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NOS)转导的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脑室内移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大鼠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ADSCs细胞,并用分子克隆技术转导入eNOS基因。取60只健康雄性大鼠,分为SAH组、eNOS(-)组和eNOS(+)组。在立体定向仪介导下向移植SAH后脑血管痉挛大鼠脑室注入转导eNOS基因及非转导eNOS的ADSCs细胞。测定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RT-PCR分别观察eNOS、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肌糖蛋白(TN-C)和前列腺素(PGF)2α在血清和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情况。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SAH组、ENOS(-)组与eNOS(+)组相比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少。eNOS(+)组皮质神经元凋亡指数显著降低,TN-C和PGF2α在ENOS(+)组低表达,而eNOS在ENOS(+)组高表达。结论以eNOS为靶向,ADSCs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为可部分减缓SAH后脑血管痉挛,其作用可能与TN-C和PGF2α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观察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后,海马CA1神经元及微血管改变,探讨eNOS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转染携带eNOS基因重组腺病毒组(AdeNOS组)。每组8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SAH后脑血管痉挛模型。兔于首次注血后7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海马区脑组织标本,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结果光镜下SA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电镜下SA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AdeNOS组损伤较SAH组明显减轻。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可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可能与海马区微血管痉挛改变有关,eNOS基因转染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预防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组:对SAH兔经胃灌注辛伐他汀5mg·kg^-1·d^-1,连续7d。在各组兔造模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第2次脑血管造影后1d,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行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kB)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血管造影显示二次注血后,SAH组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SAH组的管径为(0.68±0.09)mm,对照组为(0.87±0.06)mm,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辛伐他汀组的管径为(0.77±0.08)mm,与SAH组管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内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156±9和84±8,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NF—κB表达量降低(118±9),与SAH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组织ICAM-1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843±0.029和0.673±0.011,P〈0.05);给予辛伐他汀后,基底动脉ICAM-1mRNA的表达量低于SAH组(0.763±0.037),与SAH组比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预防SAH后CVS的发生,其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中血浆白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对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方法将72只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个大组,即正常组、SAH组和脑血疏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段取血清,采用ELISA测定兔血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血浆白介素-6(IL-6)含量,制作HE染色切片,计算基底动脉周长。结果与SAH组比较,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脑血疏组兔一般状态良好,血清中IL-6含量较低,而eNOS含量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通过降低IL-6,增加eNOS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中原癌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12只;②SAH组:60只。SAH组又随机分为注血后1、3、5、7、10 d,共5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稳定的兔CVS模型,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分别观察兔基底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和JNK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测量管径的变化来判断CVS的严重程度。结果 SAH组的基底动脉出现相应的病理学改变,管腔狭窄呈急性期收缩和迟发性痉挛双相改变;SAH组的JNK表达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P<0.01),第10天后表达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兔CVS模型的基底动脉中JNK的表达明显上调,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规律,与迟发性CVS的严重程度一致,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NF—κBp65、ICAM-1在基底动脉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SAH组(20只)及PDTC组(20只)。SAH组和PDTC组又分为SAH后1、3、5、7、14d亚组,每组4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PDTC组在第2次注血后即脑池内注射PDTC,0.25ml/次,2次/d,连续2d。观察基底动脉管径和厚度、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F—κB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①SAH组在第3天开始出现基底动脉管径变细、管壁增厚,第7天最明显,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DTC组仅第7天与第1天比较有差异(P〈0.05)。在第3、5、7天时,SAH组与对照组及PDTC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DT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DTC组与SAH组同时间点比较,病理形态损害、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③SAH组在第3天开始出现NF—κBp6、ICAM—1表达,第7天达高峰。第3、5、7d(ICAM-1包括第14d),SAH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DTC组(P〈0.01)。PDTC组与对照组比较亦增高,P〈0.05。结论PDTC对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通过抑制NF—κBp65、ICAM-1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对基底动脉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78只,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及罗格列酮组,每组2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在2次注血前后30min,罗格列酮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罗格列酮(3mg/kg,0.5mg/ml,二甲亚砜为溶剂),给予SAH组大鼠等体积的二甲亚砜;对照组经枕大池注入等量等渗盐水,腹腔注射等体积二甲亚砜。于造模后第5天取基底动脉标本,HE染色观察管径和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细胞间黏附因子γ(ICAM-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SAH组、罗格列酮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的横截面积分别为(555084±4630)、(32139±3239)、(459694±4465)μ㎡,直径分别为(2604±14)、(1954±12)、(2374±12)μm。