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 SD)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省南充市某社区筛查的MCI患者171例。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患者的总体睡眠状况,根据评分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MCI伴SD组(MCI-SD组)和MCI不伴SD组(MCI-NSD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基础版(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basic, MoCA-B)、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听觉词汇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 AVLT)、波士顿命名测试(Boston naming test, BNT)、动物语言流畅性(animal verbal fluency test, AFT)、形状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评估M...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睡眠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4—01/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arkinson disease,sleeping disturbance,psych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 1984—01/2004—10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基础或者临床研究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标准为:①基础研究。②临床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6篇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2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对患病率进行研究的有6篇,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的有8篇,对治疗进展进行研究的有8篇.排除的4篇研究中,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22篇研究分别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大致可分为失眠、睡眠过多、深睡眠状态:发生机制可能与疾病本身的进展,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治疗以行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并结合手术治疗为主。结论:目前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帕金森睡眠评分表(PDSS)对PD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50例PD患者中48例(96%)发生睡眠障碍,其中日间过度思睡35例(72.9%),失眠30例(625%),其它特征:多恶梦28例(58.3%),睡眠破碎28例(58.3%),早醒24例(50.0%)。结论PD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失眠、多恶梦、睡眠破碎和早醒等。其程度与年龄、抑郁、病情严重度及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睡眠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4-01/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arkinsondisease,sleepingdisturbance,psych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4-01/2004-10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基础或者临床研究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标准为:①基础研究。②临床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6篇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2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对患病率进行研究的有6篇,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的有8篇,对治疗进展进行研究的有8篇。排除的4篇研究中,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22篇研究分别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大致可分为失眠、睡眠过多、深睡眠状态。发生机制可能与疾病本身的进展,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治疗以行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并结合手术治疗为主。结论:目前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PD患者76例,记录所有PD患者的年龄、性别、使用多巴丝肼剂量、受教育程度,并对所有PD患者行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Hoehn Yahr(H-Y)分期、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等评分,根据患者有无睡眠障碍将PD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Spearman分析探讨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76例PD患者中,48例存在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3.2%,PD睡眠障碍组患者UPDRS评分、H-Y分期、FSS评分、多巴丝肼剂量、HAMD评分明显高于非障碍组患者,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0.05).P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UPDRS评分、H-Y分期,FSS评分、多巴丝肼剂量、HAMD评分有关(r =0.56~0.81,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无关.[结论]PD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以明确RBD对P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RBD将患者分为PD+RBD组(67例)和PD-RBD组(56例),比较2组各项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多导睡眠监测睡眠参数与神经心理学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PD+RBD组病程长于PD-RBD组,总睡眠时间短于PD-RBD组,R期周期性腿动指数高于PD-RBD组(P均<0.05)。PD+RBD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低于PD-RBD组,差异主要表现在执行能力、延迟记忆、注意力及抽象能力方面(P均<0.05)。PD+RBD组Stroop色词测验完成时间和错误数长/多于PD-RBD组(P均<0.05)。PD患者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MoCA总分、执行能力及注意力呈正相关,而与Stroop色词测验完成时间及错误数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RBD可能是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执行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帕金森病伴产生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初诊帕金森病(P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 院第一次就诊并未进行任何抗PD治疗的80 例PD患者为PD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70 例体检者为对 照组。测定所有个体晨空腹血UA及肌酐(SCr)浓度;根据Hoehn-Yahr 分级(H-Y 分级)及帕金森病轻度认 知功能障碍(PD-MCI)诊断标准将PD组分为不同亚组。结果:2 组的血U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MCI亚组、PD-NCI 亚组的UA浓度低于对照组,PD-MCI亚组 的UA浓度低于PD-NCI亚组(均P<0.05)。对于男性或女性个体,PD-MCI亚组、PD-NCI亚组的UA浓度低于 对照组,PD-MCI亚组的UA浓度低于PD-NCI亚组(均P<0.05)。PD-MCI组中,PD早期亚组、中期亚组的Mo- CA值低于对照组,PD早期亚组MoCA值高于中期亚组(均P<0.05);PD早期亚组、中期亚组UA浓度低于对照 组(均P<0.05)。UA浓度与PD患者MoCA量表的命名能力具有正相关性,与其余认知领域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血UA浓度的降低可能是PD的发生及其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个体化诊疗方案的依从性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入组的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制定帕金森病(PD)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并要求患者每隔3个月来医院复诊1次,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每隔3个月复诊;第2组:每隔6个月复诊;第3组:每隔12个月复诊),患者在初诊时(OM),6个月复诊时(6M),12个月复诊时(12M)应用 Hoehn-Yahr 分级,UPDRS 量表,Schwab 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复诊频率不同的3组 Hoehn-Yahr 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在初诊时的 UPDRS 量表、Schwab 量表的评分与12个月复诊时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系统规范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可以延缓 PD 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延长患者独立生活的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伴临床可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clinical possibl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cpRBD)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德国版RBD筛查量表(RBDSQ)及相关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调查110例中国PD患者cpRBD的发生情况及与患者人口学资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抑郁症状、便秘、自主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等)及主要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异动症)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36.4%)PD患者伴发cpRBD。