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围术期中冠状动脉内联合注射腺苷与盐酸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2013年老年急性前壁STEMI 160例患者行急诊PCI术,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腺苷组、联合药物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球囊预扩张梗死相关动脉(IRA)后,通过指引导管冠脉内给予腺苷和替罗非班。分别比较四组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分级、矫正TIMI计帧(CTFC)、心肌染色分级(MBG)、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及其酶峰曲线下面积,并对随访比较术后半年心脏超声各项指标。结果联合药物组矫正TIMI计帧(CTFC)、心肌微循环灌注MBG分别较腺苷组、替罗非班组、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联合药物组冠脉血流TIMI分级与腺苷组、替罗非班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矫正TIMI计帧(CTFC)、心肌染色分级(MBG)明显改善(P<0.05);联合药物组心肌酶CK-MB酶峰以及CK-MB释放的酶峰下面积较腺苷组、替罗非班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半年联合药物组较腺苷组、替罗非班组,心脏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少(P<0.05)。结论对于老年STEAMI患者PCI围术期联合使用腺苷和盐酸替罗非班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保护作用,进一步提高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15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6例和对照组88例。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在急诊室即给予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血流分级及血流速度、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住院期间出血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替罗非班组中IRA的TIMI 3级复流出现率明显增高,血流速度明显增快,CTFC减小,TMPG 3级获得率高;两组以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MACE和出血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STEAMI患者急诊行PCI早期使用替罗非班能显著提高IRA的前向血流,改善术后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对老年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心内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老年STEMI患者分为冠脉组(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50)和静脉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49)。两组在急诊确诊后均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应用。行急诊PCI时,治疗组在前向血流恢复后给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并行PCI术,静脉组直接行PCI术。比较患者手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分级(TIMI)、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的差异。结果两组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分布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TIMI血流分级3级高于静脉组,TIMI血流分级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两组PCI前后的TMPG级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冠脉组术后2 h ST段完全回落率(CR)高于静脉组,ST段回落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PCI术前两组的CTFC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比静脉组下降显著(P<0.05)。PCI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血小板(PLT)减少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的LVEF值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老年性STEMI患者急诊PCI冠脉应用替罗非班对于改善心肌微循环、心功能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PCI术前30 min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之后利用微量泵持续泵入36~48 h;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术后7 d两组患者的心肌微循环情况、心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PCI术后7 d,两组患者的造影剂开始灌注时间(AT)、振幅(A)、灌注达到峰值的时间(APT)、灌注的峰值强度(PI)、曲线上升斜率(β)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 75%)显著高于对照组(79.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心肌微循环和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脉内应用半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2.1—2015.1入院的125例行急诊PCI的老年(>70岁)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替罗非班组冠脉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替罗非班(5μg/kg),继而以0.075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24小时,对照组不予应用。对比分析两组PCI术后IRA 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及心肌灌注分级(TMP),PCI术后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结果 PCI术后IRA TIMI 3级比例替罗非班组高于对照组(91.94% vs 79.37 %, P<0.05),CTFC亦显示替罗非班组低于对照组(22.79±5.75vs 31.36±4.72, P<0.05);心肌灌注分级TMP2级以上的比例替罗非班组高于对照组(74.19% vs 55.56%, P<0.05);出血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低于对照组(6.45% vs 19.05%, P<0.05)。结论: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术前冠脉内应用半量盐酸替罗非班可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IRA TIMI血流分级,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而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减少了MACE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非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心肌微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PCI治疗的ASTEMI老年患者90例。按照入院顺序,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单纯PCI组和联合治疗组(在单纯PCI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两组均治疗1个月。测量比较两组术后ST段回落幅度、校正TIMI帧数(CTFC)、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的心肌微循环内造影剂声学峰值强度(PI)和血清CK-MB峰值浓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LVEF、LVEDd和LVEDV,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单纯PCI组比较,术后2h联合治疗组ST段回落幅度[(43.8±7.1)%比(66.2±8.2)%]、TIMI血流分级[(2.1±0.5)级比(2.9±0.6)级]和PI[(7.1±1.1)比(8.6±1.2)]显著升高,CTFC[(27.3±8.0)帧比(18.9±6.6)帧]、血清CK-MB峰值水平[(296.5±58.1)U/L比(199.3±32.4)U/L]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单纯PCI组比较,术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LVEF[(54.2±8.3)%比(61.1±8.0)%]显著升高,LVEDd[(48.1±7.7)mm比(41.3±8.1)mm]和LVEDV[(85.4±10.6)mm~3比(80.2±10.4)mm~3]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PCI组(8.89%比26.67%),P=0.027。