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自 1992~ 1999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8例 ,均经脑脊液细胞学及墨汁染色查到隐球菌而确诊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6例 ,女性 2例 ,年龄 7~ 65岁 ,平均 33岁 ,其中 7~ 8岁 3例 ;起病至确诊时间最短 11天 ,最长 86天 ,平均 4 1天 ,住院天数最短 2天 ,最长 11月余 ;既往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2例 ,肝硬化 1例 ,伊文氏综合征 1例 ,有麻疹感染史 2例 ,其中 1例有淋巴结核 ;确诊前曾误诊为病脑 3例 ,先诊断病脑又诊断结脑 2例 ,诊断上感 1例 ,按发热待查收住消化内科 1例。1 2 临床表现  8例均亚急性起病 ,头痛…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苏明权  穆士杰 《医学争鸣》1997,18(4):336-338
目的:从基因角度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快速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和鉴定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结果:对引物的特异性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特异;对引物的敏感性试验可扩增出10个菌细胞;用墨汁复染、分离培养、PCR技术,对15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同时进行检测,结果分别为:66.6%、86.6%、93.3%.结论:以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体外扩增,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昭昭  任明山 《安徽医学》2008,29(6):692-694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CNM)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9例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绝大多数(79%)亚急性起病,12例均无基础疾病,头痛、呕吐、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其共有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体征。确诊需病原学,18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1例脑脊液培养阳性。19例患者中2例未经治疗自动出院,17例接受二性霉素B脂质体(AmB脂质体)和氟康唑(FCZ)治疗,其中6例联合5-Fc。痊愈7例,好转4例,死亡6例。结论CNM临床特征无特异性,确诊需病原学。尽早诊断及早期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积极控制颅高压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应微孔酶免疫法检测新型隐球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微孔酶免疫方法,方法 对PCR所用2条引物进行双标记,使扩增产物一端标记上生物素,另一端标记上地高辛,通过包被在微孔板上的亲和素捕获固定,然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地高辛抗体反应后显色测定。结果 三种PCR产物检测方法的对照分析表明微孔板酶免疫法敏感性最强,加样量38nL时即可显色,模板DNA经过10^11倍稀释后仍为阳性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电泳则分别可检测到0.3125uL,1.25uL及10^7,10^4稀释度,对临床脑脊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微孔板酶免疫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符合率为100%,二敏感性均高于琼脂微电泳,结论 建立的方法与常规电泳法相比灵敏准确,结果判断客观,重复性也较好;所测结果可相对反应PCR产物量的多少,此方法可取代电泳法成为常规检测PCR产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微孔酶免疫方法。方法 对PCR所用两条引物进行双标记,使扩增产物一端标记上生物素,另一端标记上地高辛,通过包被在微孔板上的亲和素捕获固定,然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地高辛抗体反应后显色测定。结果 三种PCR产物检测方法的对照分析表明微孔酶免疫法敏感性最强,加样量0.038μl时即可显色,模板DNA经过10~(11)倍稀释后仍为阳性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电泳则分别可检测到0.312 5μl、1.25 μl及10~7、10~4稀释度。对临床脑脊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微孔酶免疫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符合率为100%,二者敏感性均高于琼脂糖电泳。结论 微孔酶免疫法与常规电泳法相比灵敏准确,结果判断客观,重复性也较好,所测结果可相对反映PCR产物量的多少,此方法可取代电泳法成为常规检测PCR产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萍 《医学争鸣》2006,27(13):1245-1245
1 病例报告例1. 男,5岁, 以头痛,恶心,呕吐20 d于2003-02-24入院. 体温37.5℃. 颈强,右侧克氏征阳性,眼底视乳头水肿,左侧眼底小片状出血,高起3D,四肢肌力Ⅳ级. 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细菌培养可见新型隐球菌. 用氟康唑及甘露醇等治疗10 d,颅压仍大于600 mmH2O,加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 mo,颅内压降为370 mmH2O,患者仍持续头痛,并出现视物模糊, 自动出院. 随访6 mo,死于脑疝.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又称溶组织酵母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是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2005年11月,我们从一例患脑脊液中分离出新型隐球菌1例,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几株新生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海  廖万清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0):782-783
几株新生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型的观察温海廖万清吴建华陈江汉本课题为意大利米兰大学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所资助项目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真菌病研究室目前的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方法中有新生隐球菌DNA核型分析,DNA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方法: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1例阳性,结论: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42例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头痛(39例,92.9%)及发热(24例,57.1%)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颈项强直及意识障碍也较为常见(各18例,42.9%).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8(4~419)个/mm3.脑脊液压力≥200 mmH2O 39例(92.9%).脑脊液蛋白定量0.4 (0.1~13.7) g/L,13例(31.0%)患者的脑脊液蛋白>2 g/L;糖为3.0 (0.1~4.7) mmoL/L;氯化物为117.0(102.3~125.1) mmoL/L;细胞数为12(0~56)×106/L,单核细胞占68.7 (0.0~100.0)%.总病死率为23.8%.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较低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及尚未启动抗病毒治疗与较差的预后(死亡)显著相关(P<0.01).59.5%的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有效率为76.0%,与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的疗效相当(P> 0.05).