与不伴cpRBD的PD患者相比,伴cpRBD的PD患者中男性更多,非运动症状问卷筛查量表(NMSQ)评分及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更高,嗅觉减退、慢性便秘及抑郁症状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运动亚型及主要运动并发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3.541, 95%CI 1.269~9.877,P=0.016)、抑郁症状(OR=5.365, 95%CI 1.161~11.470,P=0.027)、高SCOPA-AUT评分(OR=1.098, 95%CI 1.005~1.200,P=0.038)是PD患者伴发cpRB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伴发cpRBD的PD患者以男性多见,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抑郁症状和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累与PD患者RB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安星凯  彭蓉  吴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16-118
目的:回顾帕金森病非运动并发症睡眠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价和基本的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CI数据库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arkinson's disease,sleep disorder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手工检索《Neurology》杂志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原创性文章中以及综述性文献参考引文中包括上述几方面内容的文章,然后排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入选文献查找全文,以是否观点具有创新性、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为纳入标准,相似的研究以近3年的优先。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3篇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文章,其中18篇为观点具有创新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排除35篇为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重复研究的文献。 资料综合:①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分类标准,国外的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失眠、异态睡眠、过度白天睡眠3种类型。②帕金森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脑内递质失衡,这是引起睡眠障碍的生化基础。夜间功能障碍可发生在帕金森病早期,非运动“关”期相关性症状可能伴随这些夜间症状波动,促进睡眠障碍的发展。抗帕金森药物,帕金森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不安腿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腿动以及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等均可影响睡眠。③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价包括需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多功能睡眠仪和多种睡眠潜伏期检测,以及各种简易的睡眠量表,主要包括Epworth睡眠量表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④睡眠障碍的症状间可能存在重叠,其中的一种症状可能影响或是其他症状的原因,并且对单一症状的药物治疗可能恶化或甚至诱发任何一种睡眠障碍的症状,因此治疗应强调整体化。持续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控制夜间症状波动;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方法。 结论:帕金森病本身对睡眠中枢结构及递质的影响,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精神症状,以及自主功能失调、基因突变等均可影响睡眠。帕金森病的临床评价主要包括多功能睡眠仪和多睡眠潜伏期检测,以及睡眠量表,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帕金森病非运动并发症睡眠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价和基本的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SCI数据库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arkinson’sdisease,sleepdisorder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手工检索《Neurology》杂志2000-01/2005-10期间的相关文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原创性文章中以及综述性文献参考引文中包括上述几方面内容的文章,然后排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入选文献查找全文,以是否观点具有创新性、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为纳入标准,相似的研究以近3年的优先。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3篇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文章,其中18篇为观点具有创新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排除35篇为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重复研究的文献。资料综合:①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分类标准,国外的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失眠、异态睡眠、过度白天睡眠3种类型。②帕金森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脑内递质失衡,这是引起睡眠障碍的生化基础。夜间功能障碍可发生在帕金森病早期,非运动“关”期相关性症状可能伴随这些夜间症状波动,促进睡眠障碍的发展。抗帕金森药物,帕金森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不安腿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腿动以及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等均可影响睡眠。③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价包括需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多功能睡眠仪和多种睡眠潜伏期检测,以及各种简易的睡眠量表,主要包括Epworth睡眠量表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④睡眠障碍的症状间可能存在重叠,其中的一种症状可能影响或是其他症状的原因,并且对单一症状的药物治疗可能恶化或甚至诱发任何一种睡眠障碍的症状,因此治疗应强调整体化。持续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控制夜间症状波动;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方法。结论:帕金森病本身对睡眠中枢结构及递质的影响,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精神症状,以及自主功能失调、基因突变等均可影响睡眠。帕金森病的临床评价主要包括多功能睡眠仪和多睡眠潜伏期检测,以及睡眠量表,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伴发很可能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P-RBD)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9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88例具有完整的颅脑磁共振影像资料。采用RBDQ-HK量表筛查P-RBD,将其分为P-RBD组(RBDQ-HK评分≥18分,n=33)和NP-RBD组(RBDQ-HK评分<18分,n=66)。所有患者均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评分及Hoehn-Yahr评定,并对其运动功能、焦虑抑郁、认知功能以及颅脑核磁共振进行评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RBD的相关因素。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中P-RBD发生比率为33.3%(33/99)。相比NP-RBD组,P-RBD组的平均起病年龄早、男性比例高、病程长、抗抑郁药使用率低、开-关现象多、治疗的并发症多(P<0.05),但两组在脑白质病变、全脑萎缩、额叶萎缩、顶叶萎缩及颞叶萎缩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起病年龄及使用抗抑郁药为帕金森病伴很可能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帕金森病伴很可能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较常见,男性及起病年龄小的PD患者更容易发生P-RBD,抗抑郁药的使用可减少帕金森病患者发生P-RB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症复发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就诊患者240例,根据抑郁症发作情况分为首发组和复发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认知功能评分、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叶酸(FA)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各因素与认知功能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复发组与首发组、对照组相比,各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复发组血清甲状腺素(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首发组,促甲状腺激素(TSH)高于对照组和首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首发组相比,复发组HCY升高,F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SH、HCY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呈现负相关性,T4、FT4、FA与MMSE呈现正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抑郁症复发的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减退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并分析发现可能通过HCY水平的升高和FA的下降所导致,为抑郁症复发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功能的改善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认知状态好者其运动功能恢复好,早期认知功能的评定可预测运动功能的预后,对患者各项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十分有益。