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构建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基于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获取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 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 im ics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及其多级分支,甚至子宫动脉上行支等。与重建的骨盆配准融合后,各支动脉血管的解剖走行及供血范围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结论基于CTA数据集,应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可构建出理想的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为术前手术模拟真人化以及数字模型物理化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2.
女性盆底肌群是盆底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解剖与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将复杂的盆底肌群以数字化三维模型方式再现在人们眼前,已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阐述女性盆底肌群解剖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其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骶前静脉丛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1年9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CTA原始数据集,利用Mimics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及静脉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出的盆腔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清晰地显示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及其初级属支,骶前静脉丛亦清晰可见。与重建的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配准融合后,骶前静脉丛的解剖走形及引流区域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尤为关键的是,骶前无血管区也可清晰显示。结论基于CTA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研究在体女性骶前静脉丛的好方法,可清晰显示骶前静脉丛及骶前的无血管区域,从而为阴道-骶骨固定术提供个体化的解剖学依据,并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磁共振(MRI)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主韧带及宫骶韧带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例健康青年女性志愿者,对其行高分辨率薄层质子密度加权MRI扫描。将采集的Dicom 3.0原始数据集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中进行主韧带及宫骶韧带的三维重建。结果 成功构建了主韧带及宫骶韧带、骨盆和盆腔器官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具有表面光滑、形态逼真的特点,可以进行任意角度旋转以便清楚地观察主韧带及宫骶韧带的形态及其空间毗邻关系。结论 利用薄层MRI扫描技术及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成功构建出在体女性主韧带及宫骶韧带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获得的数字模型可为解剖教学、定量分析提供教字化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动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原始数据集构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盆腔器官及肛提肌动态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1例于2014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盆腔动态MRI扫描的POP患者,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构建静息及最大脱垂状态骨盆、盆腔器官及肛提肌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三维测量,包括:肛提肌板角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及前后径;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管直肠连接处距耻尾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的投影距离。结果 (1)最大脱垂状态时膀胱失去正常形态,从阴道前壁向前下脱出;阴道前壁呈凹槽状,子宫从后下脱入阴道内;肛直肠向后下移位。(2)最大脱垂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肛提肌板角度增大15.25°,肛提肌裂孔横径增大5.88 mm,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增大16 mm。盆腔器官垂直方向下移:膀胱:43.46 mm,子宫:46.48 mm,直肠:18.91 mm。结论 POP盆腔器官及肛提肌动态三维模型可以再现POP患者达最大脱垂程度时盆腔结构的真实状态,是对静息盆腔器官及肛提肌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要补充,有望为盆底手术提供个体化的解剖学和功能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MRI)原始数据集构建女性盆底肌群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因各类妇科疾病行盆腔MRI检查的患者20例,对其行高分辨薄层轴位扫描。将采集的Dicom3.0原始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软件中行女性盆底肌群的三维重建。结果成功构建了女性盆底肌群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表面光滑、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可以进行任意角度旋转以便观察盆底肌群的形态及其空间毗邻结构。利用软件测量工具还能够对肌肉形态进行定量研究。结论女性盆底肌群数字化三维模型是研究女性盆底肌群的好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CTA)数据集的女性在体闭孔神经三维重建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6月1日16例因宫颈癌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CT扫描患者的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构建闭孔神经及周围相关组织三维模型。结果重建的女性闭孔神经模型符合闭孔神经形态。其不仅可以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还可以观察其与周围毗邻组织的关系。重建的闭孔神经三维模型与术中解剖完全吻合。