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癌及原位癌由于病灶小,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触诊难扪及,病变的诊断常常由于乳头溢液而发现,以往多通过钼靶X线摄影术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及原位癌已越来越为临床医师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9枚乳腺导管内癌及原位癌超声声像图,以探讨其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超声与病理,从病理角度研究此类病变的超声诊断。方法分别观察45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其中非特殊型浸润性癌41例,导管原位癌4例)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组织结构,建立声像与病理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声像与病理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结论认识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超声与病理的联系,从声像细节改变分析病变本质,对提高此类疾病超声诊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位癌又称“上皮内癌”,是上皮细胞增生达到恶变的早期阶段。乳腺原位癌包括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超声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一直存在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04/2008—12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原位癌52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并与X线钼靶摄影对照,分析误诊原因,旨在提高对乳腺原位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的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SPC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病灶呈单发、多发导管内病变或实性病变。17个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1个呈囊实性。10个肿块内见细小钙化。7个肿块后方回声增强,3个后方回声衰减,8个后方回声不变。12个肿块血流丰富,2个血流中等,4个无血流或少量血流。7例原位癌或微小浸润性癌弹性评分为1~2分,3例浸润性癌弹性评分为4分。4例单发导管内原位癌超声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多发导管内病灶及单发实性肿块中,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结论:SPC有多种超声表现,超声有助于乳腺多发导管内病灶及实性病灶的术前良恶性诊断,灰阶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示SPC的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进行常规二维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二维声像图特征及血流特点,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内癌超声图像包括三个类型(1)实性肿块型;(2)囊实混合性回声型;(3)导管扩张型。结论常规二维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检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由于缺乏特异性,需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肿块或伴乳头溢血,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扩张导管内不规则实性中低回声光团,部分病灶内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免疫组化 SMA 、Calponin 和 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 CK5/6在癌组织未见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单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或伴导管内原位癌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伴微浸润者宜按照浸润性导管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28例乳腺肿块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28例患者中,良性肿块87例,其中乳腺囊肿4例,积乳囊肿3例,乳腺增生结节6例,乳腺囊型增生病变9例,乳腺纤维腺病7例,乳腺乳头状瘤3例,乳腺纤维腺瘤48例,脂肪瘤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恶性肿块41例,其中硬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16例,髓样癌2例,原位癌2例,恶性叶状肉瘤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乳腺上皮性病变745例冷冻切片误诊与延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乳腺上皮性病变的认识,提高病理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乳腺上皮性病变术中冷冻切片745例,按照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诊断标准对照石蜡切片分析误诊及延迟诊断原因,总结诊断规律.结果 745例乳腺上皮性病变的冷冻切片中,3例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和实性神经内分泌癌,分别是由于取材、制片及认识不足所致(0.4%),均为假(-);延迟诊断34例(4.56%),其中导管原位癌、不典型导管增生和导管内乳头状瘤延迟诊断率较高.结论 乳腺上皮性病变具有形态多样性和易混淆性,有必要提高对冷冻切片诊断的认识水平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种超声技术与X线钼靶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常规超声初拟诊为乳腺癌的9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常规超声、X线钼靶、超声弹性成像(UE)及超声造影4种技术单一和不同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差异。结果常规超声+X线钼靶+UE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3%、97%、93%、30.27、0.07及0.9590;其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效能与常规超声+X线钼靶+超声造影联合应用相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检出率分别为96.5%和98.2%,浸润性小叶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检出率分别为77.8%和88.9%,导管内原位癌X线钼靶检出率为85.7%。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的检出率较X线钼靶高;X线钼靶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检出率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高。结论常规超声、UE、X线钼靶及超声造影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检出率有差异,但常规超声+X线钼靶+UE/超声造影联合应用可全面获得病灶信息,为乳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且常规超声+X线钼靶+UE联合应用更经济、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早期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接受超声检查的5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回顾性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率为51.79%,其中肿块型16例(28.57%),增生型21例(37.50%),导管型15例(26.79%),单纯微钙化型4例(7.14%)。