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胆道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SMA及肌成纤维细胞在胆道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医源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制作犬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模型,分别于术后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SMA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结果SMA表达于肌成纤维细胞浆,术后1周至6月表达均较强。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结果导致瘢痕性挛缩,管腔狭窄,结论SMA及肌成纤维细胞是导致胆道瘢痕性挛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光镜及电镜显示:在整个胆管修复过程中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TGF-β1)、α-SMA 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浆和细胞膜;α-SMA 表达于MFB胞浆、平滑肌组织。Mφ、TGF-β1及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①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②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地、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③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用28只犬建立犬胆总管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d、1周、3周、3月、6月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纵化观察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阳性细胞数和组织分布。结果 光镜及电镜显示:在整个胆管修复过程中炎性渗出期较长,胆道粘膜上皮愈合较慢,瘢痕组织细胞持续增生活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杂乱。肌成纤维细胞(MFB)功能活跃,持续存在于整个愈合过程中。免疫组化:巨噬细胞、TGF-β1、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主要表达于胆道粘膜下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由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和细胞膜;α-SMA表达于MFB胞浆、平滑肌组织。MΦ、TGF-β1及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①胆管愈合方式属于过度愈合。②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持续存在,是导致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原因。③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管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术后狭窄胆管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术后狭窄胆道中的表达和分布 ,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avidin biotincomplex(SABC)法检测了 12例术后 3~ 6个月狭窄胆道组织中TGF β1的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并与 5例正常胆道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狭窄胆道组织中TGF 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正常胆管壁纤维组织表达较弱 ,阳性细胞均数为 12 .45± 6.2 4;TGF β1在术后狭窄胆道组织中的表达较强 ,本组 12例标本中 10例表达 ,2例表达 ,阳性细胞均数为5 9 .5 2± 8.3 3 ,与正常胆管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TGF β1高表达是造成胆道狭窄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 (MΦ)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胆道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 ,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 ,术后分为 1周组、3周组、3个月组、6个月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 (SP)法对MΦ、TGF β1在各组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MΦ 1周时表达 ,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3周~ 6个月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TGF β1愈合过程中持续表达较强 ,各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MΦ主要表达于粘膜固有层 ;TGF 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MΦ、TGF β1高表达是造成胆道愈合过程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NF-α对兔胆管成纤维细胞P311/TGF-β1/α-SMA通路的影响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家兔胆管成纤维细胞并鉴定,将胆管成纤维细胞分别给予TNF-α、TNF-α联合不同浓度的TMP(0.08、0.4、2.0 mg/m L)干预48 h,以无处理的胆管成纤维细胞为空白对照,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细胞P311、TGF-β1、α-SMA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GF-β1、α-SMA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胆管成纤维细胞经TNF-α处理后,增殖明显增强,P311、TGF-β1、α-SMA m RNA以及TGF-β1、α-SM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TMP对TNF-α的上述效应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浓度依耐趋势,其中0.4、2.0 mg/m L的TMP有明显作用(均P0.05)。结论:TNF-α可能通过调控P311/TGF-β1/α-SMA信号通路促进胆管成纤维细胞增殖,TMP能抑TNF-α对该通路的活化,故可能对良性胆道狭窄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方法:通过制作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术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法对巨噬细胞(MΦ)、TGF-β1及α-SMA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MΦ、TGF-β1及α-SMA愈合过程中表达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MΦ阳性表达于粘膜固有层;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α-SMA表达于肌纤维细胞胞浆。结论:MΦ、TGF-β1及α-SMA高表达是造成胆道愈合过程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胆道瘢痕性挛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γ-干扰素(IFN-γ)对胆总管损伤愈合过程中吻合口直径及a-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胆管狭窄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方法:制作犬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模型,采用肌注IFN-γ(1×105 u/kg·d)的方法,于1、2、4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测量吻合口直径及α-SMA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2、4周时实验组吻合口直径均大于对照组,α-SMA单位面积积分光密度均小于对照组.