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视觉类比法(VAS)对75例CRS患者的全身不适感以及鼻塞、头昏或头痛、面部疼痛或胀满感、嗅觉障碍、鼻分泌物或后鼻漏5个单个症状进行评分;对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这两项客观检查结果分别采用Lund-Mackay法和Lanza—Kennedy法进行评分;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正相关(r=0.88,P〈0.01);②嗅觉障碍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和0.53,均P〈0.01);鼻塞、头昏或头痛、面部疼痛或胀满、鼻分泌物或后鼻漏以及患者全身不适感症状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5个单个症状VAS评分之和与Lund-Mackay CT评分正相关(r=0.26,P〈0.05),但与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CRS患者的主观症状同客观检查间无显著相关性,对CRS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时必须结合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2.
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鼻窦CT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影像学方法评价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不合并鼻息肉)的疗效。方法慢性鼻窦炎患者24例(42侧),其中青少年患者11例(20侧),平均(x^-±s,下同)年龄(11.8±3.2)岁;成年患者13例(22侧),平均(36.7±11.0)岁。患者接受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成年和青少年患者的药物剂量分别为256μg/d和128μg/d,平均疗程分别为(7.5±3.2)周和(7.0±3.4)周。采用Lund-Mackay评分方法,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鼻窦CT进行评分(Lund得分),同时记录患者主诉鼻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治疗后,成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为6.5±7.5,显著低于治疗前(12.2±5.7,t=3.82,P〈0.01);青少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治疗后为2.6±3.7,显著低于治疗前(10.3±5.7,t=5.08,P〈0.01)。成年患者中5例(38%)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7例(54%),无效1例(8%);青少年患者中8例(73%)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3例(27%),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用糖皮质激素对成年慢性前组筛窦炎治愈率最高(47%),对慢性后组筛窦炎治愈率最低(38%);药物对青少年慢性前、后组筛窦炎和慢性蝶窦炎的疗效优于成年患者。③成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676.P〈0.05),即治疗前Lund得分越高,主观疗效越差。青少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慢性鼻窦炎,部分患者可以达到影像学上的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分析450例患者的CT片,从中分出鼻窦炎组和对照组(无鼻窦炎组),对450例患者存在的鼻腔、鼻窦解剖异常, 如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鼻中隔高位偏曲、Haller’s气房、钩突肥大及钩突移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在鼻窦炎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与鼻窦CT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55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Friedman分期和Lund-Mackay评分以及病理组织学中Eos计数,将结果分为嗜酸细胞性CRS(eosinophilic CRS,ECRS)组与非嗜酸细胞性CRS(non-eosinophilic CRS,NECRS)组,对两组各分期的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判断两组的CT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分析CT评分结果和组织中Eos计数与Eos百分比(Eos%)的相关性。结果 ECRS与NECRS在CT总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Z =1.674,P <0.01),但在T1、T2、T3、T4不同分期中的CT评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Z =1.011、0.892、0.612、0.280,P 均>0.01)。并且CT评分与组织中Eos计数及Eos%呈正相关(r 分别为0.216、0.223,P 均<0.01)。结论 ①组织中的Eos浸润是引起CRS患者CT表现总体差异的原因,但这个差异并不表现在各个分期中;②Eos计数或Eos%越多,CRS患者的CT评分越高,即CT图像表现的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鼻窦形态及其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觉障碍与鼻腔鼻窦形态和影像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7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测试嗅觉功能,同时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进行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及Kennedy鼻内镜评分,并观察嗅裂区阻塞情况,对检查及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嗅觉正常(17.1%),10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61.9%),37例患者嗅觉丧失(21%);②Lund-Mackey鼻窦CT评分与嗅觉障碍的程度存在正相关(P<0.01);③Kennedy鼻内镜评分的变化与嗅觉障碍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①嗅觉功能障碍与慢性鼻-鼻窦炎相关;②Lund-Mackey鼻窦CT评分系统对于嗅觉障碍的初步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③Kennedy鼻内镜评分系统更侧重于评价鼻腔总体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CT扫描记录和分析兔鼻窦炎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及给药后骨质重塑,探讨测量模型窦壁骨质CT值可否评价骨质重塑的程度以及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模型骨质重塑程度是否减轻.方法 将48只新西兰白兔上颌窦内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成兔鼻窦炎模型.根据造模时间将兔分为3组:A组(造模后4周)、B组(造模后8周)、C组(造模后12周),每组16只;每组再分为给药和对照2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造模前所有兔行鼻窦CT检查排除鼻腔、鼻窦病变并以此CT图像作为阴性对照.3个组的对照亚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到达实验周数时行鼻窦CT检查;3个组的给药亚组到达实验周数的前2周开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给药2周后行鼻窦CT检查.分别测量显示上颌窦骨壁的各幅CT图像中骨质最厚处的CT值.以SPSS 16.0软件对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造模后不同时间及是否给药的兔鼻窦炎模型骨质重塑情况.