ICAM-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5±0.2)、(4.7±0.7)、(2.5±0.6)个,MPO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9±0.3)、(17.9±2.6)、(6.5±1.3)个。TLR4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15±0.19、1.094±0.14、0.45±O.16。SAH组、罗格列酮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H组与罗格列酮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途径,减轻SAH后基底动脉的炎性反应,缓解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rito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兔基底动脉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SAH组(n=12)、生理盐水组(n=12)和eritoran组(n=12).采用枕大池自体动脉血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SAH组置换脑脊液后立即注入等量自体非肝素化动脉血,eritoran组在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后立即静脉注射eritoran( 1.5 mg/kg).进行摄食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基底动脉IL-1β、TNF-α和IFN-β mRNA表达.结果 Eritoran组进食评分[(1.20 ±0.41)分对(2.20±0.61)分;t=53.073,P=0.00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6±0.32)分对(2.60±0.08)分;t=306.431,P=0.001]、IL-1β [(1.22±0.48)对(2.38±0.06);P=0.000]、TNF-α[(1.39±0.07)对(3.32±0.21),P=0.000]和IFN-β[(1.51±0.08)对(2.18±0.05),P=0.000]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SAH组.结论 Eritoran可下调SAH兔基底动脉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FN-β mRNA表达,增加摄食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9.
吕涛  陈铎  魏翔泰  关俊宏 《山东医药》2009,49(24):28-29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mRN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动脉壁中的动态表达。方法建立兔枕大池二次注血SAH动物模型,利用光电镜观察各实验组血管壁的结构,RT-PCR方法检测血管壁中PDGFmRNA的表达。结果SAH组血管壁发生结构性改变;SAH3d组基底动脉中PDGF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SAH7d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AH后脑血管痉挛并非单纯的功能性血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伴有血管壁的器质性病理性增殖改变。在SAH后早期PDGFmRNA转录增高,而在后期转录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干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Wistar大鼠SAH模型.应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和RT-PCR方法分别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谷氨酸受体在脑干的变化.结果 ①超声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枕大池注血大鼠第1天基底动脉血流加快,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血流速度下降,第21天未见明显变化,表明大鼠出现了脑血管痉挛(CVS).②RT-PCR结果显示SAH模型组术后第1、7天脑干组织中 mGluR-4 和 mGluR6 mRNA的表达率均比对照组下降,第14、21天差别不显著.结论 大鼠SAH的急性期出现了CVS,mGluR-4 和 mGluR6 可能参与了大鼠SAH急性期CV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预处理组(20只),制作模型前15 d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1.d-1);处理组(20只),模型制作当天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连用2 d;等渗盐水组(10只),提前15 d灌喂等体积等渗盐水;正常对照组(10只)。采用枕大池注血法诱导大鼠SAH模型。模型制作后第2天测定血脂水平,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后图像分析系统自动测量基底动脉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ICAM-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 mRNA表达。结果各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预处理组、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4.3±2.6、22.0±2.9和27.0±0.0,与等渗盐水组的14.2±3.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预处理组基底动脉直径为(169±14)μm与处理组的(146±12)μm、等渗盐水组的(138±18)μm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182±14)μm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ELISA结果显示,预处理组ICAM-1、LFA-1及IL-6表达,较处理组、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结果显示,预处理组基底动脉ICAM-1、IL-6 mRNA的表达,较处理组、等渗盐水组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轻实验性大鼠SAH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SAH后炎症反应、削弱ICAM-1与LFA-1相互作用有关,而与降血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核因子-κB在实验性家兔脑血管痉挛中表达变化的影响机制及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中国白兔60只,体重1.5~2k,其中45只经枕大池2次(间隔72h)注入自体动脉血(1ml/kg)制成脑血管痉挛模型,再随机分为4组:(1)单纯2次注血组(15只);(2)给药组(15只),动物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蛋白激酶抑制剂等渗盐水稀释液O.1m1,剂量为100μg/kg;(3)等渗盐水组(15只),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代替蛋白激酶抑制剂;(4)假穿刺组(15只)。于第4、7、10天将动物分批处死,取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及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等方法检测核因子-κB、κB抑制蛋白活性表达变化,评价不同剂量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其影响程度。结果单纯2次注血组家兔较假穿刺组在4~10d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管腔狭窄、炎性浸润等改变,7d时最明显;核因子-κB的活性于4~10d也明显增高,与炎性变化一致;抑制蛋白κB表达下降,与核因子-κB呈负相关。给药组家兔与单纯注血组相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和炎性浸润明显减轻,抑制蛋白κB表达明显上升,核因子-κB活性下降,而等渗盐水组较单纯注血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蛋白激酶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而且可减轻其管壁炎性浸润程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κB抑制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减弱核因子-κB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G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SAH组、治疗组(SAH+腹腔注射氯化血红素)组。除SAH组30只外,其余每组10只大鼠。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测SAH后,不同时间大脑皮质颞叶的NGB免疫组化反应及平均吸光度A值;采用干湿法测量脑含水量,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颞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①正常组和SAH后24h组平均吸光度4值分别是0.133±0.021和0.236±0.028:②sAH后颞叶皮质NGB阳性反应细胞迅速增加,24h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少;③SAH组脑含水量为(77.5±0.4)%,治疗组脑含水量为(76.5±0.6)%,治疗组脑含水量较SAH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和SAH组脑颞叶神经元凋亡程度为(9.8±2.4)%、(18.5±2.3)%。