结论:γ-干扰素通过抑制α-SMA的表达,抑制胆道挛缩,减轻胆总管愈合过程中的胆道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凝血酶对成纤维细胞的刺激作用,以及阿加曲班对这种刺激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贴壁法进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鉴定。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凝血酶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活力。用氯胺T法检测不同浓度凝血酶刺激后的细胞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凝血酶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在培养液中加入阿加曲班后重复上述检测。结果:①培养的细胞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波形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②加入不同浓度凝血酶的各组吸光值均高于不加凝血酶组(A组)(P〈0.01),加入阿加曲班和凝血酶的各组吸光值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加入不同浓度凝血酶的各组细胞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不加凝血酶组(A组)(P〈0.01),加入阿加曲班和凝血酶的各组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凝血酶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中有α-SMA的表达,加入阿加曲班后此种表达被抑制。结论:凝血酶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泌量增加,能刺激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使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阿加曲班能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MΦ)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胆道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术后分为1周组、3周组、3个月组、6个月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法对MΦ、TGF-β1在各组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MΦ1周时表达+++,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周~6个月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小鼠异位移植气管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雄性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各30只,建立气管异位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4、7、10 d、2、3、4周收获移植气管.组织形态学观察移植气管发生纤维化过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MA和TGF-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3周以后移植气管管腔和黏膜下层出现大量纤维增生组织,造成管腔完全闭塞.α-SMA表达于术后第7天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以后阳性表达继续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的表达于术后第10天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2周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表达的趋势相似.结论 小鼠气管异位移植后气道上皮细胞有部分向表达α-SMA的肌纤维母细胞转化,进而参与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与胆管胶原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影响胆道修复重建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对术后胆管再狭窄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了解手术时机与胆管胶原组织含量变化的关系,为临床上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 荣昌大白猪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胆管梗阻15d组、胆管梗阻1个月组、胆管梗阻3个月组。建立胆管损伤模型,胆管修复方式为狭窄段胆管切除后的胆管对端吻合术,观察胆管吻合口组织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胆管梗阻后,胆管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胆管修复术后胆管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胶原含量与胆管梗阻时程呈正相关。胆管修复术距损伤时程越长,胆管胶原组织的含量越高,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的机会越大,程度越重。结论 胆管损伤后胆管胶原组织含量的变化是影响胆管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重要因素,损伤时程越长,胶原含量越高,术后易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诊治体会(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LC胆管损伤22例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效果。结果 本组22例均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中8例行肝门部胆管成形术,3例行中肝叶切除。22例于术后1年、3年随访未出现胆管狭窄、黄疽复发及胆管炎症状。结论 预防胆管损伤是关键,其处理应根据发现时间、部位、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0只,在每只兔耳腹侧面制作2个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瘢痕在建立模型第3、5、7周采用IPL进行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治疗。观察各组瘢痕形态变化,并且于建立模型第3、5、7周IPL治疗前及建立模型第9周采集各组瘢痕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ascle actin,a—SM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利用a—SMA的表达进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观察微血管变化。建立模型9周时,切取正常喂养的2只兔子的腹侧正常皮肤组织标本进行同上的检查。结果经IPL治疗后的同期瘢痕色泽变淡、厚度降低。IPL治疗组瘢痕软化、完全平坦所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组织内a-SMA、VEGF和PCNA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L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紫杉醇对豚鼠动物模型胆管对端吻合术后瘢痕愈合、狭窄发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方法制作豚鼠胆管对端吻合动物模型。将42只豚鼠按术后时间(3d、2周、1个月)随机分为3组,每组按紫杉醇组与对照组各分为2组,每组7只。紫杉醇组于显微吻合操作完成后吻合口管壁外局部涂抹紫杉醇溶液(1000μmol/L,0.05ml),作用10min左右。