结论 对疑似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测及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降低隐球菌病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脑膜炎中的病原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脑膜炎多重PCR检测系统,以在一次扩增中快速、特异地同时检出新型隐球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用于脑膜炎病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根据新型隐球菌URA保守序列、脑膜炎双球菌基因组中特定的H.8外膜蛋白基因序列、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的IS986插入基因序列片段,分别设计出3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采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检出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果 应用多重PCR反应体系,对引物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引物之间不会因相互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我重PCR扩增的预期结果为:单一菌感染出现一条特异性扩增区带;混合感染应出现2条或3条特异性扩增区带,经实验达到预期的扩增结果;对15份已明确诊断的脑脊液标本,分法均能扩增出预期的目的片段。符合率达100%,对20例临床脑脊液标本的PCR扩增结果分别为:新型隐球菌15%(3/20)、结核肝菌20%(5/20)、脑膜炎双球菌10%(2/20)。结论 多重PCR有效地为临床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以及原因不明的脑膜炎患的快速诊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有效地减少了脑膜炎的误诊和漏诊,更提高了检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新型隐球菌脑感染早期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免疫抑制感染组(n=40)?正常状态感染组(n=40)?单纯免疫抑制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n=8)?感染组侧脑室内注射新型隐球菌菌液?第7?14?21?28天使用1.5T MR对大鼠颅脑进行常规平扫?增强?DWI等多序列检查,定期处死观察病变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脑膜强化:第7天MRI扫描可见感染组大鼠脑膜轻度强化,免疫抑制感染组和正常状态感染组大鼠在第7?14?21?28天脑膜强化分别为4?4?3?3和2?1?1?1只;②脑实质病灶:第7?14?21?28天两组大鼠脑实质内病灶分别为1?3?6?6和0?0?1?1只,两组之间在第21?28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③脑室扩大:第21天开始见脑室扩大,免疫抑制感染组与正常状态感染组分别为4只?1只,第28天脑室扩大更明显,两组分别为6只?1只;④动态观察:免疫抑制状态下动态观察组脑内病灶随时间延长而变大,病灶变多,脑室扩大更明显;⑤病理检查:脑膜或脑实质病变处可见隐球菌菌体,局部淋巴细胞聚集,脑实质内可见隐球菌菌落周围胶样团块,局灶性坏死?结论:免疫抑制状态下,大鼠更易发生新型隐球菌脑感染?大鼠新型隐球菌脑感染的MRI早期表现为脑膜脑炎,脑实质内感染在MRI上表现为局限性炎症,胶样假囊,随感染时间延长可见脑室系统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氟康唑体外诱导新型隐球菌耐药株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索体外诱导真菌耐药突变菌落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为进行耐药性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对所收集的34株新型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其氟康唑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出2株敏感株(MIC=4μg/ml)_HS17061、HS6532和1株标准株BLS109作为实验原始菌株,经在不同浓度氟康唑的培养基中连接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1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采用涂片、实时荧光定量PCR 2种方法进行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1例脑脊液标本中,脑脊液涂片检测阳性率为2.21%(4/181),PCR检测阳性率为12.15%(22/181);脑脊液涂片、PCR法检测51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5.88%(3/51)和25.49%(13/51);检测80例临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1.25%(1/80)和11.25%(9/80),2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4,P<0.05)。5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涂片及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结核病检测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PERV)在中国实验小型猪的感染情况。方法 针对PREV gag区的序列,选用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检测猪肝脏、皮肤前病毒序列;以及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PERV-RNA序列。结果 该法在猪肝脏组织中可检测出PERV前病毒序列;此外,在猪血清标本亦检测出病毒序列,而其它2份HBV、HCV阳性血清及2份其它动物血清(大鼠、兔)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较高。结论 中国实验小型猪均携带该病毒,并可以释放到血清中;采用该法具有特异、简便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PERV感染及生物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AP-PCR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的临床和环境分离株,观察PCR指纹与血清型的关系。探索PCR指纹对于新生隐球菌的分型标准。方法:采用3种寡核苷酸重复序列即CN1[(GTG5)]、CN2[(GACA)4]和CN3[(GATA)4]为引物对从患和鸽粪中分离到的48株新生隐球菌DNA进行扩增,根据圹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对比PCR指纹和血清型之间的关系。结果:38株血清A型株中,34株有完全相似的DNA带型,另4株中1株与血清D型的DNA带型相似,3株的PCR指纹与血清A、B、C、D型的带型均不相同,各有独特的PCR指纹带型。2株B型和2株C型产生几乎完全一致的PCR指纹带型,3株D型和3株其他隐球菌则各自产生特定的DNA带型。结论:(1)大多数血清A型产生隐球菌株具有相似PCR指纹带型;(2)血清B型和C型(gattii变种)的PCR指纹不易区别,相同血清型不同的株可能有不同的PCR指纹带型;(3)PCR指纹法用于新生隐球菌菌株鉴定的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DetectionoftoxigenicClostridiumdifficilebypolymerasechainreactionChenCunlong(陈村龙);ZhouDianyuan(周殿元);PanLingjia(潘令嘉);WangJide(...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杆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出血培养物中的伤寒杆菌。用于伤寒杆菌菌血症的诊断.方法 根据伤寒杆菌鞭毛抗原基因DNA核苷序列设计特异性革酸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快速检出血培养物中的伤寒杆菌。结果 对伤寒杆菌和7株非伤寒要直菌,同时进行PCR增,结果只有伤寒杆菌出现458bp的牧场划性扩增区带,其他7株非伤寒 杆菌均未出现458bp的扩增菌悬液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在100个菌细胞时即可扩增出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Theenteroviruses(EV)areamongthemostcommonandimportantviralpathogensofhumansll'2].Atleast70serotypeswhichinfecthumanshavebeenidentified,includingthepolioviruses(PV),coxsackievirusesgroupAandB(CVAandCVB),andechoviruses(EchoV).Sinceitsinceptionmorethan40yearsago,EVisolationincellculturehasbeenthemainstayofenteroviraldiagnosis.ReportedmeanisolationtimeforEVfromcerebrospinalfluid(CSF)rangedfrom3.7to8.2days.However,asmanyas25%to35%oftheEVserotypes,particularlytheCVAgroup,donotgrowincell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