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共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联合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DC-CIK生物治疗联合化疗)和对照组(45例,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DC-CIK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率、NK细胞百分比和细胞因子IFN-γ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1、2、3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CIK回输过程中少量患者出现轻度发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采用DC-CIK联合化疗治疗方法能够提高免疫细胞功能、减少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联合细胞因子对老年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细胞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联合细胞因子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Tr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CD4+CD25+Tr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DC-CIK治疗组和DC-CIK疗法联合细胞因子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DC-CIK疗法联合细胞因子组降低更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IK细胞中CD3+CD8+、CD3+CD56+细胞的百分含量明显上升。治疗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均升高,其中CD3+、CD4+、CD19+、CD16+CD56+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处于免疫功能的抑制状态,接受DC-CIK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治疗后,CD4+CD25+Tr细胞水平降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在Ⅱ期胃癌术后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接受CIK细胞联合化疗的Ⅱ期胃癌术后患者61例为联合治疗组,以同时期仅行术后化疗的Ⅱ期胃癌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Karnofsky评分、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的差别,同时观察CIK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其5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CIK细胞联合化疗能够降低Ⅱ期胃癌术后的复发风险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自体回输对化疗后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将9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行常规化疗,观察组于化疗结束后1个月实施DC、CIK自体回输治疗,治疗时间〉2个疗程。采集两组化疗前后及观察组DC和CIK自体回输之后4周的外周血,以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化疗后CD;、CD4+、CD4+/cDf、NK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DC与CIK回输后CD^+3、CD^+4、CD^+4/co^+8、NK水平明显高于本组及对照组化疗后,P均〈0.05。结论化疗后胃癌患者DC、CIK白体回输后CD^+3、CD4^+4、CD^+4/CD^+8、NK水平升高,即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免疫治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1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化疗)与研究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各90例,比较治疗效果、生存质量、免疫功能、凝血能力等数据信息。结果 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自然杀伤(NK)细胞、CD3+、CD4+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提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白细胞减少与血小板减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治疗中,能够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该校附属医院80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检测结果,与另选的80例健康受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于术后20 d复查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对比缓解者与未缓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表达水平检测中,观察组CD3+、CD4+、CD4+/CD8+比值与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于术后20 d复查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根据结果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发现缓解组CD3+、CD4+、CD4+/CD8+和NK表达均较化疗前明显上升,CD8+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未缓解组各项指标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NK细胞与外周血T淋巴亚群对诊断、评价肺癌的疗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老年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老年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同期治疗的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46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23例)和观察组(n=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化疗措施基础上给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3.5%和73.9%,临床有效病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细胞(CD3+/CD4+)、T抑制细胞(CD3+/CD8+)和NK细胞(CD3-/CD16+CD5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化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例数无明显增加。结论 CIK免疫治疗可提高老年晚期乳腺癌常规化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增加毒性反应,具有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特点,是值得广泛推广的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间对话调控(Cross-talk)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设计: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性别不拘)需进行细胞治疗的患者60例。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化疗前一周实施肿瘤DC疫苗联合CIK、NK细胞方案;试验组,化疗后一周实施肿瘤DC疫苗联合CIK、NK细胞方案。共设置4个测量时间点:治疗前24 h、治疗后48 h、治疗后1W、治疗后4W。使用ELISA法监测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包括IL-12、IL-18、IL-15、分泌型TNF-α以及IFN-C。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IL-12、IL-18和IL-15在治疗前均无差异(P0.05)。实施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中DC细胞相关可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较时间点的对照组数据明显增高,IL-12(P0.05),IL-18(P0.05),IL-15(P0.05);其表达在治疗后1W达到峰值,其峰值维持治疗后4 W(P0.05)。结论在化疗治疗之后进行免疫细胞治疗,免疫细胞间Cross-talk的调控诱发的DC细胞和NK细胞间的正反馈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负载的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晚期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2009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2例诊断明确且不再适宜手术或放化疗的晚期HRP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接受前列腺癌细胞系裂解物致敏DC联合CIK过继免疫;实验组16例,接受PAP-DC联合CIK过继免疫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晚期HRPC患者对DC联合CIK治疗的耐受良好。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较治疗前增高,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 w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有所升高,治疗后1个月PSA值下降,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疗效评价:实验组3例部分缓解(PR)、9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对照组2例PR、8例SD、6例PD,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KPS评分)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总生存期(OS)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 TTP)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无进展生存期(PF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AP负载DC联合CI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HRPC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前列腺癌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CIK免疫治疗,使患者无病生存获益,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IK细胞疗法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2年收治的肝癌术后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联合应用CIK细胞免疫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液中的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液中CD3+、CD4+、NK细胞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有效提高肝癌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或未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提供DC联合CIK或LAK治疗结肠癌的实验依据.