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AC)分级评估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入住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69例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生存结局,存活88例,死亡81例.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24 h内(未予治疗)血小板计数(PL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高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此次脓毒症终点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治疗前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量表(SOFA)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 d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各时间点2组凝血参数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58.18%。生存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参数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治疗2、4 d时PLT下降,PT、APTT均延长,治疗6 d时APTT延长(P0.05)。2组治疗前各凝血指标无差异(P0.05),与生存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死亡组患者在治疗2 d时PT显著延长,治疗4 d时PT、APTT显著延长;治疗6 d时PT、APTT、TT显著延长(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T在治疗2 d(OR=3.957,95%CI:1.006~2.386,P0.05)、6d(OR=4.159,95%CI:1.036~6.025,P0.05)均是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与预后有关,PT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英莲 《传染病信息》2005,18(3):116-116
本文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定量测定(Fbg)等指标,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功能紊乱的某些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凝血反应是一柄“双刃剑”。早期凝血激活有助于感染的局限,但凝血活化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一旦 超过机体的调控能力甚至转化为失控的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导致器官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在脓毒症时抗凝 及纤溶功能受损,而促凝反应占优势。阻断过度的凝血- 炎症反应可能对脓毒症治疗有益,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胞 外诱捕网、微粒体和多糖包被在脓毒症凝血- 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值得关注。脓毒症抗凝治疗是否改善预后的关键 在于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及恰当的时机。  相似文献   


5.
<正>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可疑或确诊)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危重症之一。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脓毒症患者占有很高的比例。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凝血活化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干预凝血功能障碍可有效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病情〔1〕。乌司他丁是一种在人类尿液中提取的可有效抑制多种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剂,研究〔2〕表明乌司他丁具有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性及抗纤溶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3(DCR3)对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西安市中心医院ICU 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00例,按照是否发生感染性休克分为严重脓毒症组48例,脓毒症休克组52例,脓毒症休克组根据1个月生存情况又分为存活组36例和死亡组16例。同时选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IMMAGE800特种蛋白仪检测所有入选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清DCR3、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血清DCR3、PCT和CRP水平显著升高;且脓毒症休克组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均0. 05)。治疗后1、3、7 d,与严重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血清DCR3、PCT和CRP水平较高(P均0. 05)。存活组患者治疗后第1、3、7 d血清DCR3、PCT和CRP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均0. 05)。结论:与严重脓毒症患者比较,脓毒症休克患者DCR3、PCT、CRP水平显著升高,治疗过程中血清DCR3水平变化敏感,可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输血是比较常见的支持性及代偿性疗法,可迅速纠正患者失血过多及严重贫血,也是临床维持血容量、血压,防止休克的重要抢救和治疗措施,但输血也有其副作用,使用时必须掌握其适应证,本文拟分析老年手术患者的用血情况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多次大量输血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重症化的预测和预后意义。 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4月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356例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其与COVID-19重症化、预后的关联。 结果356例患者入院时,普通型200例,重型118例,危重38型例。出院时,普通型190例,重型107例,危重型59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越长、D二聚体越高(D-dimer, DD)D-二聚体越高(D-dimer, D-dimer)、血小板计数越低,诊断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概率越高(P<0.05)。年龄显著影响重症化(P<0.05,OR=1.054),年龄每增加1,重症化概率提升0.054倍。PT能显著影响重症化(P<0.05,OR=1.245),PT每提升1,重症化概率提升0.245倍。 结论高龄、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PT延长、D二聚体升高,是COVID-19患者重症化的高危因素和预测、预后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伟  何正琼  吴希  张钊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2):287-289,325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参数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9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o核工业四一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5例脓毒症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将患者分为脓毒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70岁以上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脓毒症休克组,80例脓毒症未休克患者为脓毒症未休克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RDW、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未休克组和脓毒症休克组血清RDW、乳酸、CRP、PC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脓毒症未休克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RDW、乳酸、CRP、PCT水平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脓毒症休克死亡组患者RDW、乳酸、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RDW、乳酸、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无MODS组(P<0.05)。脓毒症休克患者RDW与乳酸呈正相关,RDW、乳酸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DW、乳酸、PCT、APACHEⅡ评分均为脓毒症休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血RDW、乳酸水平升高,血RDW、乳酸水平与脓毒症休克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密切,为脓毒症休克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估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文献,使用R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I2检验纳入文献的异质性,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验。