结论:PCI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心肌微循环、心脏功能,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其机制可能与盐酸替罗非班改善心肌微循环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IPOC)联合替罗非班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情况,分为常规PCI组(59例)、PCI+IPOC组(38例)、PCI+替罗非班组(41例)、PCI+IPOC+替罗非班组(39例)。比较4组术后24 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1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观察病人术中及术后2 h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肌即刻灌注情况采用心肌呈色分级(MBG)~([3])、校正TIMI帧数(CTFC)评价;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病人术后24 h以及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4组MBG、CTFC、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IPOC+替罗非班组CTFC、CK-MB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4组术后24 h以及术后1周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1周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IPOC+替罗非班组术后1周NT-proBNP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IPOC+替罗非班组术后2 h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联合替罗非班以及缺血后处理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即刻心肌灌注情况,减轻心肌损伤轻度,有助于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病人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91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A组、B组、C组。A组给予常规+替罗非班治疗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给予尼可地尔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术前及术后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7d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指标变化,同时观察3组术后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及A组、B组(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造影剂开始灌注时间(AT)、灌注达峰时间(APT)、灌注的峰值强度(PI)、振幅(A)、曲线上升斜率(β)低于治疗前及A组、B组(P0.05),B组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及A组(P0.05),LVDs、LVDd、LVESV、LVEDV、AT、APT、PI、A、β低于治疗前及A组(P0.05)。B组、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3组不同出血并发症程度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尼可地尔及曲美他嗪联合应用于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可有效改善病人心功能和心肌微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腺苷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诊治的126例老年急性STEMI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在PCI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研究组在PCI基础上加用腺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病人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矫正TIMI帧数(CTFC);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FC帧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ACE发生率、再灌注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K-MB、cTnI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苷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降低老年急性STEMI病人PCI术后再灌注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即刻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7例患者PCI术前在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对照组50例患者在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急诊造影中IRA再通率、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急诊造影时IRA再通率(38.29%)显著高于对照组(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造影时TIMI血流Ⅲ级患者治疗组(34.04%)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Ⅲ级患者治疗组(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AMI患者PCI术前急诊室即予替罗非班治疗能提高急诊造影时IRA再通率,改善术后即刻心肌灌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冠脉血流分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行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病人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给予尿激酶和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校正TIMI帧数(CTFC)水平,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术后ST段回落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等。结果 B组病人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和CTF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和A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和A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ST段回落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病人可有效提高冠脉血流,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和ST段回落,且未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三磷酸腺苷对重度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后提示靶病变为重度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急诊PCI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A组,n=54)、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B组,n=54)和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三磷酸腺苷组(C组,n=54)。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急诊PCI前、术后的冠脉造影结果;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发生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I峰值、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校正心肌梗死溶栓实验血流计帧(CTFC)分级正常血流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90.7%vs. 68.5%、74.1%,P均0.05)。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心肌染色分级(MBG)3级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88.9%vs. 70.4%、72.2%,P均0.05)。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发生率C组低于A组和B组(7.4%vs. 25.9%、24.1%,P均0.05)。术后3组患者CK-MB和肌钙蛋白I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NT-proBNP水平C组低于A组和B组[(983.8±269.8)ng/L vs.(1145.4±392.5)ng/L、(1125.1±378.1)ng/L,P均0.05]。术后5~7 d LVEF C组高于A组和B组[(52.9±6.7)%vs.(48.9±8.5)%、(49.6±8.3)%,P均0.05]。术后3组患者30 d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总MACEs发生率C组低于A组和B组(3.7%vs. 18.5%、16.7%,P均0.05)。