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和失语的关系,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选择2002-01/2005-05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均经脑CT或MRI证实;且均对评估和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其中偏瘫患者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34~78岁。失语症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8岁。非失语症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8~70岁。 方法:①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检查法评定是否失语。以失语商〈93.8为失语,〉93.8为非失语。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上下肢合计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③采用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评定认知功能。内容分为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思维运作能力4大项检查,共22个分测验。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功能评定时间均为发病后半个月。样本组间均数行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瘫Fugl-Meyer积分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相关性处理采用多元相关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的相关性。②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失语的关系。 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的相关性:44例偏瘫患者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检查内容中的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积分和认知功能总积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4,0.598,0.500,0.548,P〈0.01),而思维运作能力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310,P〉0.05)。②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失语的关系:失语症患者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中的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思维运作和认知功能总积分分别为(4.60&;#177;2.37),(15.10&;#177;6.02),(14.00&;#177;6.93),(12.33&;#177;6.77),(1.83&;#177;1.09)分,明显低于非失语症患者[(7.30&;#177;1.08),(23.20&;#177;1.11),(24.25&;#177;4.08),(24.20&;#177;5.43),(3.50&;#177;0.76),t=5.44~7.197,P〈0.05]。 结论:认知功能障碍较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程度较重;合并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功能的改善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认知状态好者其运动功能恢复好,早期认知功能的评定可预测运动功能的预后,对患者各项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十分有益.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和失语的关系,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设计对比观察.单位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2-01/2005-05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均经脑CT或MRI证实;且均对评估和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其中偏瘫患者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34~78岁.失语症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8岁.非失语症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8~70岁.方法①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检查法评定是否失语.以失语商<93.8为失语,>93.8为非失语.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上下肢合计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③采用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评定认知功能.内容分为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思维运作能力4大项检查,共22个分测验.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功能评定时间均为发病后半个月.样本组间均数行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瘫Fugl-Meyer积分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相关性处理采用多元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的相关性.②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失语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的相关性44例偏瘫患者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检查内容中的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积分和认知功能总积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4,0.598,0.500,0.548,P<0.01),而思维运作能力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310,P>0.05).②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失语的关系失语症患者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中的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思维运作和认知功能总积分分别为(4.60±2.37),(15.10±6.02),(14.00±6.93),(12.33±6.77).(1.83±1.09)分,明显低于非失语症患者[(7.30±1.08),(23.20±1.11),(24.25±4.08),(24.20±5.43),(3.50±0.76),t=5.44~7.197,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较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程度较重;合并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听觉认知电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中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方法对1999-01/2004-12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18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及26名正常人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电极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置于T5,T6,P3,P4,Cz,Pz,T3,T4,C3,C4,F7,F8,F3,F4,Fz,Fpz,参考电极为A1+A2,地线置于Fpl,低频滤波0.5Hz,高频滤波30Hz,分析时间700ms.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通过耳机给卢,1000Hz为非靶刺激,概率80%;2000Hz为靶刺激,概率20%:刺激间隔1s。对靶和非靶刺激分别叠加。每例检测重复两轮,以确认波形成分重复性好。潜伏期及波幅以Pz点测得的为准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结果:各组均获各项检查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电位(即P3波)在各组间异常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P3潜伏期最长,帕金森病痴呆组次之[(415.5&;#177;48.5),(345.3&;#177;34.1),(317.9&;#177;26.9)ms,P〈0.05]。②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成分:各组N1波改变各异,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108.2&;#177;25.2),(96.4&;#177;10.6)ms,P〈0.05]。波幅降低[(5.1&;#177;3.4),(8.5&;#177;3.2)μV,P〈0.05],帕金森病痴呆组潜伏期及波幅均正常。③峰间期: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P2-N2、N2-P3、N1-P3峰间期延长,而帕金森病痴呆组各波峰间期正常。结论: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痴呆两种疾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程度及异常成分存在差异,其电生理特征对区分痴呆类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