结果 造模前正常兔鼻窦骨壁的CT值平均值((x)±s,下同)为810.0±99.7,造模后CT值平均值:A组对照组为964.0±84.6、给药组为833.0±92.5;B组对照组为987.0±91.5、给药组为886.0 ±91.6;C组对照组为1086.0±74.0、给药组为899.8±76.5.A、B、C组造模后CT值均高于造模前(t值分别为2.747、4.513、7.350,P值均<0.05).A组和B组对照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P=0.677);C组对照组CT值高于B组(t=3.905,P=0.001);A组和B组给药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92,P=0.384);B组和C组给药组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6,P=0.385).A、B、C组给药组CT值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717、3.687、8.379,P值均<0.05).结论 兔鼻窦炎模型中,鼻窦窦壁骨质重塑现象普遍存在,并随造模时间延长而更明显.CT值测量可反映骨质重塑程度.糖皮质激素对兔鼻窦炎模型骨质重塑现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涕倒流”、“咳嗽”症状和术前鼻窦CT进行分析,评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间因慢性鼻窦炎拟行鼻内镜手术的63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症状做SNOT-20(Sino-Nasal Outcome Test 20)量表评估,并对其术前CT冠状位骨窗进行Lund-Mackey评分,比较不同的CT评分与SNOT-20量表中“鼻涕倒流”、“咳嗽”症状评分之间的异同,研究症状评分与CT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鼻涕倒流”症状的SNOT-20量表评分与后组鼻窦CT的Lund-Mackey评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714(P<0.01),与前组鼻窦CT的Lund-Mackey评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173 (P>0.05);“咳嗽”症状的SNOT-20量表评分与后组鼻窦和前组鼻窦CT的Lund-Mackey评分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13(P>0.05)和0.097(P>0.05)。结论“鼻涕倒流”症状与后组鼻窦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骨质改变的发生率,提高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就诊于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152
例患者的CT扫描结果,包括真菌球135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7例,分别记录窦腔骨质改变的形式及部位。结果 135例真菌球患者中,134例(99%)发生骨质增厚,101例(74.8%)发生骨吸收。在17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中,2例(11.7%)上颌窦外侧骨壁出现轻微骨质增生,10例(58.8%)筛窦、蝶窦骨壁及颅底骨质吸收,6例(35.3%)患者中鼻甲、下鼻甲骨质吸收,1例(5.9%)出现额窦骨质吸收。结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骨增生及骨吸收发生率均较高,其中骨质吸收应注意与肿瘤性骨破坏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由于鼻内窥镜技术和CT扫描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于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师的重视。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建立了多种临床评估系统以准确判断慢性鼻窦炎的严重程度,既便于临床医师接受,又可以指导药物和外科治疗。评估方法越简便易行其接受程度就越高。而判断慢性鼻窭炎的病理情况,CT比症状表现和鼻内镜下的表现更准确,故临床评估多以CT为判断依据。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CT评估方法,同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结局的主客观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客观临床结局并构建临床实用性的主客观结局评估体系。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结局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估,以及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与组织病理学等客观评估。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Х^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手术前后主客观结局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术后12个月,VAS、SF-36和SNOT-20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85.96%、77.19%和83.33%的个体三项主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2.28%;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主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1),其中SNOT-20兼性作用最大。②术后12个月,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其中86.84%、86.81%和75.57%的个体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1.85%;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5),其中内镜下黏膜形态兼性作用最大。③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同时评估显示:术后12个月74.56%的患者主客观评分升降结局一致,而25.44%的患者主客观结局不一致,其中伴发鼻息肉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差异性(P〈0.05)。④手术前后不同时期,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但前10位条目总分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具有相关性(0.18≤r≤0.42,P〈0.05),而后10位条目总分与之不相关(P〉0.05)。结论①内镜鼻窦手术可有效改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的症状、生存质量、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及组织状态等临床结局;②构建以SNOT-20和内镜下黏膜形态评估为主体的主客观结局评估体系,简约可靠,合理有效,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CIFRS)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对 18例诊断为早期CIFRS的鼻窦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NIFRS)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为 :14例 (77.8% )为单窦病变 ,多见于上颌窦 ,其次是蝶窦、筛窦 ;多窦病变为 4例 (2 2 .2 % ) ;病变鼻窦内表现为密度不均匀不透光影 ;单窦病变者窦腔均不同程度向邻近鼻窦、鼻腔或眼眶膨出 ;12例 (6 6 .7% )病变鼻窦内可见钙化斑或点 ,CT值为 80~ 16 0Hu ;7例 (38.9% )病变鼻窦显示窦壁骨质破坏 ,其中 2例同时有中鼻甲大部分破坏 ,1例同时有鼻中隔破坏。与NIFRS鼻窦CT比较 ,CIFRS多窦病变比例和骨质破坏比例较高 ,且破坏程度较大。结论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病变多窦侵犯、病变鼻窦骨质破坏的机率略高 ,但总体特征与NIFRS基本相似 ,因此鼻窦CT对早期CIFRS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前后症状与生存质量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症状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有效作用及其转变规律。