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滕军  尹作民  刘为生 《临床荟萃》2004,19(17):994-99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及时地开通闭塞血管,能恢复心肌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防止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预后。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由于在最短时间内处理闭塞血管,将粥样斑块压碎,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充分得到改善,术后即时再通率高,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TIM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根据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慢血流和无复流组27例,血流正常组93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行PCI治疗的AMI 312例,根据有无复流及TIMI等级,分为无复流组(TIMI 0~1级,n=37)与复流组(TIMI 3级,n=275)。记录胸痛持续时间、冠心病危险因素,检测入院时外周血相关指标及心电图ST段改变,观察PCI相关影像学变化及TIMI血流情况,评估左室功能、血栓等级、血管痉挛等变化,分析无复流影响因素。结果两组血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胸痛持续时间、最大ST段变化、左室射血分数、血栓等级、分叉病变、偏心病变、累及血管数、血管痉挛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白细胞计数、血栓等级、血管痉挛等级是预测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血白细胞计数、血栓分级、血管痉挛等级是预测AMI 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慢复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术并且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296例,根据替罗非班的用药时机分为术前用药组和术中用药组。分析两组术前与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情况,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用药组PCI术前及术后IRA前向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比例均高于术中用药组,分别为(74.7% vs 47.2%、98.9% vs 93.2%,P<0.05)。术前用药组PCI术后LVEF高于术中用药组(58.31±5.35)% vs (52.93±6.01)% (P<0.05)。两组术后住院期间MACE、出血及严重的血小板减低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保护心脏功能;此外,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不增加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SCF/N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行PCI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152例, 根据PCI后TIMI血流分级分为SCF/NR组和正常血流组,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BMI、高血压史、家族史、吸烟、饮酒、术前TIMl血流分级、killip分级、尿潜血、左心室舒收末内径、梗死相关动脉、病变位置、弥漫程度、介入治疗方法、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WB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I)、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脂蛋白a(LPa)、血清胱抑素C(Cys c)、K+、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 2聚体(D D)、病变血管支数、病变血管长度、病变血管直径、支架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CF/NR组年龄、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高于无SCF/NR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 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术后出现SCF/N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LDL 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经PCI术后出现SCF/N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爱新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0):930-93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1)治疗中重要的再灌注方法,其目的是使因血栓闭塞的冠状动脉迅速再通,并实现心肌组织的有效再灌注,减少心肌的坏死面积。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仍有10%~30%病例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为无复流现象。研究证实无复流可导致梗死的延展,心功能恢复障碍,左心室重构等更多的合并症,也是心肌和微血管损伤的标志之一。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无复流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更多的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是影响PCI近期预后和远期心源性死亡及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与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84例并行PCI术;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显示有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择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而未行PCI术,另外冠脉造影正常55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造影前及术后12h、术后2周血清IL-18浓度。结果 ACS组行PCI术后12hIL-18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术后2周血清IL-18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正常对照组、SAP组和ACS组,其血清IL-18水平逐渐增高。结论 PCI术后存在炎性反应,IL-18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它的变化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不同顺序应用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97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被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行血栓抽吸)和对照组(48例,先行血栓抽吸再行冠脉内替罗非班注射),支架植入术后分析两组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另外比较患者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及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慢血流和无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出院期间出血事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先行血栓抽吸再行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再行血栓抽吸,在预防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并发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其中无复流患者23例。在其余159例急性心肌梗死PCI冠脉前向血流TIMI3级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为正常血流组(对照组)。统计分析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长和心功能不全可能会促使无复流的发生;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而冠心病的相关因素与无复流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术前血清凝集蛋白-1(intelectin-1,ITLN-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8含量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炎症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IL-18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动态检测44例AMI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8含量,分析IL-18与梗死部分、面积积分、临床积分、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血清IL-18含量明显升高,第2 d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第14 d接近正常对照组;且IL-18含量变化与血清CK-MB含量变化、临床积分、梗死面积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均<0.05);死亡组IL-18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IL-18含量与AMI患者的病情变化相一致,其可能参与了AM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诊疗(PCI)术中发生无复流风险的评分方法。