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阿尔茨海默病(AD)表现为进行性学习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其病理特征:大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SP)和细胞内Tau蛋白过磷酸化引起神经纤维缠结(NFTs)形成。许多学者〔1〕认为,Aβ对AD病理形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Aβ的产生、代谢及毒性对AD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该领域Aβ与AD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β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在致炎因素作用下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成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小胶质细胞既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也能分泌细胞毒因子、补体蛋白而损害神经元。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核心。免疫组化显示老年斑中含有急性期反应蛋白、炎性细胞因子、补体蛋白、反应性小胶质细胞等。  相似文献   

3.
<正>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被认为是AD的毒性来源。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小胶质细胞(MG)上。自1970年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参与炎症和神经损伤,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素〔1〕。MG在AD神经病理变化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本文就MG在AD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β淀粉样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表达、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应用BV-2小胶质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观察加入不同浓度及不同聚集状态的Aβ1-42后细胞形态学改变,四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Aβ1-42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IL-1β及IL-6水平。结果Aβ1-42对BV-2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在较低浓度就可使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与其聚集状态有关。Aβ1-42可使BV-2细胞释放IL-1β增加,并在mRNA水平以时间及剂量依赖方式进行调控,与Aβ聚集状态无关。而细胞IL-6表达及分泌均未检测到有明显变化。结论Aβ1-42可以激活BV-2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IL-1β表达及分泌,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构成SP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β).现在普遍认为AD主要是由大脑特异区域的Aβ神经毒性蓄积所引起[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C)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吞噬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别,几乎囊括了胶质细胞的所有功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和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活化的AC[2].活化后形成的反应性AC既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也能分泌细胞毒因子、炎症因子、补体蛋白等,参与AD的病理过程[3].<中作者简介一>=王琦(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D)即老年痴呆症,是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是一种以记忆能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AD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4号杀手。近年来,研究发现AD患者大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Aβ可能是该病发病机制中的起始因素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早期对脑内胶质活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将Aβ_(1-42)注射至大鼠双侧海马,对照组注射反序列Aβ_(42-1)或PBS。分别于注射后3、7、14 d,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MHCⅡ及活化caspase-3的表达。结果海马内注射Aβ_(1-42)后3 d,大鼠脑内CD11b和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分别为(345.22±75.86)和(200.22±42.88)],较PBS组[分别为(98.61±20.79)和(35.43±12.46)]和Aβ_(42-1)组[分别为(103.44±22.13)和(43.41±15.63)]明显升高(P<0.01),7 d达到高峰[分别为(486.22±81.51)和(223.62±66.99)],表现为明显的激活状态。注射后3 d,大脑皮质、海马的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132.42±31.80)比PBS组(4.41±3.13)和Aβ_(42-1)组(4.85±3.70)明显升高(P<0.01),7 d后更明显(165.24±33.95),以海马更为显著。结论海马内注射A?可以诱导小胶质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有可能作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早期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张婷  董克礼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80-1081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是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最多的国家。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侵犯大脑皮质神经元,引起痴呆的变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蛋白前体的代谢产物β-淀粉样蛋白(Aβ)的过量产生是AD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Aβ的治疗药物中,Aβ聚集抑制剂和降解促进剂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移植小胶质细胞是否可聚集在大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周围并吞噬Aβ颗粒。方法在大鼠左右侧海马内分别注射Aβ42与生理盐水,3d后经颈内动脉将体外培养的持续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小胶质细胞注入大鼠体内,小胶质细胞注射后3d分别计数双侧海马内荧光细胞并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小胶质细胞是否吞噬Aβ颗粒。结果移植小胶质细胞聚集在Aβ沉积物周围,荧光显微镜下计数Aβ注射侧的EGFP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注射侧的细胞数(P〈0.05)。部分移植小胶质细胞吞噬Aβ沉积物,细胞内出现Aβ信号。结论移植小胶质细胞聚集在大鼠海马区Aβ沉积物周围,并摄取部分A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在β-淀粉样蛋白(Aβ)所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作用、机制及与Aβ剂量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0只;A组大鼠双侧海马CA1区注射5μl生理盐水,B~E组双侧海马注射5μl Aβ(分别含Aβ_(25~35)0.5、1、5、10μg);HE染色观察五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CA1区Aβ、CD11b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CD11b 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光镜下观察D组、E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明显少于A组、B组、C组(P<0.01);IHC检测D组、E组两组Aβ阳性表达率均高于A组、B组、C组(P<0.01);D组、E组CD11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组、B组、C组(P<0.01);q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CD11b mRNA表达D组、E组组明显高于A组、B组、C组(P<0.01)。结论 Aβ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募集MG到Aβ沉积部位,Aβ沉积量和CD11b表达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自从研究发现并证实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脑部易损区域的小胶质细胞大量表达其活化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HCⅡ),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两个发病机制中潜在的中介物,小胶质细胞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两个发病机制其一是伴随阿尔茨海默病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局部炎症反应;其二是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Aβ)的清除。大量的在体、原位及离体研究结果提示这两个机制是相互联系的,即β-淀粉样蛋白沉积吸引小胶质细胞,并激活小胶质细胞,使之产生炎性介质,其中一些炎性介质反过来诱导更多的小胶质细胞趋化、活化,另一些则导致局部的组织损伤。而在β-淀粉样蛋白沉积部位,一旦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吞噬清除β-淀粉样蛋白,可能导致其本身进一步的活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诱导HT22细胞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方法将HT22细胞分为未分化组和分化组,未分化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培养48 h,分化组为完全培养基贴壁生长24 h后加入分化液(Neurobasal培养基和N2添加剂)培养24 h,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细胞ATF6、PERK、IRE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不同浓度的Aβ_(25~35)分别作用于两组HT22细胞24 h,用MTT测定细胞活力变化。结果ATF6、PERK、IRE1蛋白在未分化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分化组。Aβ_(25~35)对未分化组细胞虽有损伤作用,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且无剂量依赖关系。Aβ_(25~35)可以诱导分化组HT22细胞发生损伤,且呈剂量依赖关系,Aβ_(25~35)(20μmol/L、40μmol/L)作用于分化组HT22细胞24 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6%、60%,AD模型最佳。结论 Aβ_(25~35)(20μmol/L)诱导分化型HT22细胞可建立最佳AD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3.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性痴呆,临床上患者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包括记忆、定向、智力、判断能力及情感障碍和行为失常等。女性发病为男性的2倍,患者常在发病后2~8年死于营养不良、支气管肺炎及全身衰竭[1]。本病的病变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明显。主要病理变化有:(1)老年斑(SP),为一种细胞外结构,其中心为β淀粉样蛋白(Aβ)。(2)神经纤维缠结(NFT),以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为主。此变化是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常见的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伴有脑特殊病理及生化改变的获得性、持续性及全面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目前认为AD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所导致的老年斑(SP),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FTs)以及神经元缺失等〔1〕。A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AD的发作或减慢AD的进展,所  相似文献   

15.
