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0.0°、11.0°和10.3°,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28.3°、30.3°和29.9°。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54.9°、52.9°和49.7°,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99.5°、101.4°和102.1°。结论(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涛  吴倩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56-2057,I001
目的 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 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76;、10.0&;#176;、11.0&;#176;和10.3&;#176;,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176;、28.3&;#176;、30.3&;#176;和29.9&;#176;。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176;、54.9&;#176;、52.9&;#176;和49.7&;#176;,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176;、99.5&;#176;、101.4&;#176;和102.1&;#176;。结论 (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McBride加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治疗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2例(36足)拇外翻畸形患者在改良McBride手术的基础上,行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截骨处行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V)和第1、2跖骨间夹角(IMA)矫正情况,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跖骨头缺血坏死、拇内翻感染及皮神经损伤导致的局部麻木。术后HVA平均为(12.7±0.1)°,较术前矫正(17.3±2.6)°;术后IMA平均为(8.6±1.6)°,较术前矫正(3.5±1.2)°。按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评分:优28足,良6足,差2足,优良率为94.4%。结论改良McBride加Aust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重建了足拇趾的软组织力量平衡,Austin截骨改善了第1跖骨的正常负重,矫形满意,截骨愈合率高,是治疗拇外翻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背景: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关键在于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第1跖骨轴线的不同确定方法,造成了这两个角度测量值的差异,使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拇外翻术后角度测量,国内外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方法。目的:回顾不同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拇外翻的术后测量与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2年2月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其中,英文检索词为:"hallux valgus"、"angles"、"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中文检索词为"拇外翻"、"角度"、"X射线测量"。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最好的测量方法其标记点必须是易于确定,可重复性好,应尽量避免受到截骨部位及跖骨本身解剖变异的影响。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方法目前多用头部中心/基底部中心测量方法。专业化的工具软件测量取代手工测量是未来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背景: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关键在于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第1跖骨轴线的不同确定方法,造成了这两个角度测量值的差异,使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拇外翻术后角度测量,国内外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方法。目的:回顾不同拇外翻术后拇外翻角和第1-2跖骨间角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拇外翻的术后测量与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2年2月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其中,英文检索词为:"hallux valgus"、"angles"、"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中文检索词为"拇外翻"、"角度"、"X射线测量"。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最好的测量方法其标记点必须是易于确定,可重复性好,应尽量避免受到截骨部位及跖骨本身解剖变异的影响。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方法目前多用头部中心/基底部中心测量方法。专业化的工具软件测量取代手工测量是未来拇外翻术后X射线测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涛 《临床医学》2013,33(2):59-60
目的探讨小切口跖骨远端截骨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许昌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30例拇外翻患者为实验对象,共50只足。所有患者均行小切口跖骨远端截骨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满意度为90%,患者的第一、二跖骨间角,X线测量拇外翻和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跖骨远端截骨治疗拇外翻,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拇外翻常伴有转移性跖骨痛,如畸形严重还常伴随第2,3跖趾关节脱位。进行拇外翻手术治疗时,对转移性跖骨痛是否进行处理,至今尚存争论。文献报告,同时行外侧跖骨短缩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本科对伴发跖骨痛的拇外翻患者均同时行外侧跖骨短缩术,  相似文献   

8.
外翻是一种常见的引起足部疼痛的疾患,以中老年人居多,拇外翻的术式甚多,各种手术造成了术后效果的差异较大。我们应用Mayo联合改良Mcbride矫形法治疗65例拇外翻病人,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男性,18例,女性47例;年龄38-67岁;有12例病人为双侧(?)外翻。所有病人均出现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有49例患者出现滑囊炎,局部红肿。拍摄足部正位片,测量跖趾关节角和第1、2 跖骨角。根据跖趾角不同分成轻度(20-25°)为17例,中度(26-39°)38例,(40°)重度10例。  相似文献   