结论利用CTA数据集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理想地显示闭孔神经,及其与髂内外血管及闭孔动静脉等毗邻组织的关系,是研究女性闭孔神经与毗邻组织关系的好方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 方法 采用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子宫肌瘤患者的CT-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分别构建其骨盆、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并配准融合. 结果 构建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25例因各类妇科疾病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盆腔MRI检查的患者,利用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FSE-T2WI)序列对其行不压脂轴位高分辨薄层扫描,将采集的原始Dicom3.0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软件中行骨盆三维重建及测量。结果:成功构建了在体女性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解剖结构清晰、形态逼真、表面光滑,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骨盆的形态,并完成骨盆的三维测量。其中1例的数值如下:髂棘间径211.39mm,髂嵴间径236.31mm,骨盆入口前后径115.05mm,骨盆入口横径121.80mm,中骨盆横径106.10mm,坐骨结节间径114.96mm,耻骨弓角度93.7°。结论:基于MRI构建在体女性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是一种研究女性骨盆的新方法,具有立体感强、无辐射、可进行三维测量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在体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数字化三维导航模型,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采集1例2014年11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拟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Ⅰb1期宫颈癌患者的CT血管成像DICOM数据集,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该患者的骨盆、盆腔血管、腰大肌、淋巴结及闭孔神经等解剖结构,组建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数字化三维导航模型,并应用于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实时导航。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在体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数字化三维导航模型,并完成了术中实时导航。在导航模型的导引下,顺利完成盆腔淋巴结切除,同时避免了对变异闭孔静脉的损伤。术中通过比较发现所构建模型包括盆腔血管的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如骨盆、腰大肌、淋巴结的关系和患者实际的盆腔解剖结构一致。重建双侧淋巴结24个,实际切除淋巴结31个。结论   在体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数字化三维导航模型可辅助术者在术前熟悉患者实体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实时指导手术实施,避免血管等重要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子宫根治术因术中易损伤宫颈支持韧带内走行的盆腔自主神经,常引起较多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避免术中损伤盆腔自主神经,目前多主张对早期宫颈癌施行保留盆底自主神经的子宫根治术,但这一术式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时是否会遗留一些宫旁淋巴结,进而影响其预后仍不十分明确。综述盆腔淋巴结及宫旁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为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女性盆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盆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其评价朱锡旭综述张遵瑛,谢树蔷,江森,审校(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断层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放射科及临床各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就妇科肿瘤而言,可为盆腔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恶性肿瘤的分期提供有效手段。断层技术包括超声扫描(U...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中的应用和意义。方法:将10例CSP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实验组:UAE术前行双源CTA扫描,获取CTA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盆腔动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将构建的CSP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于指导UAE手术操作;对照组:常规行UAE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辐射时间、术后止血时间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5例CSP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特点:2例患者的病灶由双侧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共同供血,3例仅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患者均双侧血供不均衡,其中3例以左侧为主,2例右侧为主。三维模型与DSA图形结果对比:DSA可显示病灶的血供来源,但1例有卵巢动脉供血的患者DSA图像未见卵巢动脉显影。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动脉的开口角度和走行特点。10例患者UAE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辐射时间为(39.54±3.12)min和(9.41±0.83)min,显著小于对照组的(46.01±3.65)min和(11.75±1.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止血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SP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用于UAE的术前和术中指导,缩短CSP-UAE的手术时间和辐射剂量,并为模拟手术平台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扫描数据重建产后女性在体盆腔结构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择1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扫描盆腔,将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导入Mimics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静脉、输尿管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结果:获取的在体胎盘植入患者产后盆腔结构数字化模型可以清楚显示骨盆、泌尿系统、髂总动静脉、髂外动静脉、髂内动静脉、子宫动脉及其分支,并可进行任意缩放和任意角度旋转,显示不同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和空间构象,适于三维距离和角度测量。