结果 最终纳入9篇参考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老年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提高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脓毒症患者内皮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和50例健康者,将脓毒症患者按照预后分成生存组84例与死亡组36例.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免疫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冈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和蛋白C活性.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结果老年脓毒症患者vWF、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1),抗凝血酶和蛋白C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FIB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死亡组vWF、D-二聚体水平高于生存组(P<0.01),抗凝血酶和蛋白C活性低于生存组(P<0.01),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凝血酶和蛋白C活性降低、vWF增高12例,死亡10例(83.3%);上述指标恢复正常39例,死亡仅2例(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9,P<0.01). 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内皮及凝血功能指标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致病菌分布及生化指标情况,探讨影响危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 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013例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感染部位及致病菌、生化指标等,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62例和死亡组45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相比,年龄(59.62±11.21 vs. 46.32±9.46)岁、APACHE Ⅱ评分(25.26±8.75 vs. 13.67±6.57)、脓毒症休克所占比率(54.99% vs. 27.22%)均明显增加(P<0.05),存活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与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患者(P<0.05),降钙素原与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比例(35.05% vs. 36.59%)与G-菌感染比例(46.44% vs. 63.64%)最高,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与危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r=-0.359、-0.876、-0.582、-0.821,P<0.05),血清白蛋白与危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关系(r=0.637,P<0.05)。年龄+APACHEⅡ+血乳酸+血降钙素原+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对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AUC=0.981)。 结论年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早期预测和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具有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严重脓毒症患者各阶段的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常规凝血功能表现,评价TEG对严重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EICU和RICU严重脓毒症患者37例,根据显性DIC评分结果,分为DIC组17例、非DIC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凝血功能、血常规及TEG检测。应用ROC曲线对TEG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严重脓毒症DIC组PLT显著低于非DIC组及正常对照组,PT、APT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非DIC组PLT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FBG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严重脓毒症DIC组R时间、K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严重脓毒症非DIC组K时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时间、K时间、α角、MA值、C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0.932,0.915和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最佳诊断临界点计算各诊断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显示各指标阴性预测值较高。结论:TEG可识别严重脓毒症的凝血状态,协助诊断严重脓毒症并发DIC,评估血栓、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方法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120例脓毒症患者均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其中有活动性出血者60例行无肝素治疗(无肝素组),有出血倾向者6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肝素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 d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g),并于治疗后3 d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Ⅲ评估健康状况,依据APACHEⅢ预测死亡率并统计28 d存活率。结果两组治疗后BUN、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LT、PT、APTT、TT、INR和F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PACHEⅢ评分、死亡率和28 d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不同抗凝方法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疗效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Hb)与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入院时Hb水平将22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4组:Hb>90 g/L组105例、80 g/L相似文献   

1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时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对SIRS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SIRS诊断标准将入住急诊监护病房的患者分为SIRS组 10 0例、非SIRS组 5 0例 ,另选健康正常人 5 0例为对照组。SIRS组又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检测血小板数 (PLT)、D 二聚体 (DD)、蛋白C、蛋白S(PC、PS)、抗凝血酶Ⅲ (ATⅢ )、血栓调节蛋白 (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BG) 12项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1)SIRS组中TT、APTT、PT、DD、TM、PAI 1均高于非SIRS组对照组 (P <0 0 5 ) ;PC、PS、TPA、PLT、FBG均低于非SIRS组及对照组 (P <0 0 5 )。 (2 )ATⅢ在三组中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DD、APTT和PAI 1在SIRS组中的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5 ) ,并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结论 (1)在SIRS时存在有凝血系统功能紊乱。 (2 )SIRS时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促凝物质增加 ,机体抗凝物质减少 ,纤溶系统被抑制 ,而纤溶系统抑制在SIR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3)DD和PAI 1与SIRS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花斑评分(SMS评分)在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5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入院后28 d为观察终点,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SM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血乳酸水平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SMS评分、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是0.651 (95%:0.488~0.814),0.757 (95%:0.623~0.891):,0.773 (95%:0.637~0.909),0.713(95%:0.568~0.859),SMS评分3~5分组病死率明显高于0~2分组(88.9%vs 31.7%,P=0.006),2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S评分简单实用,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