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及其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脑微出血分为微出血组58例和无微出血组78例。观察脑微出血数量和部位分布,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TOAST病因分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136例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2.65%,其中脑微出血≥5个25例(43.10%),纯脑叶13例,纯幕下/深部13例,混合型32例。2组TOAST病因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与无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高血压比例、尿酸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和脑白质疏松分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OR=1.009,95%CI:1.002~1.016,P=0.011)、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2.118,95%CI:1.017~4.408,P=0.045)和脑白质疏松分级(OR=3.142,95%CI:1.740~5.676,P=0.000)与脑微出血独立相关。结论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与TOAST病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多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层分析,寻找在不同背景下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9例,最终纳入一般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患者300例。分为无脑微出血组(C组)和有脑微出血组(CMBs组),CMBs组再分成轻、中、重度组,将各组间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在300例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MBs组190例,CMBs的检出率为63.33%。②两组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程度的CMB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观察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脑白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危险因素,并对可控因素加以控制,避免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M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微出血组(46例)和无脑微出血组(44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46例中,脑出血27例,发生脑微出血19例;脑梗死51例,发生脑微出血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发生脑微出血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OR=8.853,95%CI=1.712~45.803,P=0.009)、入院收缩压(OR=1.716,95%CI=1.206~2.441,P=0.003)、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7.745,95%CI=2.645~22.672,P=0.000)。结论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入院收缩压、腔隙性脑梗死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头颅MRI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组和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探讨脑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与高血压病、脑白质疏松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无相关(P0.05)。两组脑白质疏松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脑白质疏松是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者的脑白质疏松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24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151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①微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微出血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对(66±6)岁,P=0.000];脑白质改变的评分较高(6.7±2.4对3.5±1.8,P:0.003);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较多[(5.0±2。3)对(2.1±1.3)个,P=0.000)]。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0,95%CI:0.086~0.994;OR=11.735,95%CI:1.340~2.930;OR=10.160,95%CI:1.241~2.475);③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执行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①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②伴有微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临床完整资料,据患者入院后3 d内SWI检查结果分为脑微出血组7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106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病历资料,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基础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等)、并发症、吸烟史、血脂、脑白质疏松、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重、高血压、脑白质疏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高龄)、体重(肥胖)、高血压及脑白质疏松均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SWI检查发现1级脑微出血占比最高,且多发于深部丘脑区及基底节区,高龄、肥胖、高血压及脑白质疏松均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深部小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小脑小梗死患者95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深部梗死组20例及皮质梗死组75例,比较2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深部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评分、脑白质疏松评分及脑微出血发生率较皮质梗死组明显升高[2(1,2)分vs 1(0,1)分,P=0.001;3(2,4)分vs 1(1,2)分,P=0.000;30.0%vs6.7%,P=0.041],心房颤动、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发生率较皮质梗死组明显降低(5.0%vs 30.7%,P=0.040;15.0%vs 40.0%,P=0.037;20.0%vs 60.0%,P=0.001)。深部梗死组小动脉病变型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心源性栓塞型发生率明显低于皮质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和脑微出血是深部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33,95%CI:1.538~6.795,P=0.002;OR=8.123,95%CI:2.182~5.301,P=0.009),且深部梗死与小动脉病变型呈正相关(OR=5.481,95%CI:1.811~19.815,P=0.006)。结论小脑深部小梗死可能由脑小血管病变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方法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其高分辨核磁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将其分为1~4个组和4个组,各45例,记录并比较患者脑内微出血位置、数目、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动脉钙化评分情况。结果与1~4个组患者相比,4个组患者的3级脑内微出血比例明显偏高(P0. 05)。4个组患者2级、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比例明显高于1~4个组(P0. 05)。