方法收集接受介入治疗的 AMI 患者的无复流相关因素的临床资料,分为评分模型组和验证组,采用二项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研究的方法,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无复流风险评分系统,对发生风险进行分层,并对评分系统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0.587,P =0.019)、心功能 Killip 分级≥2级(OR =3.656, P <0.01)、TIMI 血流分级≤2(OR =0.774,P =0.013)、PCI 术前血栓负荷>4分(OR =2.629,P<0.01)、发病至球囊扩张病变时间>6 h (OR =1.485,P =0.083)为 AMI 患者 PCI 中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分层:评分<2分为低危,2~5分为中危,>5分为高危。模型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16(95%CI:0.671~0.761)。采用 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得出:χ2=1.027,P =0.994,提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验证组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AUC =0.891(95%CI:0.822~0.959)。分别比较验证组 killip 分级、血栓负荷、评分、危险分层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无复流评分的 AUC 最大(AUC =0.851,95% CI:0.776~0.927)。结论根据基于 AMI 患者临床和造影特征建立的简单无复流风险评分系统,可用于对 PCI中无复流发生风险进行分层,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预测无复流发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危险因素人群血脂异常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探讨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有无差异及各自的血脂异常特点。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检测血脂水平。根据不同危险因素分别将其分为:低龄组与高龄组;男性组与女性组;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空腹血糖正常组与空腹血糖异常组,将各组内的血脂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低龄组共73例,其中男51例,女22例;高龄组共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二者的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TG[(1.47±1.04)mmol/Lvs.(1.05±0.41)mmol/L]、LDL/HDL(2.69±0.92vs.2.32±0.85)和TG/HDL(1.41±1.19vs.0.93±0.45)较高龄组高(P值均<0.05),而其他血脂指标[包括TC、HDL、LDL、TC/HDL、N-HDL、脂蛋白(a)、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急性心肌梗死的男性发病年龄明显早于女性[(63.18±15.04)岁vs.(74.36±11.23)岁,P<0.01]。女性组TC[(4.84±1.25)mmol/Lvs.(4.41±0.94)mmol/L]和HDL[(1.28±0.36)mmol/Lvs.1.09±0.24)mmol/L]均高于男性组(P值均<0.05),其他血脂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58.18%合并有高血压。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在性别比和平均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TC[(4.81±1.09)mmol/Lvs.(4.25±0.99)mmol/L]、LDL[(3.00±0.89)mmol/Lvs.(2.63±0.87)mmol/L]、TG[(1.47±1.10)mmol/Lvs.(1.13±0.46)mmol/L]及N-HDL[(3.61±1.04)mmol/Lvs.(3.13±0.94)mmol/L]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值均<0.05),其他血脂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空腹血糖正常组与空腹血糖异常组比较在性别比和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C[(4.87±1.18)mmol/Lvs.(4.38±0.97)mmol/L],TG[(1.63±1.24)mmol/Lvs.(1.12±0.50)mmol/L]和TG/HDL(1.52±1.41vs.1.07±0.61),N-HDL[(3.70±1.04)mmol/Lvs.(3.22±0.98)mmol/L]在空腹血糖异常组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P值均<0.05)。结论合并与不合并某种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间的血脂水平(包括常规血脂四项TC、HDL、LDL、TG和"总坏胆固醇"及"胆固醇比")存在差异,高血压和空腹血糖升高能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坏胆固醇"水平及"胆固醇比",从而有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30天死亡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红蛋白(H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d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997-01-01~2006-06-01因AMI入院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患者Hb水平分为二组:Hb水平≤100g/L组(207例)和Hb水平>100g/L组(1379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d死亡率。结果二组患者30d总死亡率为17.5%,Hb水平≤100g/L组死亡率为21.7%(45/207),比Hb水平>100g/L组死亡率(9.1%,126/1379)明显增高(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当对其他因素校正后,低Hb水平仍是30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1.83,CI1.08~2.85;P<0.05)。结论低Hb水平与AMI30d死亡明显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应考虑对这些患者采取特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PCI的患者于冠状动脉抽血测TC定、LDL-C水平.将急诊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161例患者依据PCI后有无复流分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复流(NSNN组,n=88)、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无复流(NSN组,n=19)、使用他汀类药物复流(SNN组,n=52)、使用他汀类药物无复流(SN组,n=2).对各组复流发生情况、血浆TC、LDL-C水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无复流现象发生率,NSNN组88例(54.7%); NSN组19例(11.8%); SNN组52例(32.3%); SN组2例(1.2%).使用他汀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比例显著低于未使用他汀治疗组(P<0.05).未发生复流现象组患者(NSNN、SNN)血浆TC及LDL-C水平显著低于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NSN、SN)(P<0.05或<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可能和血脂水平有关.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再灌注治疗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其机制之一可能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时血浆胆固醇及LDL-C低水平的患者发生无复流概率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NR)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组(预扩张组),应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法(CTFC)、心肌呈色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50%)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峰值时间来评价两种方法对AMI患者NR的影响。结果两组虽然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CTFC显著减少[(23.10±4.51)帧vs.(25.53±5.09)帧,P〈0.05)]、MBG 2~3级显著增高(90%vs.74%,P〈0.05)、NR发生率显著减少(10%vs.26%,P〈0.05);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50%发生率显著增加(88%vs.70%,P〈0.05),直接支架组CK-MB峰值显著减少[(217.2±96.86)U/Lvs.(260.22±97.78)U/L,P〈0.05]、CK-MB峰值时间显著提前[(11.72±2.67)hvs.(13.7±2.06)h,P〈0.05]。结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NR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22)和多支病变组(n=42),射血分数(EF)结果分为冠心病非心力衰竭组(n=36)和冠心病心力衰竭组(n=28)。选取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结果与对照组和冠心病非心力衰竭组相比,冠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降低(P〈0.05,P〈0.01),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和hs—CRP增高(P〈0.05,P〈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患者FT3明显降低(P〈0.01),rT3和hs—CRP增高(P〈0.05)。在校正其他因素后,FT3水平下降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风险比为0.7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在心功能不全时会有改变,T13,FT3降低,rT3升高,且FT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其可作为反映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升高,反映炎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