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缓慢的颈椎退变性疾病,发病形式多样,既可隐匿起病,缓慢发病,又可因轻微外伤突然起病。本院自1997年至今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EOLP)术后的隐性失血量(hidden blood loss, HBL)及其风险因素。方法 随机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行EOLP手术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统计其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变化,从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 TBL)中去除围手术期可见的失血量,计算其HBL值。通过对51例患者的人口学与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与EOLP术后HBL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51例患者的TBL为(704.3±251.8)mL,HBL为(329.4±173.6)mL,占比(45.9±14.6)%;术后1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贫血。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是影响TBL的风险因素,与之呈负相关性;颈椎后方软组织厚度(thickness of the posterior cervical soft tissue, TPCST)是影响TBL和HBL的共同风险因素,且与之呈正相关性。结论 HBL在EOLP手术总出血量中有较大占比,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开门后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9个月。复查均显示颈椎管扩大充分,无再关门现象。JOA评分优良率78%,颈椎轴性症状(AS)评价优良率为6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手术应用微型钛板固定,操作简便、开门效果良好,可获得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有效降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5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7例应用内固定.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1~4个等级,JOA评分改善率为(69.1±17.5)%,不稳节段均获得稳定的融合.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辅以必要的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CF手术22例(ACCF组),行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8例(LP组)。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CCF组18.50±4.20个月,LP组18.60±4.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科采用 Centerpiece 微型钢板治疗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68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3~14(9.0±2.9)分,术后为5~17(12.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20%~100%(44.9%±26.9%)。有颈椎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占47.06%,术后占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254例颈椎病患者采取3种不同术式治疗:A组(126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7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未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C组(5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X线、MRI和CT检查显示:3组患者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后漂移,侧块螺钉均没有进入椎间孔和椎管内,椎板没有再关门,椎板合页处没有向内陷入椎管,亦没有明显压迫硬膜脊髓的硬膜外血肿。A组颈椎曲度无改变;B组颈椎曲度无显著性改变;C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曲度增加值为5.3 mm±2.7 mm。18例术后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2例(1.59%)、B组4例(5.71%)、C组12例(20.69%);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脊髓型组5例(3.09%),混合型组13例(1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于术后2~4 d出现颈肩痛或原有颈肩痛加重,其中12例随后迅速出现肌力下降,而感觉减退不明显。18例均给予保守治疗,术后2~3周患者颈肩部麻痛消失;术后4~24周12例肌力下降中11例完全康复,1年后另1例C_5神经支配区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可发生C_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时发生率最低,在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时发生率最高;术后混合型较脊髓型更易出现C_5神经根麻痹,其损伤机制可能与脊髓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和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46例患者,根据术后引流管留置压力的不同分为常压引流组(n=78)和负压引流组(n=68)。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症状性血肿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中位数为50.0ml(30.0,80.0ml),负压引流组为212.5ml(160.0,262.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为141.0ml(105.0,200.0ml),负压引流组为367.5ml(297.5,470.0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3.0d(2.0,3.0d),负压引流组为3.0d(3.0,4.0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应用常压引流与应用负压引流临床疗效一致,但常压引流可以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T_1倾斜角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因颈椎OPLL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53.3岁,随访5.1~6.6个月,平均6.0个月;手术节段C3~6 18例,C3~7 12例,C4~7 8例。记录术前和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VAS、JOA评分改善率。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T_1倾斜角、术前和随访时C2~7 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计算C2~7 Cobb角改变值,即颈椎曲度改变值。运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明确T_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T_1倾斜角中位数将病例分为2组,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术前和随访时颈椎ROM、随访时Cobb角、VAS评分改善率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倾斜角与随访时颈椎曲度改变明显相关,较大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病例在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改变明显高于较小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较大T_1倾斜角的OPLL病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有可能增加,提示在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或其他颈椎后路术式之前,在考虑患者颈椎Cobb角等评估因素的同时,也应将T_1倾斜角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采用PKP治疗胸腰椎OVCF患者95例,其中男30例,女65例;年龄55~86岁,平均6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痛的程度;测量椎体高度及Cobb角,观察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65 min,平均45 min。术中骨组织活检提示转移性肿瘤2例。骨水泥渗出至椎管内1例,再行椎板减压术;骨水泥渗入椎间隙1例,进入周围血管2例,未见明显不适。术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8~2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压缩椎体的高度有明显恢复。