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30R(诺和灵30 R)较为普遍,但在部分病人中无论怎样调整两次的剂量,空腹血糖(FPG)及(或)餐后血糖(PBG)仍难以控制.本文旨在探讨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及诺和灵30R 治疗老年T2DM的疗效,及在两次注射的基础上加用诺和锐30对FPG及PBG的控制情况,并观察体重指数(BMI)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3.
4.
5.
6.
将136例T2DM患者分随机为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和甘精胰岛素对照组,均晚餐前注射一次联合三餐后服二甲双胍0.5g或拜糖平50mgtid26周。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低血糖发生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甘精胰岛素组HbA1c值降低幅度要低于门冬胰岛素30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和甘精胰岛素都具有明显的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及HbA1c的作用,用门冬胰岛素30方法联合口服药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达到甘精胰岛素方法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经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强化治疗后换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CSII治疗末日胰岛素使用量小于45 U/d宜选择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大于45 U/d 宜选择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其治疗剂量可根据以下方程: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剂量=13.093+0.395×CSII治疗总量,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剂量=23.114+0.405×CSII治疗总量. 相似文献
8.
预昆人胰岛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胰岛素剂型,但使用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的患者中,仍有一部分患者血糖未能达标.我们对使用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欠佳的糖尿病患者改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并对两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中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已使用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但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其判断标准:空腹血糖(FBG)8.0 ~12.0 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BG) 12.0~14.0mmol/L. 相似文献
9.
目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s)治疗方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预混胰岛素30/70单独或联合使用OADs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停用预混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n=30)和对照组(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0.
Easy Start Study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1):27-31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1次应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观察性研究.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选取未接受降糖治疗或既往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21例,平均年龄(56±1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4.4±4.2)年(0~30年),平均体重指数(25.5±2.9)kg/m2,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1.2%.使用每日1次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起始剂量和最终剂量分别为(0.16±0.05)U/kg、(0.20±0.07)U/kg.联合口服药治疗12周后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不同基线因素对于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12周后,HbA1c下降了1.8%±1.1%.HbA1c<6.5%的患者占30.8%,HbA1c<7%的患者占65.5%.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8时点血糖平均值下降了(3.8±2.3)mmol/L.分别按基线糖尿病病程、HbA1c、注射时间和体重指数分层的分析结果显示,HbA1c达标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HbA1c的升高而降低.在双时相门冬胰岛索30治疗中,非重度低血糖事件每年每例患者的发生率为1.83次.仅有1例(0.2%)患者发生1次重度(夜间)低血糖事件.患者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53).结论 在未使用降糖治疗或已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治疗作为胰岛素起始方案,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HbA1c水平轻至中度升高,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5例短期应用胰岛素缓慢持续静滴组,可改善其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治疗前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以及医师的技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一相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估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一相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性。方法对33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结果分为胰岛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来评估其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的状况。结果(1)胰岛功能正常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股围、空腹血清真胰岛素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胰岛功能异常组(均P〈0.01);(2)校正性别、年龄、BMI和腰臀比后,胰岛功能正常组的真胰岛素增值(△T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高于胰岛功能异常组(均P〈0.01);(3)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伴胰岛素抵抗的个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不伴胰岛素抵抗的个体,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伴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不伴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分别占总人数的35.11%、5.02%、29.78%和30.09%。结论2型糖尿病个体可分为单纯胰岛功能异常、单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异常伴胰岛素抵抗3类,其诊断和治疗需依据此病理生理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选取30例新诊断的严重(HbA1c〉9%)T2DM患者,和30例经两种或两种以上OADs治疗后血糖不达标(HbA1c〉7%)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每日二次或三次注射强化治疗,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门冬胰岛素30强化控糖后两组性别、年龄、BMI、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初发T2DM组强化治疗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已使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不达标的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结论:预混胰岛素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初发的T2DM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够尽快纠正高血糖毒性,保护胰岛βp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特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胰岛素分泌课题研究协作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5):I0001-I0003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缺陷。绝大多数的欧美2型糖尿病患者均肥胖,而肥胖所致的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导致该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但是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者还不到半数。胰岛素抵抗抑或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是亚洲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因素尚不明了。本文调查了解中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状况并观察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强化治疗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的变化。方法健康成人2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30例为DM组,DM组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与NC组比,DM组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显著增高(P<0.01);DM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轻度炎症,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清内皮脂肪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随访15例接受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缓解的T2DM患者,观察血糖、HOMA—IR和HOMA—IS的变化趋势。结果15例T2DM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能仅通过饮食控制而保持血糖稳态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2(80.0%)、8(53.3%)、6(40.0%);在平均33个月时持续缓解组与失败组HOMA—IR和HOMA—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MA-IR分别为5.4±3.4和10.3±6.6,HOMA—IS分别为383.5±389.1和192.4±195.3(P〈0.05)。结论通过消除葡萄糖毒性,恢复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延长T2DM自然病史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