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以及血栓-栓塞性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抗栓治疗越来越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重视.但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人群,抗栓治疗的策略较难制定.尤其是血栓风险高或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的患者,抗栓治疗不足将难以遏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抗栓过度则会导致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原则的把握和对出血缺血风险的评估及其平衡的考量至关重要.而对抗栓药物的正确应用要求我们了解动、静脉及心腔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相对应的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在影响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因素中,年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老年患者大多存在对创伤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的生理或病理性因素。许多临床研究都将65岁以上的TBI患者作为一个单独组〔1,2〕,很少有研究考虑老年人群中存在的年龄差异。此外,抗凝(AC)/抗血小板(AP)是治疗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药物,可能与老年TBI患者预后不良有关〔3〕。本研究探讨AC/AP对不同年龄段老年TBI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服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105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消化道出血前是否服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分为对照组A组(26例)和药物组B组(79例);按药物类别B组细分为抗血小板组(B1组,37例),抗凝药组(B2组,26例)及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组(B3组,16例),分析比较各组年龄、性别、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消化道出血方式、内镜下表现的区别,与药物种类、质子泵药物、INR值的相关性。结果B组平均年龄高于A组(78.1岁±9.4岁 vs 61.5岁±17.8岁,P〈0.001),B组严重性消化道出血比例显著高于A组(57.0% vs 19.2%,P=0.001);各组消化道出血的形式无明显区别,内镜下均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B组中,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严重消化道出血率(64.9%)高于其余两组;服用抗凝药物患者中,INR≥3患者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率高于INR〈3患者(58.3% vs 38.9%)。结论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可增加患者严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年龄、INR值、药物种类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病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抗凝药物3.1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 :凝血是由血液接触到位于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坏死中心 ,以及受损的血管内皮和粘附在破损血管的被激活白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所激发。 III因子 (组织因子 )和 VIIa因子结合后激活IX和 X因子 ,Xa再激活 V因子与 Ca2 及血小板磷脂形成复合物为凝血活酶 ,此为外源性途径。另一方面 ,接触因子 ( X1 1 )与胶原接触后激活 ,再激活 X1 ,后者又激活 1 X因子 ,与 Vllla一起激活X因子 ,再通过上述相同的程序复合成凝血活酶 ,凝血活酶形成后将凝血酶在 Ca2 协同作用下转变为凝血酶 ,然后凝血酶将纤维蛋…  相似文献   

5.
常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脉粥样硬化是可致残致死的全身性疾病 ,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其中粥样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等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故在二者的治疗中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房颤(AF)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而华法林已被证实为预防老年AF者继发卒中的最有效抗血栓形成药物。尽管联用抗血栓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卒中可能有益。但目前尚缺乏肯定与否定结论。且有关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华法林的相关出血风险亦结论不一。本文意就老年AF者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华法林与其主要出血事件间关系进行了初评。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释放前列腺素类物质和生长因子,形成血管内血栓等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神经体液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造成血小板功能增强和(或)生存期缩短可促进或加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进展和发作。  相似文献   

8.
心房纤颤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脑卒中是主要并发症,低治疗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5)的华法林抗凝,能安全而有效的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但需要定期监测INR。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塞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心血管病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 1 990年全球各地区统计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包括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其他血管疾病的死亡。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在于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许多动脉 ,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胸及腹主动脉 ,以及下腹的大动脉等 ,造成这些动脉的狭窄、急性或亚急性堵塞。最危险的血栓性事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危急的下肢缺血。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裂隙是血小板的血栓事件的基础。1 血小板在体内的激活血管损伤后 ,流经该血管处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恩吉 《山东医药》2000,40(1):35-36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发病形式是动脉血栓形成(脑血栓),动脉血栓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时相:①血小板粘附;②血小板聚集和释放;③凝血机制活化。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的起始因素之一,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疗法是防治IC...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防治方面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血小板治疗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益,因此,临床上尤其在老年人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抗凝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常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具有抗炎、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方药.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抗凝药物的使用日益增多,但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时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长期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的消化道损伤情况与药物依从性。方法 纳入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10家研究中心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治疗后1~1.5年并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铝镁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为研究人群,按照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3组。通过胃肠道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分问卷判定消化道损伤情况,药物依从性问卷(medication adherence questionnaire,MAQ)评估药物依从性。GSRS评分≥2分为主要研究终点,MAQ评分>0分为次要研究终点。采用倾向性评分对基线数据进行匹配分析,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抗血小板药物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753例,阿司匹林组有276例(61%)发生消化道损伤,铝镁匹林组58例(42%),氯吡格雷组93例(58%)。以阿司匹林组作为对照组,铝镁匹林...  相似文献   