术后分别于3d、2周、1个月时取材,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组织学、管壁厚度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结果术后胆管壁呈炎症反应,内膜增生显著。术后3天和1个月时,紫杉醇组管壁厚度均小于对照组[3天:(574.41±24.53)μmvs(802.98±24.42)μm,t=-6.604,P=0.000;1个月:(1383.36±36.64)μmvs(1518.56±34.89)μm,t=-2.672,P=0.020)]。透射电镜可见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器损害超微结构表现。结论管腔外局部单次使用紫杉醇1个月内可起到延缓豚鼠动物模型胆管管壁增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门空肠直接吻合后吻合口的愈合牢固程度、组织学改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以比格犬为对象进行肝门空肠直接吻合,按术后不同观察时间分为1个月组和3个月组,每组6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肝功能检测.术后1个月、3个月按组处死动物,观察腹腔内有无出血、感染、吻合口漏等情况及胆管有无狭窄及闭塞,并测定吻合口爆破压.取吻合口、吻合口内胆管及肝脏做组织学检查,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吻合口组织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分布与特征,并对图像进行分析,计算每张照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胶原比例.结果 术后1个月肝肠吻合口平均爆破压为(33.65±7.15)kPa,肠肠爆破压为(40.31±5.47)kPa;术后3个月肝肠吻合口平均爆破压为(32.67±5.93)kPa,肠肠爆破压为(38.55±7.76)kPa;肝肠吻合口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肠肠吻合口的爆破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肝肠两种组织愈合良好,吻合口可见胶原纤维伴有毛细血管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胆管管腔无狭窄,近端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1个月组肝肠吻合口和肠肠吻合口总胶原含量分别为1.47E4±7.90E3、1.62E4±1.20E4(P〉0.05),Ⅰ型胶原占总胶原百分比分别为(9.33E1±5.23E)0%、(9.21E1±6.47E)0%(P〉0.05).3个月组中肝肠吻合口和肠肠吻合口总胶原含量分别为1.39E4±9.29E3、1.65E4±1.14E4(P〉0.05),Ⅰ型胶原占总胶原百分比分别为(9.30E1±5.83E0)%、(9.15E1±6.91E0)%(P〉0.05).结论 肝门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愈合良好,并具有足够的愈合牢度,手术并发症少,可作为胆肠吻合的一种补充术式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Block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直肠前突(RC)的疗效,将58例R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行Block术加PPH治疗,对照组行单纯Block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第1次、1周、1个月、3个月排便情况及LongoODS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手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两组术后第1次、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排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ngoOD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比术后1个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Block术加PPH治疗RC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排便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该术式的手术情况和远期疗效较单纯行Block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一期缝合与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5例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术的患者为观察组,53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腹腔引流量。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残余结石。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腹腔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出血、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发生3例胆漏,对照组术后发生4例胆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下胆道探查T管引流相比,胆道一期缝合尽管操作较困难、风险较高,对患者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具有费用低、住院时间短、避免放置T管后的不良反应等优点,患者选择恰当并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操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otox A) injection on hypertrophic scar in rabbit ear model. Methods The hypertrophic scar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16 Japanese rabbits' ears. These wound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group T(treated with Botox A, n =48) and group S (not treated, n = 48). The wounds healing times and scar hypertrophy were observed with 8 specimen of normal skin at the rabbit ears as sham group B. HE stai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hypertrophic index(HI).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Ⅰ and Ⅲ was tested by western-blot. The cell cycle of fibroblasts was studi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T than in group S(P < 0.01).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Ⅰ and Ⅲ,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Ⅰ to Ⅲ, was markedly stronger in group S than in group T(P < 0.01). Compared with group T, more fibroblasts were in G2-M in gToup S and fewer in G0-G1 (P <0.05). Conclusions Local injection of Botox A can inhibite the formation of hypertrophic scar and the activity of fibroblasts in rabbit ear model. It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Ⅰ and Ⅲ in hypertrophic scar,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collagen Ⅰ to Ⅲ. It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with Botox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