治疗组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降低(P〈0.05)。结论SAH后大鼠大脑皮质NGB阳性反应细胞呈动态变化。早期给予NGB能减少大鼠SAH模型的皮质神经元凋亡,降低脑水肿程度,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刺五加在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大鼠SAH-DCVS动物模型,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刺五加对大鼠SAH-DCVS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UNEL检测发现刺五加组在SAH后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和给药次数的增加,与同期单纯注血组比较海马、皮质、基底节区及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见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有明显的药物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亦发现刺五加组凋亡率明显降低,与相对应单纯注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刺五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防治SAH-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S)致脑缺血后神经元自噬的现象。方法建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DCVS兔模型,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以确定模型成功程度。在二次注血后的不同时间处死兔,取痉挛血管供血区域脑组织进行Western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现象。结果 SAH兔模型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现象。梗死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相比梗死前增多(P<0.05)。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证实DCVS和神经元细胞自噬存在关联。结论 DCVS致脑缺血组织中存在神经元自噬现象,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神经元自噬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黏附分子与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选择47例老年SAH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进行功能分级,以及根据是否发生CVS分组;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黏附分子( ICAM-1、VCAM-1)和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都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功能恶化,其表达也有升高趋势,以上指标在SAH后CVS组的表达显著高于非CVS组(P<0.05).病例组中,ICAM-1和IL-6、TNF-α以及VCAM-1和IL-6、TNF-α的表达都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SAH发生时,患者血清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增高,并且二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共同参与了SAH病情恶化以及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核因子-кB在实验性家兔脑血管痉挛中表达变化的影响机制及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中国白兔60只,体重1.5~2 kg,其中45只经枕大池2次(间隔72 h)注入自体动脉血(1 ml/kg)制成脑血管痉挛模型,再随机分为4组(1)单纯2次注血组(15只);(2)给药组(15只),动物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蛋白激酶抑制剂等渗盐水稀释液0.1 ml,剂量为100 μg/kg;(3)等渗盐水组(15只),每次经枕大池注血前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代替蛋白激酶抑制剂;(4)假穿刺组(15只).于第4、7、10天将动物分批处死,取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及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等方法检测核因子-кB、кB抑制蛋白活性表达变化,评价不同剂量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其影响程度.结果单纯2次注血组家兔较假穿刺组在4~10 d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管腔狭窄、炎性浸润等改变,7 d时最明显;核因子-кB的活性于4~10 d也明显增高,与炎性变化一致;抑制蛋白кB表达下降,与核因子-кB呈负相关.给药组家兔与单纯注血组相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和炎性浸润明显减轻,抑制蛋白кB表达明显上升,核因子-кB活性下降,而等渗盐水组较单纯注血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蛋白激酶抑制剂不仅能够显著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而且可减轻其管壁炎性浸润程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кB抑制蛋白的磷酸化作用减弱核因子-кB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 GluR1)的负向变构剂JNJ16259685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SAH+安慰剂组(36只)、SAH+JNJ16259685组(36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术后2、24、48 h,SAH+安慰剂组腹腔注射含5%二甲基亚砜(DMSO)的无菌水,SAH+JNJ组腹腔注射1 mg/kg JNJ16259685(溶解于5%DMSO的无菌水)。SAH后72 h,采用Garci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伊文思蓝法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利用钙测定试剂盒检测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元凋亡。采用Graph Pad 7. 0软件对3组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安慰剂组的Garcia评分[(11. 0±0. 4)分]降低,左右脑半球脑组织水含量[分别为(80. 5±0. 1)%、(80. 3±0. 2)%]、伊文思蓝溢出量(2. 8±0. 2)、基底皮质线粒体钙离子浓度(2. 5±0. 3)、基底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活性caspase-3/Neu 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00±30)个/mm~2、(20±2)个/mm]均增加(均P 0. 05);而SAH+JNJ组Garcia评分[(13. 0±0. 5)分]显著高于SAH+安慰剂组,左右脑半球脑组织水含量[分别为(79. 8±0. 2)%、(79. 3±0. 1)%]、伊文思蓝溢出量(1. 8±0. 2)、基底皮质线粒体钙离子浓度(1. 7±0. 1)、基底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目[活性caspase-3/Neu 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80±10)个/mm~2、(12±2)个/mm]均较SAH+安慰剂组减少(均P 0. 05)。结论 SAH后,JNJ16259685减轻脑水肿及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抑制皮质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增加,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其对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诱发迟发性CVS。EPO注射剂量为1000IU/kg,1次/8h;对照组和SAH组均给予EPO的溶剂(含人血清蛋白2.5mg/ml、氯化钠352mmol/L及蒸馏水),以1ml/kg经腹腔注射,连续腹腔注射15次。造模后第5天处死动物,取基底动脉,采用HE染色测定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并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①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兔的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412±0.034)、(0.210±0.018)和(0.342±0.030)mm2。SAH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EPO治疗组与SAH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的NF-κB活性灰度值分别为:1.20±0.11、9.30±1.12和6.60±0.13,SAH组与对照组比较、EPO治疗组与对照组和SA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够缓解SAH后的迟发性CVS,并抑制SAH后血管中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