与1~4个组相比,4个组患者的重度钙化评分比例明显偏高(P0. 05)。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2级及颅内动脉钙化评分≥3分均是并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越多,合并脑内微出血、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动脉钙化程度也越严重,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及CMB与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收集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经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除急性脑梗死,根据SWI结果分为2组,CMB组41例,其中深部/幕下型CMB 23例和单纯脑叶型CMB 18例,非CMB组139例。记录临床资料,检测炎性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MB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高于非CMB组(P0.01)。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OR=1.105、8.545、1.617、6.243、1.117,P0.05)及hs-CRP、IL-6、MMP-9(OR=1.575、1.683、1.302,P0.05)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r=0.382、0.325,P0.05)及hs-CRP、IL-6、MMP-9水平(r=0.507、0.517、0.672,P0.05)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高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程度及位置以及其对早期复发影响,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沭阳县人民医院2017年4月30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颅MRI(SWI)提示是否脑微出血将患者分为脑微出血及无脑微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脑微出血情况对复发的影响。使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90天,无患者失访,共10例患者复发(16.67%)。无脑微出血组25例,复发1例;脑微出血组35例,复发9例。两组间合并高血压比例、既往脑卒中史、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4.951,P <0.05)。在脑微出血组,脑微出血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P <0.05),重度患者复发率(5例,55.56%)高于轻度患者(2例,22.22%)及中度患者(2例,22.22%)。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卒中相关(OR=1.097~2.014,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存在脑微出血(OR:1.238,95%CI:1.094~2.687)、既往脑卒中史(OR:2.614,95%CI:1.654~6.2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520,95%CI:1.157~4.1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存在脑微出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率较高,且重度脑微出血患者复发率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部位微出血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测CMBs,计数并记录其部位。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分进行评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无CMBs组(85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研究危险因素与不同部位CMBs数量的关系。结果 42例(33.1%)患者存在CMBs。皮层-皮层下CMBs发生率为38.6%,深部为43.4%,幕下为18.0%。CMBs组和无CMBs组年龄(t=2.472,P=0.017)、高血压史(χ~2=20.96,P0.001)、入院时收缩压(t=4.539,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939,P=0.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4.074,P0.001)、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χ~2=28.608,P0.001)及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疏松(χ~2=16.935,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史仅与深部CMBs的数量显著相关(r=0.731,P=0.025);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存在显著相关(r=0.281;P=0.001,r=0.364,P=0.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高血压史主要与脑深部CMBs的数量相关,而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脑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67例,其中脑桥梗死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组31例。根据神经功能恶化时间又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组17例,非END组50例。比较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结果。结果脑桥梗死组男性、入院收缩压、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脑微出血比例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TC明显高于非END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非END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和高TC血症是END的预测因素(OR=0.719,95%CI:0.553~0.933,P=0.013;OR=0.611,95%CI:0.391~0.954,P=0.03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患者男性居多,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比例较高,END与低血糖、高TC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在脑卒中分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5个亚型: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I)组(148例)、腔隙性梗死(LI)组(76例)、心源性脑梗死(CCE)组(6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62例)、脑出血(IH)组(27例),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测量仪分别检测入组患者ABI值。统计分析脑卒中不同亚型中ABI的差异及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单独评估ABI对脑卒中不同亚型的影响。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27,95%CI:2.024~10.582,P=0.001)、糖尿病(OR=4.764,95%CI:1.394~10.376,P=0.028)、吸烟(OR=2.443,95%CI:1.116~12.335,P=0.026)、ABI(OR=4.543,95%CI:2.091~9.834,P=0.012)与脑卒中发病相关;(2)ABI在AI组与对照组之间(OR=2.914,95%CI:1.507~6.502,P=0.012)、LI组与对照组之间(OR=2.613,95%CI:1.044~6.459,P=0.025)、CCE组与对照组之间(OR=2.614,95%CI:1.007~7.519,P=0.03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ABI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分布、相关因素及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等其他微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磁共振研究。记录脑微出血的病灶数量、部位、有无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改变及其程度。依据有无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62例)和无脑微出血组(44例)。结果脑微出血组患者病灶分布于皮质及皮质下(50.7%)、基底节及丘脑(34.1%)、脑干(9.0%)、小脑(6.2%);脑微出血组患者男性多,高血压及既往脑梗死发生率高(P<0.05);脑微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腔隙性脑梗死(OR=7.188,P<0.001)及脑白质病变(OR=19.847,P<0.001)。