β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皮层细胞外间隙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基本的两个组织病理特征之一,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了。近年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在促进神经元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它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发细胞凋亡,其他一些致病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通过β淀粉样蛋白加速神经元的细胞凋亡,其他一些致病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通过β淀粉样蛋白加速神经元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大量研究发现AD发病和胶质细胞密切相关,胶质细胞在神经变性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AD疾病早期,它们可局限、分解、吞噬β-淀粉样蛋白(Aβ),阻止Aβ聚集和沉积,维护中枢细胞微环境如转运兴奋性氨基酸、清除自由基等发挥脑保护作用.随着疾病进展,胶质细胞本身受到损伤,不但不能发挥保护作用,反而释放各种有害因子,参与氧自由基形成及兴奋性毒性作用,加重神经元损伤.同时,激活的星形细胞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本身也会产生β-分泌酶即淀粉蛋白前体β位分解酶1(β-site APP-cleaving enzyme 1,BACE1),分解淀粉前体蛋白(APP),产生Aβ.Aβ在AD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Aβ是一种由APP剪切而成的肽,Aβ是在BACE1蛋白切割酶作用下形成的[1].最新研究发现,缺乏BACE1的动物甚至在APP过量表达的时候都不能产生Aβ肽.大量研究表明抑制BACE1表达,AD就会得到控制.因此,BACE1倍受医学界的关注,成为研究AD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病因,我国AD患者群体巨大,AD防治势在必行.淀粉样蛋白斑块靶向治疗的失败让毒性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s)学说愈加醒目,体内、外试验证明AβOs的神经毒性可能是AD病理改变的原因.本文主要阐述AβOs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旨在更好地了解AD与AβOs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因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业已证实,细胞凋亡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β淀粉样蛋白及异常的早老素1、2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导致神经元丢失。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痴呆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在病因学上主要有两大学说,β淀粉样蛋白学说和tau蛋白学说。最近研究的几项重大发现支持β淀粉样蛋白学说,以β淀粉样蛋白为靶点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重点综述了近两年来β淀粉样蛋白学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淀粉样蛋白42(Aβ42)刺激BV-2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和一氧化氮(NO)的作用,以及对抗Aβ42抗体与人工合成抗Aβ42抗体对Aβ42刺激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集AD患者血清制备提纯抗Aβ42抗体,应用小鼠BV-2小胶质细胞作为体外细胞模型.分别用Aβ42、两种不同抗Aβ42抗体刺激细胞,分析刺激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5 μoml/L Aβ42单独加入,以及分别与不同滴度的AD患者血清提纯的抗Aβ42抗体及相应滴度的人工合成抗Aβ42抗体(抗体滴度依次为5 μg/ml,1μg/ml,0.2 μg/ml)充分混合后加入体外细胞模型培养,于培养后6 h、12 h及24 h提取细胞上清液,测定IL-1β,IL-10,NO浓度.结果 Aβ42,人工合成和AD患者血清提纯的抗Aβ42抗体对BV-2细胞活性无影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6±5.8)%,(101.9±2.8)%和(98.4±6.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7,P>0.05).Aβ42刺激BV-2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在12 h达高峰,IL-1β和IL-10浓度分别为(69.0±12.7)pg/ml和(24.1±4.0)pg/ml,NO浓度为(128.2±8.7)μmol/L,IL-1β和NO浓度均明显高于6 h及24 h(F=15.470,242.107;P<0.05),IL-10浓度与6 h及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2,P>0.05).不同滴度的两种抗体均能明显抑制Aβ42刺激BV-2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其中,同样是高浓度(5μg/ml)情况下,两种抗体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体浓度均减低到0.2μg/ml时,AD患者血清提纯的抗Aβ42抗体对Aβ42刺激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NO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人工合成的抗Aβ42抗体[NO的浓度分别为(35.4±2.5)μoml/L和(19.2±3.3)μoml/L,P<0.05].结论 Aβ42存在刺激BV-2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作用;AD患者血清提纯的抗Aβ42抗体对Aβ42刺激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抑制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