结论 PKP是治疗胸腰椎OVCF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中须注意操作要点,避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3-C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开门角度、颈椎生理曲度、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及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探讨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的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为预测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提供相关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3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在颈椎CT上测量开门角度,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在MRI上测量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按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 mm,B组2.5 mm)。A组男11例,女6例;年龄(56.58±9.80)岁,病程(23.52±7.86)个月。B组男6例,女9例;年龄(58.46±12.53)岁,病程(21.13±7.75)个月。将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与开门角度、颈椎生理曲度及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分析。结果:A组开门角度(40.47±9.45)°,B组(27.84±5.67)°,A组开门角度大于B组(P0.01),开门角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794,P=0.000)。A组颈椎生理曲度(11.56±4.99)°,B组(6.64±3.28)°,A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B组(P0.01),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632,P=0.000)。A组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27.70±2.92)%,B组(24.59±2.80)%,A组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大于B组(P0.01),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667,P=0.000)。颈椎生理曲度因变量被踢除(P0.1),开门角度与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13、0.059。结论: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是开门角度、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其中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影响最大,开门角度次之,颈椎生理曲度影响最小。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可以用0.059×开门角度+0.113×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2.266方程进行预测,为术前评估术后脊髓减压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后路锚钉法单开门椎管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节段性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1例患者,均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颈椎节段失稳,其中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5例,间断型后纵韧带骨化6例,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20例;31例均为单节段失稳,其中C3、4失稳7例、C4、5失稳15例、C5、6失稳8例,C6、7失稳1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锚钉法单开门椎管成形结合选择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前和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对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62 min;术中出血420210 min,平均162 min;术中出血4201 300 ml,平均730 ml;28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双侧C5神经根麻痹,2例单侧C5神经根麻痹,经脱水、神经营养、高压氧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全部病例随访121 300 ml,平均730 ml;28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双侧C5神经根麻痹,2例单侧C5神经根麻痹,经脱水、神经营养、高压氧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全部病例随访1260个月,平均30.3个月。31例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锚钉法单开门椎管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节段性失稳患者早期疗效满意,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总结。  相似文献   

16.
We analyz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and plain X-ray films of 53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in a 3-yea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the nuchal muscles and those in the cervical curvature was investigated. On postoperative CT images,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all nuchal muscles was reduced to approximately 80% of its preoperative size. This atrophic change was especially intense in the multifidus muscle and the semispinalis cervicis muscle. Postopera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deep nuchal muscles was reduced approximately 30% from its preoperative siz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all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nuchal muscles and the cervical curvature. However, a weak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deep nuchal muscles area and the curve index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2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纳入67例患者,男44例,女23例;年龄31~78岁(56.5±9.9岁)。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矢状面MRI T1加权像上测量各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术前椎间盘突出≥2.0mm定义为较大椎间盘突出;术后3个月时突出大小较术前变化≤0.5mm定义为无明显变化,>0.5mm定义缩小或增大,统计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椎间盘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较大椎间盘突出大小。结果:共测量335个椎间盘,术前314个椎间盘存在突出,C2/3 57个,C3/4 64个,C4/5 66个,C5/6 65个,C6/7 62个;中位突出大小为2.09(1.43,2.69)mm。其中163个突出≥2.0mm,C2/3 9个,C3/4 42个,C4/5 38个,C5/6 41个,C6/7 33个。术后3个月时313个椎间盘存在突出,中位突出大小为1.97(1.35,2.76)mm。314个术前存在突出的椎间盘中,83个(26.4%)椎间盘突出较术前缩小,175个(55.7%)无明显变化,56个(17.8%)增大。其中163个术前突出≥2.0mm的椎间盘术后3个月时54个(33.1%)椎间盘突出缩小,86个(52.8%)无明显变化,23个(14.1%)增大;C2/3、C3/4、C4/5、C5/6、C6/7较大椎间盘突出缩小、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的患者分别为2、5、14、19、14例,5、28、20、19、14例和2、9、4、3、5例,其中C2/3、C3/4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大小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缩小(P<0.05)。3例(4.5%)患者因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术后突出增大,症状缓解不明显而行二期颈前路手术。结论:多节段CSM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3个月内较大椎间盘突出程度可发生变化,约1/3的椎间盘突出可发生缩小,多见于C4/5、C5/6、C6/7节段;椎间盘突出增大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改良Z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方法]对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参照13本JOA17分评分法,分析所有病例近期疗效.[结果]36例平均随访18.6个月,从术前(8.3±3.2)分改善到(13.8±2.5)分,平均改善率为58.6%.影像显示术前31例颈椎前突型,3例术后变为直线型;5例术前为直线型,术后未变.无1例变为颈椎后突型.颈椎屈伸活动度减少近1/3及轴向痛常发生.[结论]本法治疗颈椎OPLL,减压彻底,椎管扩大充分,防止再关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