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且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重要手段,在早期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中价值较高,但易与乳腺良性疾病混淆,需结合多种方式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个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造影形态学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并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该组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本组17个导管原位癌中,造影增强显示病灶周围扭曲或穿入血管15个(88.2%)、造影剂分布不均匀16个(94.1%)、病灶形态不规则14个(82.4%).超声造影前后肿块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0±9.4)mm、(31.6±11.8)mm,造影后肿块明显增大(P<0.01).病灶多呈快速高增强,平均达峰时间(17.3±3.9)s、平均峰值强度6.8±2.8.本组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达94%(16/17).结论 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较典型的恶性造影增强特征.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对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准确率,有望成为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乳腺X线钼靶摄影对隐匿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乳腺钼钯摄影对隐匿性乳腺癌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乳腺摄片发现不可触及的乳腺癌肿的病人实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或定位染色手术病检。结果 23例隐匿性乳腺病灶均经手术病检证实,其中导管原位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小叶原位癌2例、单纯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硬癌1例,腋下转移性腺癌1例。结论乳腺钼钯摄影是目前诊断隐匿性乳腺癌肿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内癌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的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10例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乳腺导管内癌按声像图特点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型两大类,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肿块型89例,其中水平位生长81例、边界清晰72例、细点状钙化66例.非肿块型21例,细点状钙化17例(单纯细点状钙化4例;细点状钙化伴导管扩张8例;细点状钙化伴导管扩张、导管内见实质样低回声5例);无钙化4例(单纯导管扩张2例;导管扩张、导管内见实质样低回声2例).结论 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导管内癌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20例,术前均给予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中,超声弹性成像确诊率为100%(20/20),明显高于常规超声确诊率85%(17/2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有效识别乳腺导管内癌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确诊率高,为临床无创诊断乳腺导管内癌提供了新型有效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60例疑诊为乳腺癌住院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其中左侧乳腺36例,右侧乳腺24例;单发54例,多发6例;外上象限30例,外下象限8例,内上象限10例,内下象限12例。浸润性导管癌46例,占77%;髓样癌4例,占7%;导管原位癌4例,占7%;浸润性导管癌伴小叶癌4例,占7%;小管癌伴浸润性导管癌2例,占3%。超声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总符合率为93.3%,误诊率为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汪登斌 《磁共振成像》2012,3(2):109-113
简要介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学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包括乳腺X线 摄影检查、乳腺超声检查、乳腺MRI、影像学引导下定位和活检等.强调了乳 腺导管原位癌的检出和诊断必须采用综合影像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在乳腺病变中的对比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对比运用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20 MHz与7.5 MHz的探头检查30例患者乳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状况.结果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肿块边界蟹足状改变及包膜样回声以及乳腺皮肤弥漫性或结节性病灶检出率高于7.5 MHz高频超声.结论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小病变的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声学造影在乳腺导管内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我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肿瘤(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原位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常规超声、病理及声学造影的特点,比较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重点关注造影前后病灶径线的改变。结果病灶的大小、生长方向、主体回声、边缘、形状、周围导管扩张、病灶内钙化以及彩色多普勒显示的血流情况,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癌(包括原位癌和乳头状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造影后两组病灶径线均较造影前增大,导管内癌的径线增大明显,两组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声学造影有助于鉴别导管内肿瘤的良恶性,导管内恶性肿瘤造影后径线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术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乳腺导管造影,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病理证实的48例早期乳腺癌资料。乳头状癌8例,导管原位癌6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12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结果:48例早期乳腺癌中,乳腺导管造影表现:①病变位于Ⅰ级导管内21例,Ⅱ级导管内30例,Ⅲ级导管内3例。②导管内不规则充盈缺损23例。③导管截断14例。④导管壁僵硬,管腔不规则狭窄11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术使导管充盈后能清晰显示导管内细微结构和病变范围,是乳腺导管疾病中最有效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可以治愈的早期癌,但他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因此,研究其浸润机制有助于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本文就乳腺导管原位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观遗传学、基因变异、癌细胞迁移能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癌周微环境等方面对其浸润机制做一简要分析,以期为更好地认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依据,最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