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氨茶碱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对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3例、C组43例,分别给予肾上腺素1 mg、肾上腺素5 mg、氨茶碱0.5g+肾上腺素5mg静脉推注.观察各组临床疗效、股动脉压和血浆TNF-α、IL-6浓度变化.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明显增高,自主循环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主动脉舒张压明显增高,血浆TNF-α、IL-6浓度明显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肺复苏早期氨茶碱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能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心搏骤停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对照组应用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存活率增高(P〈0.01),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心肺复苏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明显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并能维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3.
吴冰  菅向东  谢永胜 《山东医药》2009,49(15):65-66
目的评价心肺脑复苏中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纳洛酮的疗效。方法将57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行心肺脑复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纳洛酮,对照组仅予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纳洛酮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成面罩联合插管组、插管组和面罩组,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和存活情况。结果经过急救后,3组间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显著(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8.6%、45.2%和33.3%,均显著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结论急诊科院前和院内采取面罩联合插管进行老年心肺复苏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伤亡,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在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脏骤停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急救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急救后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院前急救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应用于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合用在大鼠心脏停搏中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合用在大鼠窒息致心脏停搏中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使用肾上腺素或氨茶碱。方法 采用呼气末夹闭气管 8min ,建立大鼠窒息致心脏停搏模型。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氨茶碱 ( 10mg kg) +肾上腺素 ( 0 .0 2mg kg)组、肾上腺素 ( 0 .0 2mg kg)组和氨茶碱 ( 10mg kg)组 ,分别行心肺复苏 ,比较 3组大鼠的心脏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情况以及存活率。结果 心电活动恢复率 3组无显著性差异。起效时间氨茶碱 +肾上腺素组为( 4 3.0± 34.0 )s,氨茶碱组为 ( 39.0± 2 3.0 )s ,两组显著快于肾上腺素组 ( 90 .0± 4 2 .0 )s。自主循环恢复率 3组无显著性差异。自主循环恢复大鼠的平均血压氨茶碱 +肾上腺素组为 ( 5 5 .5± 17.3)mmHg( 1mmHg =0 .133kPa) ,显著高于肾上腺素组 ( 2 6 .7± 7.8)mmHg和氨茶碱组 ( 15 .0± 2 .4 )mmHg。 1h存活率 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合用在窒息致心脏停搏大鼠模型中 ,对自主循环血压的恢复优于单纯使用肾上腺素或氨茶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氨茶碱对老年呼吸、心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搏、呼吸骤停老年病人86例,根据药物使用的不同随机分为单独氨茶碱治疗组(常规组)44例和垂体后叶素联合氨茶碱治疗组(研究组)42例。收集并记录2组病人的临床基本资料,并对2组病人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心肺复苏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心脑血管类疾病是导致病人心搏、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研究组病人48 h存活率和出院后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呼吸及循环系统恢复所用的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复苏后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的心率、动脉血压、6 h尿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氨茶碱对老年呼吸、心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有明显疗效,可提高老年病人的存活率并改善病人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分析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为研究阶段,其中2017年1月我院引进心肺复苏机,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未采用心肺复苏机。随机选取2个阶段各23名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存活时间24h以及出院存活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过程中需要应用心肺复苏机来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抢救效果,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2005年旧版心肺复苏(CPR)指南和2010年新版CPR指南指导下院外心源性猝死(SCA)的抢救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0年9月在旧版CRP指导下进行院外CRP抢救的SCA患者248例作为旧指南组,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新版CRP指导下抢救的SCA患者282例作为新指南组,比较两组SCA患者经CPR抢救后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个月存活率以及1个月后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结果与旧指南组比较,新指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增加(12.77%vs.7.66%,P=0.045),其中SCA发作至接受CPR的时间≤10 min的患者中,新指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旧指南组(36.23%vs.19.35%, P=0.032);而超过10 min接受CPR的患者之间自主循环恢复率无差异(5.16%vs.3.76%,P=0.501)。新指南组1个月后存活率以及存活且无脑功能受损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旧指南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版CPR指南较旧版指南抢救SCA患者成功率更高,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37例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我院收治突发心跳骤停患者共73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6例)和观察组(n=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措施,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的复苏情况、复苏成功率以及48h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χ2自主循环恢复率=7.439,P=0.006;χ2自主呼吸恢复率=7.820,P=0.005),意识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t意识恢复时间=6.250,P=0.000)。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48h生存率分别为51.4%、45.9%,对照组分别为22.2%、16.7%,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复苏成功率=6.643,P=0.010;χ2生存率=7.249,P=0.007)。结论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应用纳洛酮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提高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血管急救生存链抢救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改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西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208例作为研究对象。