[方法]取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生成DC、CIK、LA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的表型变化;以CIK+DC细胞、CIK细胞、LAK+DC细胞及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SW480为靶细胞,以15∶1、30∶1、45∶1为效靶比,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杀伤试验活性;ELISA检测杀伤试验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2、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其表面分子HLA-DR、CD40、CD80和CD86表达分别平均为90.23%、73.68%、85.96%、57.55%,与未经肿瘤抗原冲击DC比较,DC成熟的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相同效靶比下,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作用最强,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组(P<0.01);CIK+ DC细胞组在效靶比为45∶1时,杀伤活性最强(P<0.01);单独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DC细胞组(P<0.01);LAK+ DC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LAK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5∶1时,各杀伤试验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的分泌量,CIK+DC细胞组的IFN-γ、IL-12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组(P<0.05);LAK+DC、单独LAK细胞组IL-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CIK+DC、单独CIK细胞组(P<0.05);单独CIK细胞组IFN-γ的分泌量明显高于LAK+DC、单独LAK细胞组(P<0.05).[结论]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单独CIK、LAK+ DC组、单独LAK细胞组.其机制可能是,SW480抗原致敏的DC分泌IFN-γ、IL-12等刺激、诱导CI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明显增强CIK细胞杀伤SW480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迟林  李昊淼 《山东医药》2010,50(32):59-6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的百分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恶性肿瘤患者组外周血CD3+、CD4+/CD3+、CD1+6+CD5+6/CD3-NK细胞百分数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CD8+/CD3+、CD4+CD2+5Treg细胞较对照组升高(P〈0.05);化疗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尤其是NK细胞及Treg细胞用于肿瘤的监测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及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肝癌患者外周免疫状态的变化及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人及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前后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CD25、perforin分子。结果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前NK细胞的比例低于健康人(P均<0.05),低杀伤功能的CD56brightNK细胞亚群的比例则高于健康人(P均<0.05);手术切除肿瘤后NK细胞比例上升(P<0.05),而射频消融后CD56brightNK细胞比例降低(P<0.01)。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前和射频消融前CD2+5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的比例高于健康人(P均<0.01),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后降低(P均<0.05),但仍高于健康人(P均<0.01);与健康人相比,小肝癌患者T细胞比例升高(P<0.05),而Th细胞及杀伤性T淋巴细胞(Tc细胞)的比例、perforin+NK细胞及perforin+T淋巴细胞的比例相近(P均>0.05),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后没有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小肝癌患者外周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及功能分子表达水平发生改变,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后获得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诊治的90例EGFR突变的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单药组采取口服吉非替尼进行治疗,联合组DC/CIK联合吉非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近期有效率(DCR)和疾病控制率(RR)及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经过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较单纯化疗组患者体力下降和食欲减低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单药组的无疾病生存进展时间(PFS)延长了2.5个月,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CIK输注后出现发热5例、胸闷3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两组皮疹和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CIK联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NSCLC,可以提高患者DCR和RR,减少化疗药物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提高抵抗力,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结肠癌患者树突细胞(DC)免疫治疗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和化疗基础上给予DC免疫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和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增加(均P<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0.4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χ2=7.07,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的DC免疫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清除效果,术后化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可获得较单纯术后化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和IL-6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6例老年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香菇多糖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 w。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IL-2和IL-6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包括血细胞簇分化抗原(CD3+、CD4+、CD8+和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并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IL-6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Ig A、Ig G和Ig M水平明显升高,而CD8+水平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Ig A、Ig G和Ig M水平明显降低,而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菇多糖联合化疗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胃癌患者,在改善患者血清IL-2、IL-6水平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进展期胃癌术后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同步化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6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化学治疗组(38例),采用LCH方案,给予5-氟尿嘧啶0.75 g/d_(1~5),奥沙利铂0.2 g/d_1;DC疫苗同步化学治疗组(DC治疗组)26例,自体采血,次日开始LCH方案治疗,化学治疗结束后1周注射DC疫苗2次,每次间隔1周,28 d后进行第2次化学治疗,同样再次注射DC疫苗2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率变化、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疗效.结果 DC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D3~+、CD4~+、NK细胞、白细胞介素(IL)-2、IL-12和干扰素(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化疗后(P<0.05),DC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无远处转移、腹腔或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或肿瘤明显缩小)为80.76%,较对照组(68.42%)明显升高(P<0.05).DC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和免疫细胞下降等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P<0.05),而胃肠道反应和末稍神经炎的发生率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疫苗同步化学治疗法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且能减少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84例术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84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作为致敏DC的肿瘤抗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成DC和CIK,分别回输患者体内,行免疫治疗。1~3个疗程评价疗效及疾病控制率(DCR)、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PS),观察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水平。结果84例中,CR1例、PR27例、sD43例、PD13例,DCR为84.5%,KPS较治疗前评分超过20分者占59.5%(50/84)。84例血清AFP、CEA、CA125、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DC联合CIK能有效增强术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对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自体DC、CIK治疗,观察组采用自体DC、CIK联合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肝功能、HBV-DNA定量及HBeAg定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HBV-DNA定量、HBeAg定量均明显下降(P均〈0.01),以观察组下降明显(P均〈0.05)。结论自体DC、CIK可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改善CHB患者的肝功能及细胞免疫;自体DC、CIK联合干扰素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是生物治疗的一种,应用的效应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自然杀伤细胞(NK)、树突状细胞(DC),这些细胞可以直接从外周血中分离,经相关因子诱导刺激获得.CIK细胞技术已比较成熟,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成效.另一类细胞为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包括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两者均是被肿瘤抗原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识别自身MHC,高度特异性等特点.我们就CIK及相关免疫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应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