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对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尿激酶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再通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2例,均于入院第二天检测静脉空腹血糖(FPG).按照FPG< 5.6 mmol/L(n=72)、5.6 mmol/L≤FPG <7.0 mmol/L(n=52)、FPG ≥7.0 mmol/L(n=58)分为三组,多因素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随着FPG水平增高,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PG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PG增高是非糖尿病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FPG增高,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高,应将FPG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66例非糖尿病的急性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即刻血糖,将患者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mmol/L~10.9mmol/L)、C组(血糖≥11.0mmol/L),并观察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高于A组(P0.05)。C组中多支病变例数以及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或P0.01)。B组、C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糖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为论证FPG受损(IFG)诊断标准提供相关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依据.方法 选取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成功接受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269例,按照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组1:FPG<5.6mmol/L;组2:5.6 mmol/L≤FPG<6.1 mmol/L;组3:6.1 mmol/L≤FPG<7.0 mmoL/L;组4:FPG≥7.0mmol/L),随访时间为5年,进行PCI术后再狭窄、复发性心脏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5年随访结束后5.6 mmol/L≤FPG<6.1 mmol/L人群总心脏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心绞痛复发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FPG<5.6 mmol/L的人群(P均<0.05),而与6.1 mmol/L≤FPG<7.0 mmol/L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束组2、3、4的无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组1(P均<0.05),组2、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显示,水平是PCI术后再狭窄、心脏事件发生、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FPG 5.6 mmol/L以上的老年冠心病人群PCI术后5年冠状动脉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已开始显著升高,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从改善心血管预后角度看,将IFG的下限调整到5.6 mmol/L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平均空腹血糖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顶后的影响.方法 对357例发病3 d内入院的无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后72 h内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分为<5.6、5.6~7.0和>7.0 mmol/L 三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住院治疗经过和主要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平均空腹血糖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平均空腹血糖<5.6、5.6~7.0和>7.0 mmol/L的三组患者分别为165、122和70例,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分别占18.2%、29.5%和45.7%(P<0.05.各组患者在年龄、既往梗死史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心率、白细胞计数、CK-MB峰值随着平均空腹血糖升高而增加(P<0.05).随着血糖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72 h内平均空腹血糖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10~1.57;P=0.003),其顶测住院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P<0.001),而单次入院随机血糖、空腹血糖预测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和0.717.结论 入院72 h内平均空腹血糖是STEMI住院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价值高于单次的入院随机血糖或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8例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临床资料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血糖≥11.1mmol/L组(C组)患者心脏Killip>1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CK以及CK-MB水平,较血糖为7.8~11.1mmol/L(B组)及血糖<7.8mmol/L(A组)升高(P<0.05),LVEF降低(P<0.05),C组术后1h ST段回落幅度(STR)≥50%、3h T波倒置的比例较A、B组明显减少,C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30 d内,MACE中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再发非致死性AMI、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较A、B组升高(P<0.05)。结论: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不断降低,30 d MACE发生率不断升高,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引起低钠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与心肌酶、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收治的16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根据患者入院12h、24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两组:A组血钠≤135(126.78±7.03)mmol/L;B组血钠135(137.84±2.26)mmol/L,比较两组心肌酶、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55.06%,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1.27%。A组病死率为36.4%,B组病死率为5.6%,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引起低钠血症较多并与心肌酶、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46例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升高2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均〈0.05);血糖升高3组CK、AST、乳酸脱氢酶(LDH)和ST段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0.05或P〈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钠(Na~+)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7 461例,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血清Na~+水平最低值将患者分为≥135 mmol/L组、130~134 mmol/L组、130 mmol/L组,比较各组间基线信息、30天死亡等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神经内分泌抑制治疗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清Na~+水平的关系。结果:130 mmol/L组7天和30天死亡率较其他两组高(P均0.001);130 mmol/L组与≥135 mmol/L组相比,30天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显著升高(P0.001)。校正了年龄、利尿剂治疗及再灌注治疗等其他影响因素后,血清Na~+130 mmol/L依然与7天及30天死亡显著相关(OR分别为1.69及1.57)。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均显示出血清Na~+130 mmol/L与心原性休克(OR分别为1.75及1.64)、心力衰竭(OR分别为1.42及1.30)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OR分别为1.53及1.34)等次要终点事件显著相关。三组患者中,无论单独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还是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治疗,与未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相比30天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均0.001);130 mmol/L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其他两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24 h内的血清Na~+130mmol/L是STEMI患者近期死亡、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P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2组:FPG正常组(n=72):FPG <6.1 mmol/L;FPG升高组(n=163):FPG≥6.1 mmol/L;比较2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住院30 d病死率. 