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来源于胸腺淋巴组织,可以表现为淋巴瘤、白血病或两者同时存在,它的发病同抗原受体基因、染色体异常、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等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检查可以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仍以化疗为主.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miR-16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LBL/AL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宜共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38例T-LBL/ALL石蜡标本进行CD3、cCD3、CD10、CD20、CD34、CD43、CD99、TdT、PAX-5、BCL-2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miR-16的表达水平,以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8例T-LBL/ALL中TdT阳性率最高(94.7%),CD34阳性最低(22.1%),PAX-5及CD20为阴性.在39.5%病例中Ki67大于80%.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比较,miR-16在T-LBL/ALL中表达上调,其表达量是淋巴结反性增生的4.87倍(P<0.05).T-LBL中miR-16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优于阴性组预后(P<0.05).miR-16表达与BCL-2蛋白存在相关性(r=0.51,P<0.05).结论:在T-LBL/ALL中miR-16的高表达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16可能与预后有相关性,而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好于阴性组,可能也是一种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18例LBL的临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其对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18例中骨髓浸润14例,淋巴瘤白血病10例,纵隔肿物9例。病理曲核细胞型15例,均为T细胞标记。全组完全缓解6例,3例B细胞型均完全缓解。18例患者中位存活期10.1个月,5年生存率11.2%。结论:LBL男性多见,发病年龄轻,易累及骨髓、纵隔。曲核、T细胞型为主。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但B细胞型LBL预后相对较佳。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男 ,8岁。因咳嗽、气促、发热 1个月余 ,于 2 0 0 2 - 12 - 0 6入院 ,入院前 1个月余 ,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 ,在当地医院先后多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患儿仍持续发热、咳嗽、气促 ,逐渐加重。立即转入我院治疗。查体 :t38.3℃ ,R35次 /min,HR12 0次 /min,气促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气管左移 ,右侧胸廓饱满 ,叩浊未闻及呼吸音 ,左侧呼吸音粗 ,心 (- ) ,肝脾不大 ,NS(- )。实验室检查 :胸片示 :右侧胸腔大量积液 ,CT示 :右侧胸腔大量积液 ,胸膜增厚 ,并形成多个团状软组织块影突向胸腔 ,右肺组织完全压缩 ,气管纵隔…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1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枕部疼痛,并可触及一类圆形花生米大小的包块,以淋巴结炎予抗炎治疗8天(具体用药不详)后疼痛减轻且包块缩小。患者于7年半前因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淋巴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图1~3),同时骨髓涂片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病变控制并于4年前结束治疗。  相似文献   

6.
路娣  何乐健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5):315-315,I088
患儿女性 ,8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伴隐痛 1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 :RBC 4 14× 10 12 /L ,Hb 10 8g/L ;WBC 6 1×10 9/L ,N 5 0 % ,L 4 3% ,M 5 2 % ;PLT 2 84× 10 9/L。B超、CT检查示盆腔肿瘤大小约 10cm× 7cm× 4 8cm ,子宫明显增大。行肿物切除术 ,术中见肿物为子宫体本身 ,大小约 8cm× 6cm× 5cm ,自宫体至宫颈均被肿瘤组织浸润 ,表面光滑 ,质硬 ,与周围组织粘连 ,两侧分离困难。病理检查 巨检 :送检肿物 2个 ,体积分别为 8cm× 8cm× 5cm及 4 5cm× 4cm× 4cm ,大者为子宫体 ,…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观察Hyper-CVAD/MA化疗方案联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输注组成的“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ALL)患者的疗效.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LBL/ALL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微移植”治疗,首先给予患者Hyper-CVAD/MA方案化疗,在MA方案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PBHSC输注,不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截至2014年4月,中位随访41(20-57)个月.结果显示:7例患者共完成30个疗程“微移植”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CR).“微移植”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相关感染;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GVHD相关临床表现.随访截止时,5例无病存活,2例复发死亡.结论:“微移植”治疗LBL/ALL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 男,8岁.因咳嗽、气促、发热1个月余,于2002-12-06入院,入院前1个月余,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在当地医院先后多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患儿仍持续发热、咳嗽、气促,逐渐加重.立即转入我院治疗.查体:t38.3℃,R35次/min,HR120次/min,气促,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左移,右侧胸廓饱满,叩浊未闻及呼吸音,左侧呼吸音粗,心(一),肝脾不大,NS(一).  相似文献   