3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重度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和三磷酸腺苷冠状动脉内注射与单纯血栓抽吸及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并降低PCI后30 d的总MACEs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6例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格瑞洛组、联合药物组,比较3组用药前及用药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PCI术后即刻冠脉血流TIMI分级、矫正TIMI计帧(CTFC)、心肌染色分级(MBG)、术后90 d心脏超声指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结果用药24 h后联合药物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与替格瑞洛组明显下降(P<0.05);联合药物组即刻冠脉血流TIMI分级、CTFC、MBG较对照组、替格瑞洛组明显改善(P均<0.05);与对照组、替格瑞洛组比较,联合药物组术后90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少(均P<0.05);联合药物组9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P<0.05),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中联合应用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提高即刻冠脉血流和心肌微循环水平,改善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将急诊入院的A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39例)和一般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程度、QT离散度(QTd)。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以及就诊和介入治疗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CI术后30 min,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5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92.3%vs70.0%P=0.020)。PCI术后2 h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7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82.1%vs60.0%P=0.031);且盐酸替罗非班组的酶峰时间较一般治疗组提前3.2 h,P=0.003。PCI术后30 min和2 h心电图QTd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减少(2.6%vs22.5%,P=0.014);严重出血事件与一般治疗组比较无差别。结论直接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助于AMI患者冠脉微循环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收治的高血栓负荷ASTEMI患者100例,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急诊PCI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急诊PCI后1周心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CTFC、T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CTFC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急诊PCI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替罗非班相比,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虽能降低高血栓负荷ASTEMI患者急诊PCI后CTFC,但对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有限,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17.
国产替罗非班对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STEMI)直接PCI术病人95例,A组(45例)PCI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bLg/kg的负荷量,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B组(50例)术中不予替罗非班,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肝素泵人,对比给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术前、术后ST段回落率及室壁运动记分(WMSI),围术期出血倾向。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优于B组(P〈0.05),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WMSI、EF均有改善,但A组的wMSI较B组改善更多(P〈0.05),A组治疗期间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解放军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急诊或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后存活的1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PCI术+替罗非班联合重组人脑钠肽治疗;替罗非班组给予常规治疗+PCI术+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管的分布、PCI术前后的冠脉血流速、心肌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 1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改善心功能及组织灌流方面,PCI手术联合替罗非班和重组人脑钠肽治疗,对改善冠脉血流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的指标优于单纯的PCI手术联合替罗非班的治疗(P0.05);对改善患者心率和预防术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P0.05)。在对PCI术前、后冠脉的血流速度分级改善方面,PCI手术联合替罗非班和重组人脑钠肽的治疗,对改善冠脉病变远段血管的充盈效果较为显著(P0.05)。在药物使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I术联合替罗非班和重组人脑钠肽的治疗可较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冠脉内注射辅助血栓抽吸用于重度血栓负荷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92例重度血栓负荷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和联合治疗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冠脉内注射),各46例,均辅助血栓抽吸。对比两组术前、术后7d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功能、心电图ST段回落变化及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7d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增加,LVEF明显下降(P均0.01);但术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替罗非班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术后IRA血流TIMI 3级(63.04%比86.96%)及TMP 3级比例(52.17%比76.09%)、ST段完全回落率(45.65%比71.74%)明显提高(P0.05或0.01)。两组出血事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与单纯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辅助血栓抽吸用于重度血栓负荷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PCI在减轻心肌损伤及改善心功能方面效果相当,但前者可改善心肌再灌注状态,降低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提高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  相似文献   

20.
商德亚  周轶  胡波  来庆友 《山东医药》2008,48(29):27-29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95例行急诊介人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前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注.检测两组在介入术中及术后24、72 h凝血因子(TF、vWF)、细胞黏附分子(sICAM-1、sVCAM-1)水平,并观察记录心肌组织呈色分级(MBG)、校正TIMI计帧数(CTFC)、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及住院期间、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凝血因子、黏附分子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再通后90 min ST段回落幅度、MBG分级增加(P<0.05),CTFC帧数减少(P<0.05),MAC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降低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炎症反应,提高介入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近期临床预后;其机制与降低凝血因子、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