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 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 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6例溶栓患者中有22例继发HT(18.99%),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回归分析表明早期CT改变、基线舒张压≥100mmHg、基线血糖≥11.1mmol/L、NIHSS评分>15分和溶栓时间窗>3h、年龄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mmol/L、NIHSS评分>15分和溶栓时间窗>3h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溶栓时间窗、年龄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7例,根据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51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22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阳性率及大面积梗死者所占比例、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028,95%CI(1.193,2.208)]、糖尿病病史[OR=2.117,95%CI(1.033,3.287)]、高脂血症病史[OR=2.274,95%CI(1.085,4.033)]、心房颤动病史[OR=1.545,95%CI(1.974,2.296)]、大面积梗死[OR=2.479,95%CI(1.338,3.075)]、溶栓治疗[OR=3.103,95%CI(1.184,3.922)]、抗凝治疗[OR=1.348,95%CI(1.842,3.681)]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出血性脑梗死已往的报道发生率在3%6%,随着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目前检出率国外学者报道在19%6%,随着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目前检出率国外学者报道在19%39%〔1,2〕。本文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9例为病例组,血肿型8例,渗血型31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3939%〔1,2〕。本文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9例为病例组,血肿型8例,渗血型31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3983〔平均(61.1±12.3)〕岁。选择同期住院无梗死后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99例,女230例,年龄3983〔平均(61.1±12.3)〕岁。选择同期住院无梗死后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99例,女230例,年龄3982〔平均(58.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ction,AC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头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溶栓药物、溶栓方式等一般资料,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H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病史阳性率、溶栓药物及溶栓方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病史及脑梗死病史阳性率、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大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f及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HT的危险因素。结论 Af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脑HT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李卫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91-3192
出血性脑梗死即患者发生脑梗死之后再出现脑部出血,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减弱有关,且老年患者多半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使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大,脑出血致残率极高,而且有很大的致死率,所以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出血的发生与梗死面积、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2014年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未出血组69例和出血组31例。采用统一的资料收集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吸烟)、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溶栓前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舒张压、收缩压、血小板计数、血钠、血糖、CT低密度病灶情况、心源性脑栓塞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3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吸烟)阳性率、既往阿司匹林服用率、舒张压、收缩压、血小板计数、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阳性率、溶栓前NIHSS评分、血钠、血糖及CT低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未出血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长于未出血组,溶栓前SSS评分低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25,95%CI(1.313,4.479)〕、溶栓前SSS评分〔OR=2.670,95%CI(1.358,5.250)〕及溶栓前NIHSS评分〔OR=2.257,95%CI(1.317,3.869)〕是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前SSS评分低、NIHSS评分高及延迟静脉溶栓治疗是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梗死区域内发生的继发出血被定义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其可以是脑梗死自然转归的过程,也可以是抗栓、溶栓治疗之后的并发症。大多数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无症状,但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引起死亡。随着头部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头部MRI的SWI和GRE-T2*WI序列已能帮助人们识别更多的脑梗死后微出血灶。1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分类将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按照头颅CT的表现可以分为出血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并选取同期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作为对照。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比较相关人口学数据,观察引发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消化道疾病史和脑卒中史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情严重的脑梗死患者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后期6个月随访中,对照组患者累计死亡7例(12.73%),观察组患者累计死亡19例(34.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脑梗死严重程度、既往消化道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脑梗死类型等。且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要加大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很多急性脑梗死溶栓研究在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时,并末考虑出血性转化(HT)的分型和程度等,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HT对预后的影响。实际上,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变化很广,表现为从细小的斑点状出血到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脑实质出血等不同亚型,而不同亚型的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要坚持动态观和平衡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将24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DM合并脑梗死(DM组)99例,单纯脑梗死(非DM组)1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病死率.结果 与非DM组比较,DM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及其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者多,病死率高(P均<0.05).结论 DM合并脑梗死较单纯脑梗死的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分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急性脑梗死溶栓研究在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时,并未考虑出血性转化(HT)的分型和程度等,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HT对预后的影响。实际上,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变化很广,表现为从细小的斑点状出血到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脑实质出血等不同亚型,而不同亚型的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要坚持动态观和平衡观。  相似文献   

17.
24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9月~2004年7月,我院收治24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现对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自发性出血性转化145例,动静脉溶栓[应用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注射]后出血性转化52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性转化36例。对影响因素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浓度、皮质下脑白质病变、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高尿酸血症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结果自发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及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均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皮质下脑白质病变、LDL、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及伴心房颤动、糖化血红蛋白、LDL和血尿酸、皮质下脑白质病变、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实施溶栓、抗栓、抗血小板等干预措施时应密切关注相关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13—2015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68例,抽取同时期81例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卒中病史、心房颤动(房颤)病史、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梗死面积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脑梗死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面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及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APTT延长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