结论:利用CTA数据集,在Mimics软件下可方便快捷地建立理想的产后女性在体骨盆血管网的数字化三维模型,为妇产科医生更好地了解产后女性盆腔解剖结构、做好产后介入手术术前评估提供了理想的物理化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0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基于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CT-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分别构建其骨盆、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盆腔动脉血管网的各级分支,而且可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各级动脉的管径、长度及分叉角度。此外,其还可进一步了解癌灶供血动脉及计算癌灶血容量。结论基于CTA数据集,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构建出理想的宫颈癌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为临床实现宫颈癌患者的个性化评估及治疗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基于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技术构建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探讨子宫与子宫肌瘤的血管网特点。方法 连续采集2012年1月至9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CTA检查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原始数据集,构建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通过逐步调整阈值以改变模型的血管显示密度,并予透明化处理后作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72例患者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可清晰的显示子宫动脉及子宫肌层、子宫肌瘤的血管网,可见肌壁间、浆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血管网轮廓与子宫血管网的相对位置不同,其中浆膜下肌瘤轮廓显示最为清晰。重建模型中存在特殊类型的肌瘤血管网。结论 利用CTA和重建软件构建出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形态逼真,可准确识别子宫肌层与子宫肌瘤的血管网,为术前评估和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原始数据集及三维重建软件构建在体女性骶前静脉丛三维模型的方法,观察骶前区静脉解剖。方法:2012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获取10名青年健康未育女性磁共振检查原始数据集,利用Mimics 10.0软件重建骶前静脉丛三维模型,以及骨盆、盆腔动脉三维模型。结果:构建出骶前血管网,其中骶横干静脉、骶正中静脉、骶外侧静脉可清楚显示,将其与骨盆、盆腔动脉三维模型配准融合,骶前静脉丛与动脉走行关系、骶前区无血管区域一目了然。结论:利用MRA原始数据集能够重建女性骶前静脉丛,为研究骶前血管提供一种方法,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女性盆腔动脉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动脉系统,其研究方法几经发展,主要分为尸体研究和在体研究两个阶段。传统的尸体解剖因尸体量有限而无法开展大规模研究,X线、B超等则因成像不清晰等问题而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所取代。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三维重建技术借助能够三维成像的优势成为研究盆腔动脉系统的最佳方法。女性盆腔动脉系统存在较多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变异,而且因生育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研究女性盆腔动脉系统对诊断盆腔疾病、指导手术和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正常离体子宫动脉血管网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子宫动脉血管网表达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2008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获取正常成年新鲜离体子宫、双附件及阴道一套,应用血管铸型技术构建人正常离体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观察子宫动脉血管网的形态及血供分布情况.结果 (1)构建的人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可清楚显示子宫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的走行,表现在:①子宫动脉自主干依次分出膀胱支、输尿管支、上行支和下行支等分支动脉.②子宫动脉上行支沿途向宫体分出数条弓状动脉,在宫底部分出卵巢支、输卵菅支和宫底支,弓状动脉再发出若干螺旋动脉.(2)观察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发现:①子宫动脉存在明显的同侧供血倾向,双侧子宫动脉在子宫的中轴线处存在交通支,但较为细小.②子宫动脉上行支主要向宫体及双附件供血,而下行支主要向宫颈供血,较少向阴道供血.结论 采用血管铸型技术可构建理想的离体人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为系统研究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解剖形态及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构建数字化三维模型在胎盘植入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中的应用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将4例胎盘植入患者在UAE术前行双源CTA扫描,获取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其骨盆和动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将构建的胎盘植入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于指导UAE操作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结果胎盘植入数字化三维模型中1例患者的子宫动脉(2条)起源于髂内动脉,3例(6条)起源于臀下动脉,并可精确测量子宫动脉的起源角度、开口类型。胎盘的血供来源:3例来自双侧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共同供血,1例仅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但该患者存在明显的子宫动脉卵巢支;血供的分布情况为3例双侧血供分布不均,以左侧为主,1例双侧供血均衡。除1例患者要求保守治疗外,其他3例均行UAE治疗并在术后顺利排出胎盘,术中DSA与重建结果对比,子宫动脉的起源和双侧血管的血供分布等均相同。结论构建的在体数字化三维模型对胎盘植入的介入治疗具有较大的术前和术中指导意义,可使手术过程更加精确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