁路,对正传旁路消融应慎重,以避免消融后的房室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10.
彭晖  吴永全 《心电学杂志》2009,28(3):185-187
患者女性,53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0余年。高血压10余年。体检:BP160/60mmHg,R86次/min。心尖呈抬举样搏动,心界扩大,心尖部可闻及3级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有以下特点:①频率快,200次/min,肢体导联可见等电位线;②多呈2:1传导,呈窄QRS波群型;③1:1下传时,QRS波群呈有束支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体表心电图(图1)显示:P波宽度由窦性心律时的80~110ms缩短为心动过速时的60~70ms,在Ⅰ、aVR、aVL直立,Ⅱ、Ⅲ、aVF负正双相,V1倒置,R—P间期〉P—R间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中心因希氏束旁心律失常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消融靶点的分布和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 3933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中,电生理检查提示希氏束旁心律失常71例(1.8%),其中,隐匿性房室旁道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希氏束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方法 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前斜位45°消融电极在三尖瓣环细标确定靶点图,即在希氏束附近AV融合或最短AV间期,可记录到小H波,其振幅明显小于希氏束电图H波振幅,在窦性心律或心动过速时低能量试放电,有效增加功率和延长放电时间.结果 15例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准确标测和消融下,消融希氏束房室旁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希氏束旁旁路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旁路射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希氏束旁旁路患者,其中显性旁路3例,隐性旁路7例。窦律下采用能量滴定法温控消融,从小功率(10W)短时间(5s)开始。结果10例患者除2例担心手术风险拒绝消融治疗外,余8例全部行射频消融治疗并获得成功。温度55~60℃,功率平均26.7±11.9W,消融时间60s,重复诱发无心动过速,术后随访3~6月无复发。结论窦律下消融希氏束旁旁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从小功率短时间开始,严密心电监护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右前间隔旁道的发生率为 1 0 % 〔1〕,因其邻近希氏 (His)束 ,又称为His束旁旁道 (AP)。由于在该部位消融易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故认为对该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是整个AP分布中最难的部位〔2〕。我院心导管室自 1 998年以来对 1 1例His束AP进行RFCA治疗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8年 8月 3日~ 2 0 0 2年 3月 5日 ,我院心导管室对 1 1例His束旁AP参与的顺向型AVRT(O AVRT)进行RFCA治疗。其中 ,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31~ 60岁。显性A…  相似文献   

15.
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学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右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 40例右房房速病人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右房内交替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结果 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0例房速中10例为自律性房速,30例为非自律房速。36例(90%)射频消融即刻成功,36例有39个房速病灶位,其分布:房间隔21个,右房侧壁15个,希氏束旁(Koch三角尖)2个。4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改良房室结成功,3例合并心房扑动划线消融成功。有1例希氏束旁房速术后出现Ⅲ°AVB。结论 右房房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其病灶部位以房间隔或右房侧壁为多见,希氏束旁房速消融应注意防止出现AVB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起源位置、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儿38例,年龄3.0~13.6(7.9±3.3)岁.分析不同起源位置的局灶性房速射频消融效果、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不同年龄组射频消融效果.结果 38例患儿中20例(20/38,52.6%)为无休止性房速,18例(18/38,47.4%)为阵发性房速.38例患儿中的12例(31.6%)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中10例(10/12,83.3%)继发于无休止性房速.房速起源部位以心耳部位最为多见(12/38,31.6%),其次依次为肺静脉(7/38,18.4%)、心房壁(7/38,18.4%)、房间隔(7/38,18.4%)、冠状静脉窦口(3/38,7.9%)、上腔静脉(1/38,2.6%)、三尖瓣环(1/38,2.6%).38例患儿中的36例(36/38,94.7%)射频消融成功,复发10例(10/36,27.8%).复发病例中7例(7/10,70.0%)为心耳起源,外科手术将患侧心耳切除后均未再复发.18例(18/38,47.4%)发病年龄≤3岁,20例发病年龄>3岁;≤3岁组和>3岁组无休止性房速的发生率、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及起源部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局灶性房速患者,射频消融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②小儿局灶性房速以起源于心耳最为常见;③起源于心耳部位的局灶性房速复发率与失败率最高,外科心耳切除术为安全有效的补充根治方法;④小儿无休止性局灶性房速更易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希氏束旁道CARTO3及常规X光指导下标测及消融方法。方法纳入12例希氏束旁道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入选患者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9例患者行常规X光透视下标测消融靶点并进行消融,3例患者应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靶点标测及射频消融。对不同标测方法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9例常规标X光测患者中成功6例(66.7%),2例未成功,1例靶点距离希氏束过近,放弃消融,术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X线曝光时间(36.2±13.4)min;CARTO3指导3例均成功(100.0%),X线曝光时间(14.2±7.8)min。与常规X光测患者比较,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靶点消融成功率更高,X线曝光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X光相比,CARTO3指导希氏束旁旁道消融可更精确指示希氏束及消融导管空间位置,缩短X光曝光时间,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报告我们收治的 2例房性心动过速(AT)的电生理及射频消融 (RFCA)特点。临床资料例 1 :男 ,35岁 ,因心动过速 1 7年 ,气短 3年 ,加重 5月入院。心动过速最初为阵发性 ,频率 1 0 0余次/分 ,近几年频繁发作 ,频率增快 ,近 5月几乎持续发作 ,使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心电图及食管调搏提示 AT,频率 1 40~ 1 60次 /分。Holter见心动过起始有“温醒现象”。超声心动图 (UCG)提示左室、左房、右室大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37%。于 1 999年 6月行 RFCA,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 5个以上半衰期。常规将 4根 4极电极导管分…  相似文献   

19.
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及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方法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精确定位26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起源部位,右房起源房速23例:界嵴5例,冠状静脉窦口5例,房间隔右侧3例,Koch三角2例,右心耳1例,上腔静脉1例,余右房各壁各1例。左房起源房速3例均为右上肺静脉。V1导联P波双向或负向者房速多起源于右房;P波正向或双向的房速起源于左房;aVL导联及Ⅰ导联P波正向对诊断右房房速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3例主动脉无冠窦内和1例二尖瓣环一主动脉连接(MAAJ)处成功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探讨该类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4±10.4)岁,均有阵发性房速病史。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心房进行激动标测,如果最早心房激动邻近希氏束附近,少数患者在此处消融,其他患者和上述消融不成功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如果消融不能成功,则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至左心房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处消融。结果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明显变窄(77.8±14.4)ms。右心房激动标测均在希氏束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3例于此处消融失败。14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于无冠窦内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提前希氏柬处心房激动0~20.0(10.1±6.3)ms,13例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包括1例改用盐水灌注导管后消融成功。1例经无冠窦消融失败后,经穿刺房间隔于MAAJ处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处消融成功。随访3~3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具有窄P’波及标测右心房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的局灶性房速,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经穿刺房间隔在左侧MAAJ处消融或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无冠窦内消融可能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