9.
脊髓灰质炎后遗足外翻畸形大多为胫前、胫后肌的瘫痪,而伸拇长肌瘫痪者较少.除发生足外翻下垂外,尚伴有第一跖骨头下沉,拇趾垂状畸形.对此种复合性畸形,多采用腓骨长肌内移,伸拇长肌后移及趾间关节融合等手术加以矫正,手术较为复杂.自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腓骨长肌与伸拇长肌联合移位治疗足外翻复合性畸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拇外翻其病理改变具有多样性的,包括第一跖骨内收、第一,二跖骨问角增大、拇趾外翻角增大、第一跖趾关节近端关节面固定角或远端关节面固定角增大、籽骨移位、软组织平衡的改变等.X射线测量是确定拇外翻病理改变的主要的手段.拇外翻病理改变的多样性使得修复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软组织修复、截骨修复和关节融合或关节成形等修复方式.拇外翻修复方式的选择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改变选择一个或多个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疗法的疗效。方法选取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的100例拇外翻患者,术后实施规范的康复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拇外翻角度HAV、第一和第二跖骨间角度M角、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指标。结果 100例拇外翻微创小切口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7.92%,术后HAV角度平均矫正20.07°,M角度平均矫正4.29°,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30.79分。结论将康复疗法应用于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可恢复关节功能,有效预防跖趾关节粘连,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囊对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为拇外翻矫形等涉及关节囊的相关手术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内侧关节囊紧缩前后第1跖趾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的变化.结果 内侧关节囊紧缩前第1跖趾关节背伸68.34°4±3.05°、跖屈33.10°±3.92°,关节囊紧缩后背伸54.47°±3.95°、跖屈24.11°±2.80°.与紧缩前相比,背伸减少13.87°±2.01°,跖屈减少8.99°±2.57°,矢状面总体活动范围减少22.86°±2.61°,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种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手术对关节囊的缝合修复要适度,避免过度紧缩,术后要早期活动第1跖趾关节以尽量恢复其正常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41-4342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45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截骨矫正术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包括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前术后的第4、第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第5跖骨外翻角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1.69±7.33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0.5cm左右,随访时间内无感染或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8.21%;患者术后AOFAS评分为83.79±6.96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患者术前术后AOFAS评分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第4、第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第5跖骨外翻角度数均显著较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治疗有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拇外翻矫形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结构性畸形 ,呈进行性加重 ,并经常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大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但因手术创伤较重 ,术后康复治疗更为重要。我们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拇外翻矫形手术1.1 手术方法拇外翻矫形手术方案有Keller手术和McBride手术等多种 ,目前临床多采用前者。Keller手术为关节切除成形术 ,切除近节趾骨及第 1跖骨内侧骨赘。趾骨短缩可松弛挛缩软组织并消除第 1跖趾外侧的弯曲应力 ,进而矫正拇外翻畸形 ,缓解疼痛症状。该术式适用于老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以江苏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拇外翻患者为对象,共131足。其中中重度拇外翻68足,对此68足拇外翻患者均予以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分析疗效。结果随访时间均为术后1年,拇外翻角、第一与二跖骨夹角、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并发症发生率为3. 33%(2/68)。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1. 68±0. 12)分,较术前的(6. 65±0. 31)分降低(P <0. 01),AOFAS评分(89. 54±2. 36)分,较术前的(42. 38±3. 42)分升高(P <0. 01)。结论第一跖骨基底部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可改善患者症状,且并发症少,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足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拇外翻畸形矫正方式多样,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结合截骨矫形的方式损伤小,能够满足拇外翻矫形的目的,是临床上新型的微创生物型内固定材料。目的:回顾性分析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应用于截骨矫形拇外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拇外翻畸形患者30例,其中双侧矫形患者8例,单侧矫形患者22例。根据自愿均采用第一跖骨截骨矫形迷你双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后拍摄X射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籽骨位置,进行AOFAS评分,并计算第一跖骨短缩长度。结果与结论: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结合截骨矫形治疗后,拇外翻畸形患者的外翻角、跖间角、AOFAS评分及籽骨位置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一跖骨短缩在矫形可控范围内避免畸形复发及跖骨痛。  相似文献   

17.
踇外翻足X线二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踇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I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踇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I-V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踇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拇外翻畸形是足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遗传性,女性多见~([1])。本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矫形,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拇外翻畸形并不严重,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拇外翻引发的前脚掌疼痛、胼胝、拇囊炎等问题,再者由于拇外翻的病理差异性和术式多样性,即使再有经验的足踝外科医生,  相似文献   

19.
赵恺  梁晓军  马强  李毅  王军虎 《临床医学》2011,31(11):64-66
目的探讨老年性拇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用截骨矫形术共治疗拇外翻患者28例(31足),男2例,女26例,患者年龄平均72.6岁,术前拇外翻角度平均(55±5)°,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平均(18±4)°,根据畸形程度及类型选用不同的截骨,同时行拇收肌腱松解挛缩及切除跖骨头内侧骨赘及滑囊炎,结合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术后拇外翻角度平均(10±5)°,优25足,良6足。术后无切口感染、畸形复发、跖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截骨矫形术治疗老年性拇外翻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因拇外翻行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手术的3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均采取切开融合,固定方法采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及美国矫形足踝学会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并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情况,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AOFAS评分(88. 29±3. 37)分较术前(75. 90±6. 78)分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满意;术后HVA(11.45°±16. 18°)较术前(28. 90°±4. 86°)明显改善,拇外翻畸形矫正满意;术后IMA角度(8. 48°±1. 57°)较术前(16. 29°±3. 00°)也有明显改善,改善了前足宽度。没有不融合病例,2例患者伤口不愈合,经治疗后痊愈。无感染病例。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患足术后外观、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拇外翻畸形不复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