结论脑微出血是严重的易于出血的脑微小血管病变,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和血浆EMP水平,并分析腔隙性梗死患者CMB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吸烟、低密度脂蛋白(LDL)≥3.37 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1.25 mmol/L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5岁、未合并高血压、未合并冠心病、不吸烟、LDL3.37 mmol/L和HDL≥1.25 mmol/L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不同三酰甘油(TG)水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吸烟、LDL≥3.37 mmol/L、HDL1.25 mmol/L及合并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MP水平分别高于年龄65岁、未合并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不吸烟、LDL3.37 mmol/L、HDL≥1.25 mmol/L及未合并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性别、不同TG水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M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5.165,95% CI(1.474,18.102)〕、高血压〔OR=6.417,95%CI(2.307,17.850)〕、冠心病〔OR=3.554,95% CI(1.065,11.858)〕、吸烟〔OR=3.881,95% CI(1.202,12.528)〕和血浆EMP水平〔OR=10.859,95% CI(2.975,41.018)〕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危险因素,HDL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保护因素〔OR=0.106,95% CI(0.016,0.696)〕(P0.05)。结论血浆EMP水平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危险因素,其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发生率、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分为CMB组87例与非CMB组78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点,记录CMB病灶数量、位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CMB共87例(52.7%),其中1级CMB患者43例(49.4%),2级25例(28.7%),3级19例(21.9%)。总共502个CMB病灶,分布在皮质-皮质下区域138个(27.5%),脑深部区域230个(45.8%),幕下区域134个(26.7%)。CMB组年龄、高血压、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量表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7±11.28)岁vs(57.74±10.52)岁,P=0.004;86.2%vs 64.1%,P=0.001;8(4,13)分vs 5(2,7)分,P=0.000;55.2%vs 37.2%,P=0.028;69.0%vs 50.0%,P=0.017;(18.65±6.15)μmol/L vs(16.38±6.14)μmol/L,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cy水平与CMB发生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CMB发病率高,以脑深部区域分布为主,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8月-2015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证实有脑微出血(CMBs)的患者200例,根据SWI上CMBs的病灶数将其分为轻度(1~5个)组111例,中度(6~15个)组86例,重度(≥15个)组30例。分析影响CMB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的程度随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脑出血率也随着CMBs程度的加重而增加,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合并后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Bs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r=0.392,P〈0.01)及脑白质疏松程度(r=0.362,P〈0.01)呈正相关。③将中重度组合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OR=d.259,95%CI:3.064~5.620,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OR=3.250,95%CI:2.351~4.665,P=0.005)是影响CMBs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程度与脑出血呈正相关(OR=1.813,95%CI:1.788~2.581,P=0.029)。结论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出血与CMB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中重度热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院72h内确诊的老年中重度热烧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头颅CT或MRI检查未出现脑梗死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栓素A2、肌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TNF-α及白细胞介素6显著升高,入院时收缩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OR=1.106,95%CI:1.007~1.501,P=0.007)、纤维蛋白原(OR=3.316,95%CI:1.251~8.792,P=0.016)、血栓素A2(OR=1.077,95%CI:1.003~1.156,P=0.041)、TNF-α(OR=2.901,95%CI:1.109~2.799,P=0.013)、白细胞介素6(OR=1.502,95%CI:1.581~2.031,P=0.021)。结论入院时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栓素A2、TNF-α、白细胞介素6是老年中重度热烧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驻居民为筛查对象,将无脑梗死病史且2年未失访的4 116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脑梗死194例为观察组,无新发脑梗死者3 922例为对照组。前瞻性分析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吸烟、脑卒中/TIA家族史、年龄、舒张压与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9.235(95%CI 5.831~14.628)、1.633(95%CI 1.205~2.213)、1.616(95%CI 1.197~2.181)、1.543(95%CI 1.144~2.081)、1.050(95%CI 1.001~1.103)、1.017(95%CI 1.005~1.030)(均P<0.05)。结论对可干预的老年居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能够降低老年居民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比较,阐明其相关性,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响,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纤维蛋白原、腹围及体质指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吸烟;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②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比较,年龄、高血压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③年龄和高血压在脑白质疏松中的作用更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更为密切。④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脑白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虽然有很大程度重叠,却不完全相同;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②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相关,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较脑白质疏松更为密切,但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非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