17.
我院从 1995年 1月~ 1998年 4月共为 70例冠心病病人安置冠脉支架 (PTCA基础上 ) 94个。男性 6 2例 ,女性 8例 ,年龄 5 4 2岁 (37~ 72岁 )。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15例 (梗后 3~ 4周安置 ) ,亚急性心肌梗死 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1例 ,伴不稳定性心绞痛 31例 ,稳定性心绞痛 11例。术前心前区剧痛者 18例 ,中度痛者 38例 ,轻痛者 8例 ,胸闷不适 6例。支架安放的冠脉LAD 5 7支 ,RCA 2 8支 ,LCX 9支。支架种类 :Cordis 17个 ,Cook 16个 ,Nil 11个 ,Wirktor 11个 ,Crooflex 10个 ,J&J 8个 ,GR Ⅱ 7个 ,Pongrogh 6个 ,Bestent 4个 ,其他 4个。术前口服阿司匹林、术后除口服阿司匹林2 5 0mg 2次 /d ,静滴或皮下注射肝素 10 0~ 2 0 0mg外 ,1995年10月以前服华法林 2~ 3mg/d ,1995年 10月后服力抗栓2 5 0mg 2次 /d 1~ 2月。术前后观测心电图与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均无特殊变化。术后疼痛消失 45例 (6 4 3% ) ,减轻2 0例 (2 8 5 % ) ,无变化 4例 (5 7% ) ,死亡 (术中导管穿孔、心包填塞 ) 1例。心电图缺血恢复正常 33例 (4 7 1% ) ,改善 2 5例 (35 7% ) ,无变化 11例 (15 8% ) ,心电机械分离 1例(1 4% )。术后出血并发症 6例 (8 6 % ) ,用华法林组 2 / 13例(15 4% ) ,主要为穿刺点血肿、淤斑 ,用力抗栓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多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急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情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3例ACS(非ST段抬高)患者,年龄44~89岁,>65岁143例,>75岁80例,急性消化道损伤临床表现有:1呕血;2呕吐物潜血强阳性;3柏油便、黑便;4大便潜血强阳性;66%的患者具有2个以上的高危因素,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153例患者中29例(18.9%)出现了急性消化道损伤,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例(1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达莫组20例(2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患者中已广泛使用,但其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在高龄(>65岁以上)、应急状态、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升高。ACS应慎重、综合考虑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9.
<正> 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统称为抗栓治疗,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h/Ⅲa受体拮抗剂,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肝素以及华法林。高血压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抗栓治疗是冠心病预防中的主要手段。多年来,对于哪些高血压患者应该应用抗栓药物一直存在争议。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一种新方法,围手术期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本研究中探索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分期杂交冠状动脉治疗。按照制定的治疗计划,患者首先接受微创不停跳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搭桥,5天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前降支血管。外科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连续5天以上;手术中使用肝素1-3mg/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大于300秒,术毕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比例为1:2。手术后第一日起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氯吡格雷75mg/日直至第五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之后终生服用阿司匹林100mg/天以及一年硫酸氯吡格雷75mg/天。评价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出血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 2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接受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患者出血风险未增加。 结论 本研究中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所采用的围手术期抗凝以及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