9.
前体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以T细胞来源为主,而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ymphoblastic lymphoma,B-LBL)仅占约10%,常累及皮肤或骨骼,纵隔受累少见。B-LBL与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可归为一类,骨髓中淋巴母细胞比例≥25%时为B-ALL,比例在5%~25%时应诊断为B-LBL骨髓浸润[1]。肾脏淋巴瘤少见,且多为继发性。本研究观察B-LBL/ALL肾脏浸润的18 F-FDG PET/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坏死的临床特征包括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方法 对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坏死病例进行分析及相关文献资料复习.结果 病情诊断及时,为及时治疗并取得良好的预后赢得了时间.结论 为延长此类疾病患者生存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实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20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HOP样或ALL样化疗,其中10例衔接干细胞移植。结果 2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17岁,男女比例为2.3∶1。全组患者评估疗效,获得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2例,其中衔接移植6例获得CR。单纯化疗和移植两组2年预估总体生存期(OS)分别为13.9%、53.3%。Ki-67≥50%、高LDH水平、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仅接受单纯化疗是T-LB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 T-LBL是一类侵袭度高、预后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经过诱导化疗后衔接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ALL-CNSL)脑脊液(CSF)中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髓外浸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100例ALL-CNSL患者的CSF(试验组)和骨髓(对照组)中的FN基因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RT-PCR检测,FN在CSF中表达量明显高于骨髓中的表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55±1.134 vs.0.053±0.048,P<0.05)。其中白细胞数≥5×106/L患儿的CSF中FN表达量比白细胞数<5×106/L患儿CSF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50±2.046 vs.3.023±1.018,P<0.05)。而CSF中FN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和ALL的类型无相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到CSF原始淋巴细胞FN分布在细胞内膜,其阳性表达率78.0%,骨髓原始淋巴细胞FN的表达为阴性;FN的RT-PCR检测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种方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一致性较差(κ=0.27)。结论 FN在ALL-CNSL患者的CSF中呈现高表达,其与CSF中白细胞的负荷量存在相关性,FN的表达与ALL的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起源于前体T淋巴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其特征性标记物TdT阳性常常作为诊断T-LBL的主要依据,因此当TdT阴性时,可能会给诊断带来困难。本文结合1例TdT阴性的T-LBL讨论如何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和分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小儿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抽取mRNA,逆转录成cDNA;经RsaⅠ酶切,实验组cD-NA被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后,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提取、纯化PCR产物,与PT-Adv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利用PCR扩增、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差异表达的序列。结果选取文库中60个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可以检出大小为200~600 bp的插入片段。从中随机挑选20个克隆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18个克隆与已知基因有高度序列同源性,符合率为98%~100%,共编码17种基因。这些基因大多涉及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物质代谢等,均与细胞增殖、分化有关。此外发现2个新基因。结论本实验表明我们已成功构建小儿ALL相关消减cDNA文库,为小儿ALL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院 1986年 8月至 2 0 0 0年 9月共收治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LBL) 64例 ,现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 临床资料  64例中男 5 0例 ,女 14例 ,男、女比例为 3 5 7∶1。年龄 4~ 80岁 ,中位年龄 2 0岁 ,其中 3 0岁以下 4 5例 ,占70 .3 %。首发部位 :浅表淋巴结 3 2例 ( 5 0 .0 % ) ,纵隔淋巴结16例 ( 2 5 .0 % ) ,其中 8例合并上腔静脉压迫征 ,结外组织器官 16例 ( 2 5 .0 % )。伴有胸膜侵犯 17例 ( 2 6.6% ) ,骨髓侵犯11例 ( 17.2 % ) ,脑侵犯 6例 ( 9.4 % )。发病至确诊时间 1周至1年不等 ,中位时间 2个月。误诊 3例 ,其中误诊为恶性胸腺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例乳腺原发性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原发性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镜检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少,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呈CD3、CD5、CD43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79α阳性,T细胞活化连接蛋白(LAT)、CD10、bcl-2散在阳性;Pax-5、CD20、CD99和MPO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结论: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原发于成人乳腺者极为罕见,而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志。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2 岁,因"发现头皮肿物半年,近两个月快速增大"入我院.入院查体:左侧枕部包块,大小约6.0 cm×7.0 cm×4.0 cm,质软,活动度差. 影像学检查示:半年前患儿头颅CT 平扫:左侧顶部头皮下新月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3.3 cm×0.9 cm×3.6 cm,CT 值约为52 HU (图1A).本次入院头颅CT 平扫(图1B~1C):左侧顶部头皮下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5.5 cm×4.1 cm×7.1 cm,内部密度不均匀,CT 值约为55 HU,邻近颅骨骨皮质毛糙、变薄.  相似文献   

18.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例LBL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5~43岁,男15例,女5例,13例纵隔占位者9例伴锁骨上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以颈部或全身多发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1例则表现为胸椎骨的病变。光镜下表现为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TdT、CD3、CD43、CD99(+),MPO(-)。仅1例呈CD20弥漫(+)和CD79a(+)。19例诊断为T-LBL,1例为B-LBL。1例T-LBL同时呈CD79a弥漫弱(+)。随访13例,4例出现中枢神经侵犯,4例累及骨髓,4例死亡。结论 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临床出现纵隔占位伴锁骨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应首先考虑T-LBL,光镜下瘤细胞中等大,核浆比大,染色质细腻,常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TdT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换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AML-M5b转换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儿,女,4岁。发热伴腹痛5天。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为AML-M5b,诱导化疗后达到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1年后患儿白血病复发,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符合B-ALL。通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xpressing T cells, CAR-T)治疗,患儿再次获得了 CR,但不久后疾病复发,二次CAR-T治疗无效,患儿死亡。结论 急性白血病复发后发生系别转换,预后较差,需要根据复发后表型作相应的治疗调整,若AML转换为B-ALL,表达CD19,CAR-T治疗可使其再次获得CR,但易二次复发。临床上,对于复发性白血病,需要完善白血病免疫分型,基因突变检测,肿瘤染色体等细胞遗传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查,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