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O型,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疼痛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6(25.1±7.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A组>B组>C组(P<0.01)。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A组0.05)。3组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年、2 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骨水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骨水泥分布的新方法,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科行PVP治疗的1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男23例,女109例,年龄77.33±8.27岁。根据术后正侧位X线片和不同层面CT图像上的骨水泥分布形态,计算骨水泥在椎体内的空间分布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评分为0~7分,B组评分为8~10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值、骨折天数(骨折发生日期至手术日期),使用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手术椎体体积、骨水泥体积并计算骨水泥填充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差异以筛选骨水泥分布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骨水泥填充率的临界值。结果:A组患者62例,B组患者70例。骨水泥分布情况:2分2例,3分8例,4分6例,5分8例,6分10例,7分28例,8分32例,9分22例,10分16例。两组患者术后1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于A组(P0.05),术后1d、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的骨折后手术时间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填充率均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填充率是骨水泥分布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13;95%CI:1.202,1.660)。骨水泥填充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697~0.846,P0.05),达到骨水泥广泛分布的临界值为28.1%,此时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14%和75.81%。结论:PVP能够有效缓解OVCF患者疼痛,骨水泥分布范围随骨折时间延长而减小。骨水泥填充率是骨水泥分布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当骨水泥填充率达到28.1%时即可实现广泛的骨水泥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弥散分布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行椎体成形术的80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水泥在伤椎椎体中的弥散体积比,结合骨水泥在正侧位片上的弥散状态,分为1级组(<25%,n=36),2级组(25%~50%,n=24)和3级组(50%~75%,n=20)。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组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 ODI均有所改善(P<0.05);三组术后、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后凸角均比术前减小(P<0.05),且2级组和3级组术后、术后6个月小于同期1级组(P<0.05),但2级组和3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术后6个月椎体前柱均比术前增高(P<0.05),且2级组和3级组术后、术后6个月椎体前柱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X线正位片上骨水泥弥散是否过椎体中线呈对称分布,将74例单椎体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骨折接受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分为未过椎体中线组(26例)和过椎体中线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再骨折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7(13.7±3.7)个月。两组疼痛VAS评分术后3 d及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椎体骨折,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n=89)和非渗漏组(n=100),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89例骨水泥渗漏患者中A型渗漏38例(42.70%),B型渗漏26例(29.21%),C型渗漏15例(16.85%),D型渗漏10例(1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次性治疗椎体个数和骨折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等因素是导致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等是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不同黏度骨水泥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OVCF病人6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与实验组(32例)。对照组病人在PKP术中注入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病人在PKP术中注入高黏度骨水泥。统计围术期相关指标,并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计算椎体高度恢复率及后凸矫正率。随访3个月,比较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60例病人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平均(28.25±5.24)分钟,骨水泥用量平均(2.58±0.35)ml,实验组骨水泥总渗漏率较对照组低(P0.05),所有病人术中均无神经损伤;术后7天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压缩高度及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7天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椎体高度恢复率及后凸矫正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7天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VAS及O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OVCF病人PKP术中使用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均疗效显著,二者对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作用相当,高黏度骨水泥可更好地恢复及矫正椎体结构,且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7.
杨军 《中国骨伤》2019,32(12):1128-1133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对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其中114例资料完整完成随访。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伤椎后凸角(Cobb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114例术后随访6个月,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级42例(36.8%),男14例,女28例,年龄(73.43±7.91)岁;2级36例(31.6%),男10例,女26例,年龄(71.22±8.06)岁;3级36例(31.6%),男9例,女27例,年龄(74.81±6.91)岁;4级0例(0%)。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2、3级患者,术后及术后1、3、6个月的随访中VAS、OD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3组间在术后随访的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15例(41.7%)、3级23例(63.9%),高于弥散分布1级8例(19%)(P<0.05)。在邻近椎体骨折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7例(19.4%)、3级8例(22.2%),均低于1级18例(42.9%)。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3级相比1级均能有效改善伤椎的后凸畸形和前柱高度丢失(P<0.05)。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散分布的不同等级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级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而且发生骨水泥渗漏及非手术椎体骨折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折线累及椎体中1/3的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骨水泥的差异分布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及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西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依据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分为两组,单侧组12例(12个椎体),双侧组30例(30个椎体),观察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以及术椎、非术椎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及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椎椎体再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均可取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且并未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但单侧骨水泥分布有可能造成强化椎体再骨折;骨水泥过中线分布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在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胸腰段(T1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中,探讨骨水泥的分布和剂量对患者术后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0-01-2012-12行PVP手术的673例,用VAS评分对患者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进行随访,按照最终的VA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0~3分)和B组(>4分),比较2组间骨水泥分布情况和注射剂量.结果 673例中622例均获得1年的随访,VAS评分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为(9.2±0.06)分、(1.4±0.03)分、(1.7±0.04)分和(1.8±0.08)分.其中A组521例,骨水泥注射剂量为3.2~8.0 (5.1±0.05) ml;B组101例,骨水泥为3.0~6.5 (4.7±0.0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34).术后影像学发现骨水泥在A组中的分布比B组在椎体的前柱左右更对称,并且在上下终板间的椎体前缘有连续的骨水泥填充.结论 PVP是治疗老年OVCFs的一种简单快速、疗效确实的手术方法;达到骨水泥满意的分布状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而与具体的用量无关.  相似文献   

12.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