方法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健康调查(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 health survey,MOS SF-36,简称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QOL量表,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进行前瞻性随访调查与评估,并与200名健康体检者的QOL状况进行对比。结果经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VAS量表的单个症状总分与总体症状、SF-36量表的生理角色与总体健康等部分维度以及SNOT-20量表的20个条目总分与5大条目总分等指标均开始出现明显好转(P〈0.05),术后3~6个月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症状与QOL状态较术前均全面改善。SF-36量表显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AS量表提示患者嗅觉减退和异常鼻漏等症状依然存在。SNOT-20量表提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睡眠障碍和异常鼻漏等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6个月症状总体上得到解决,生存质量基本恢复常态,但嗅觉减退、异常鼻漏和睡眠障碍等重要问题仍明显存在,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后生存质量的转归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转归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医学结局研究短表36条(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MOS 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作为工具,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和术后3、6、9和12个月QOL状况连续调查评估,同时与200例健康体检者的状况对照,分析患者QOL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SF-36评估:患者术前6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者(P值均<0.01),术后6个月评分值及正常评分者构成比恢复正常(P值均>0.05),并保持;②SNOT-20评估:患者术前20个条目总分和5大条目总分均高于健康者(P值均<0.01),术后9、12个月两项指标分别恢复正常(P值均>0.05),术后12个月评分值及正常评分者构成比亦恢复正常(P值均>0.05);③根据SNOT-20评分转归,求得预测QOL恢复正常的时间进度公式:时间(月)=39-(标准QOL评分/术前QOL评分)×50;④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来源、病程长、病变范围大和伴发息肉是术前QOL评分(SNOT-20评分)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19、0.88、0.90和4.02),室内工作环境、手术范围不充分和术前SNOT-20评分高是术后QOL评分改善程度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29、0.99和1.14).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鼻窦手术后需12个月才能全面恢复正常QOL,依此建议术后短期随访时间定为1年.术前QOL状态与城乡来源、病程、病变范围和是否伴发鼻息肉相关,术后QOL改善程度与工作环境、手术范围和术前QOL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2018,4(3):169-174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is a heterogeneous definition that includes different disease states that usually ar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esides being prevalent,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its pathogenesis are not clear and there are few therapeutic options with tolerable side effects. P-glycoprotein (P-gp) is an efflux pump responsible of extruding xenobiotics and cellular metabolites from multiple cell types. It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cancer field, due to its ability to confer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t also promotes Type 2 helper T-cell polarizing cytokine secretion in CRS and may represent a potential target to differentiate subtypes of CRS and personalize treatment. This state-of-the-art review explores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P-gp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RS, the P-gp inhibition as a novel targeted therapeutic strategy and the exosomal P-gp test, a non-invasive biomarker that can represent an important advance in the field of rhinology.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以评价该手术的优越性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引用并修改SNOT-20量表,制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评估量表,均让患者自行填写,随访3个月,随访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结果:术前术后整体生存质量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高,改善率为88.24%;术前患者感觉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维度中鼻塞52.94%,第二维度中记忆力减退18.82%,第三维度中经常担心自己病情8.24%;第四维度中影响社交活动14.12%。术后改善最明显的是:第一维度中鼻塞58.82%,第二维度中记忆力减退10.59%,第三维度中烦躁易怒9.41%,第四维度中影响社交活动的10.59%;术前相关的影响因素是年龄、性别、并发症,术后为年龄、性别、并发症、前期手术史及围术期的处理,分型与生存质量无相关性。结论: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最有效的临床方法之一,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年龄、性别、并发症、前期手术史和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7.
18.
HRCT与鼻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相关异常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照鼻窦炎鼻息肉的冠状位HRCT表现与FESS术中内镜所见,比较两种方法对鼻腔内间隙、窦口等异常的精确诊断能力。方法详细记录102例(202侧)鼻窦炎鼻息肉冠状位HRCT表现与FESS手术中所见。结果①对鼻腔内间隙和上颌窦口狭窄的检出,CT优于内镜;对前筛口、后筛口和蝶窦口的显示,内镜优于CT。②中鼻道息肉和鼻中隔偏曲的诊断率,内镜高于CT。③上颌窦内异常,如黏稠脓液、黏膜增厚、息肉、黏膜囊肿等,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冠状位HRCT和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相关异常的精确诊断各有优势,应该互相补充、印证,不可以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