结果 (1)基线情况无差异的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1周LVEF无显著差异,FP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PG正常组;(2)相关分析显示FPG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 d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 结论 FP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心脏复极活动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急性期(1~3 d)的空腹血糖(FPG)水平,入选无糖尿病的AMI患者186例,分为对照组(5.6~7.8 mmol/L)和高糖组(7.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QT间期(QT)、校正后QT间期(QTc)、T波顶点到终点的时程(Tp Te)、QT间期Tp Te/QT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观察血糖和心脏复极的关系,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再发心梗、因心力衰竭入院和死亡)的差异,并用Cox回归分析观察血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患者的QTc〔(434.7±22.5)ms vs(412.9±21.3)ms〕、Tp Te〔(86.2±5.6)ms vs(75.2±4.1)ms〕、Tp Te/QT〔(0.22±0.05)ms vs(0.19±0.04)ms〕显著延长(P0.0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室速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室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糖水平与复极时程呈中度相关(P0.05);平均随访(12.4±3.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高糖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3%vs 20.2%,P=0.02),高血糖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75,95%CI:2.87~5.25,P0.01)。结论高血糖严重影响非糖尿病AMI患者的心电活动和预后,降糖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 T离散度 (QTd)的改变及临床预后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 60岁以上的 42例糖尿病AMI(A组 )和 5 0例非糖尿病AMI(B组 )患者QTd及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A组QTd明显长于B组 (P <0 0 1)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老年糖尿病AMI者的QTd明显延长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 ,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7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24~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三组:A组,钠离子≥135 mmol/L;B组,钠离子120~135 mmol/L;C组,钠离子≤120 mmol/L.比较各组心功能、血清钾离子浓度、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住院期间存活714例,死亡72例,存活组与死亡组平均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00±5.83)mmol/L和(121.00±7.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钾离子浓度分别为(4.4±0.6)mmol/L和(4.3±0.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8%(36/461),B组8.0%(23/289),C组36.1%(13/36),C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方法收集年龄≥60岁、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入院空腹血糖(FPG)<7.0mmol/L的高血压患者388例,以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为FPG≥5.6mmol/L,分为A组260例(FPG<5.6mmol/L)、B组65例(5.6mmol/L≤FPG<6.1mmol/L)及C组63例(6.1mmol/L≤FPG<7mmol/L),比较3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338例患者中,IFG患病率33.0%。与A组比较,B组和C组高血压≥2级或高血压高危、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颈动脉增厚比例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尽管未发现IFG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但糖代谢异常在此类患者中的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激激素与血糖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15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68例(A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mmol/L)47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应激激素变化及30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87%;B组应激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显著高于A组(P0.01),而B组胰岛素显著低于A组(P0.01);AMI急性期B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9.97±7.21)%]显著低于A组[(54.03±6.34)%](P0.05)。结论入院血糖与应激激素异常增高和AMI患者PCI术后30d内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6.
彭华 《山东医药》2010,50(41):69-7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非糖尿病AM I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2组(8.0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统计两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2组CK、AST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3组CK、AST、LDH和ST段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1〕。研究发现AMI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与预后情况存在关联性。FPG水平越高,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大,提示预后越差。ST段抬高AMI(ST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钠浓度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ASTEMI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后即刻2、4 h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Na+)分为3组,血钠大致正常组(正常组)Na+>130 mmol/L 50例;轻度低钠组(轻度组)Na+120 mmol/L~130 mmol/L 56例;重度低钠组(重度组)Na+<120 mmol/L 14例。比较各组心肌酶及住院事件(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重度组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住院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中死亡5例,其血钠浓度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在ASTEMI中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住院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尤其与病死率相关。低钠血症可能是ASTE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早期FIB水平将104例AMI患者分为FIB正常组(n=43,FIB≤4.0g/L)和FIB升高组(n=61,FIB>4.0g/L),随访1年,观察患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缺血发作性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情况,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冠脉造影结果、左室射血分数)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IB升高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1例(18.0%)、充血性心力衰竭28例(45.9%)、严重心律失常21例(34.4%)、多支血管病变41例(67.2%)、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主干24例(39.3%)、左室射血分数(56.90±14.11)%,与FIB正常组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FIB水平与AMI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发生关系密切,FIB升高可作为AMI患者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