心血管急救生存链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循环恢复者119例(A组)、死亡者8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搏骤停发生地点、心搏骤停发现者、心搏骤停至发现时间、发现心搏骤停至实施心肺复苏时间、首次实施心肺复苏人员、心肺复苏至专业救治人员接手间停顿情况;第二阶段119例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存活出院者22例(C组)、死亡者97例(D组),比较两组患者可除颤心律-电复律时间、除颤方式及复苏药物使用情况;第三阶段22例存活出院患者中脑功能恢复良好者11例(E组)、脑功能恢复不良者11例(F组),比较两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及神经保护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心搏骤停发生地点、心搏骤停发现者、发现心搏骤停至实施心肺复苏时间、首次实施心肺复苏人员、心肺复苏至专业救治人员接手间停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心搏骤停至发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者可除颤心律出现-电复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者除颤方式及胺碘酮、利多卡因、镁剂、碳酸氢钠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及神经保护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进行心肺复苏、尽早电除颤及使用肾上腺素可能提高心血管急救生存链抢救心搏骤停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患者94例,采用经骨髓穿刺建立骨内通路者36例为治疗组,经外周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者58例为对照组,均给予肾上腺素,观察2组建立输液通路所用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和心肺复苏疗效。结果:建立骨内通路用时(77.70±21.09) s,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用时(260.1±102.24) 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内通路穿刺成功率高于外周静脉通路(100%vs 86.21%,P 0.05),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骨内通路组高于外周静脉通路组(38.89%vs 18.97%,P 0.05)。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经骨内通路给药比经外周静脉通路给药更迅速,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值得院前及院内急救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选取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患者45例,将心肺复苏成功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心肺复苏失败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有心脏病基础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到抢救时间5 min、使用肾上腺素和纳洛酮治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早实施抢救,采取正确方法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纳洛酮、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对复苏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雌雄不限,体重280g~320g,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A组),单用肾上腺素组(B组),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组(C组),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纳洛酮组(D组),对照组(E组)。A组仅进行麻醉以及气管插管,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其他4组成功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后分别尾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g/kg,血管加压素0.8U/kg和纳洛酮0.4 mg/kg以及生理盐水。记录B组、C组和D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30min内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和E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大鼠的窒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B组、C组相比,D组的自主循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自主循环恢复(ROSC)30 min后,B组、C组、D组的MAP都有上升趋势,且和B组相比,C组、D组的MAP上升更加明显(P0.05)。同时,B组、C组、D组大鼠TNF-α、IL-6以及IL-10水平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纳洛酮、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在复苏后大鼠动脉压能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且联合用药在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同时也能提高复苏大鼠血清中的抗炎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分析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MEDLINE和万方数据分别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年内相关的外文和中文文献,以心搏骤停患者为对象,分别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和徒手CPR在院前和院内抢救的复苏效果,以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入院存活率作为复苏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时期对照研究或以过往病例作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有11篇。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分析示,与徒手CPR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都能显着提高率(P0.01)。入院存活率分析示,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抢救能显着提高入院存活率(P0.01),但在院内抢救入院存活率却未能提高(P=0.13)。结论 Autopulse复苏器能提高院前及院内抢救心搏骤停的初期复苏成功率,但远期复苏成功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见显着提高。心肺复苏器的复苏效果仍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但目前看来是正面而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心肺复苏的84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和心脏复苏效果,分析复苏3h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接诊至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接诊至心电图检查时间、接诊至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复苏成功率(88.10%)、自主呼吸恢复率(73.81%)、自主循环恢复率(66.67%)和存活率(9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压、心率、PO2均高于对照组,PCO2和pH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等心肺复苏效果好,动脉压、心率及血气指标改善,康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素无效的心脏停搏患者应用氨茶碱复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在肾上腺素无效的心脏停搏患者中应用腺苷受体拮抗剂氨茶碱的方法。方法 :对 32例心跳骤停后肾上腺素无效者 ,给予静脉注射氨茶碱 (0 .2 5 g,3~ 5 min重复注射 ) ,观察心律、血压、呼吸等的变化。结果 :随着氨茶碱剂量的递增 ,心脏停搏患者中出现心律反应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最终有 16例 (5 0 .0 % )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或室上性节律及自主循环和呼吸。有 2例 (6 .3% )患者在氨茶碱用至 0 .5 g时 ,出现心室颤动。氨茶碱的用量与心率、复苏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和 QRS间期均呈中度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应用氨茶碱重复注射的方法治疗心脏停搏是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局军 《内科》2012,7(4):378-37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救治心搏骤停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心脏骤停者且给予相应心肺复苏术,同时对心肺复苏术成功率和除颤时间等进行观察与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经心肺复苏术后58例心搏动骤停者自主循环恢复25例、占43.10%,存活19例、占32.76%,其中复苏术开始时间〈5min者比〉15min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高,且复苏成功者除颤时间明显短于失败者(P〈0.05)。结论心肺复苏术是救治心搏骤停有效且可行的方法,早进行复苏术,规范复苏操作方法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已有动物实验提示,心肺复苏目前应用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可能太小。本文比较小儿顽固性心脏停博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SDE)和大剂量肾上腺素(HDE)治疗的疗效和转归。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由20例心脏停搏的患儿组成,平均年龄分别为2.5岁和3岁,停搏至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分别为2.5岁和3岁,停搏至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分别是3.4±1.7分和3.4±1.6分,差别均无显著意义(P>0.05)。二组病例均按高级心肺复苏的标准方案进行急救,包括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和100%O:吸入,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