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额隐窝临床解剖和额窦手术径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窦区域手术的难度较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该区域解剖的复杂性导致的。本文在系统回顾额隐窝区域解剖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额窦手术径路,重点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额窦经额窦口与前组筛窦相通,额窦内口以上的部分为额漏斗,额窦内口以下的部分渐宽形成额隐窝。额隐窝区后方为筛泡,外侧为眶内上壁,前方为鼻丘,内侧为中鼻甲。额隐窝的引流通路取决于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其中,鼻丘气房、额气房和眶上筛房等前筛气房的变异可引起额隐窝的形态和引流通路的改变。额窦手术的发展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根据手术径路的不同,可将额窦手术分为鼻内径路手术、鼻外径路手术和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鼻内镜外科技术和CT影像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鼻内径路额窦手术应用空间,鼻丘气房和钩突对于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参考价值是晚近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 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068额窦冲洗     
额窦病变的诊治仍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非内镜鼻外科中,额隐窝位置隐蔽,解剖复杂,其内侧颅骨壁与筛动脉接近,且这些结构常见解剖变异.尽管内镜技术可在直视下操作,并有多种鼻内进路,容易进入额隐窝,但在术中寻找额窦口及术后防止狭窄的护理中,仍存在弊端,在最近一些刊物已有手术并发症的报告.许多文献报道一种较为完善可行的方法,即鼻内镜下行额筛房切除术后保留鼻额管,然而,手术仍有失败,个别病例最后需要进行脂肪填塞窦腔.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 ,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 5 8例 (96侧 ) ,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 ,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 :局部没有气房阻塞 ,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 38侧(39 6 % ) ;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 34侧(35 4 % ) ;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 15侧 (15 6 % ) ;额窦自然口狭窄者 9侧(9 4 % )。额窦内病变情况 :积脓、黏膜充血肿胀 18侧 ;黏膜肿胀、充血 2 1侧 ,黏膜充血 4 9侧 ;黏膜未见明显病变 8侧。随访 6~ 2 0个月 ,其中治愈 6 9侧 (71 9% ) ,好转 17侧 (17 7% ) ,复发 10侧(10 4 % ) ,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 ,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 4种病理状态 ,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额窦冲洗     
额窦病变的诊治仍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非内镜鼻外科中,额隐窝位置隐蔽,解剖复杂,其内侧颅骨壁与筛动脉接近,且这些结构常见解剖变异。尽管内镜技术可在直视下操作,并有多种鼻内进路,容易进入额隐窝,但在术中寻找额窦口及术后防止狭窄的护理中,仍存在弊端,在最近一些刊物已有手术并发症的报告。许多献报道一种较为完善可行的方法,即鼻内镜下行额筛房切除术后保留鼻额管,然而,手术仍有失败,个别病例最后需要进行脂肪堵塞窦腔。  相似文献   

6.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58例(96侧),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局部没有气房阻塞,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38侧(39.6%);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34侧(35.4%);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15侧(15.6%);额窦自然口狭窄者9侧(9.4%)。额窦内病变情况:积脓、黏膜充血肿胀18侧;黏膜肿胀、充血21侧,黏膜充血49侧;黏膜未见明显病变8侧。随访6—20个月,其中治愈69侧(71.9%),好转17侧(17.7%),复发10侧(10.4%),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4种病理状态,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多变,周围毗邻重要结构,使得额窦手术难度增大,对于额隐窝区域的临床解剖和手术技巧研究成为近十年来鼻外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处理额窦复杂病变的内镜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额隐窝区域比较容易混淆的解剖学术语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介绍了一种实用的额窦临床解剖系统。列数几种比较成熟的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探讨长期的术后观察与处理对额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改良鼻内镜下Lothrop手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明确影像和鼻内镜下定位额窦口的解剖参考标志及额隐窝局部气房解剖特征后,单纯从额窦开放的角度,额窦手术开放技术水平明显提高[1]。但对额隐窝解剖异常或变异、额窦内广泛病变及额窦内肿瘤等,单纯经鼻通过开放额窦口,无法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若肿瘤侵及额窦外侧或颅底,经鼻手术存在较大困难。经典方法是鼻侧切开手术,甚至采用双冠径路经额窦前壁切开进入额窦。Lothrop在1914年设计手术为经鼻外Lynch切口切除额窦底内侧、鼻中隔上部及窦间隔后,经鼻行单侧或双侧前筛窦切除,手术后形成大而永久性鼻-额通道,有利于通气引流和术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01例(562侧),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80例(479侧),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250例(421侧)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203侧(48.2%);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218侧(51.8%)。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前者属Ⅰ型203侧(48.2%),后者属Ⅱ型218侧(51.8%)。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例(24侧)慢性额窦炎患者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术前鼻窦CT尤其是矢状位重建明确病变范围、来源及其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9个月,手术有效率为90%。除2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外,余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安全可行,未见颅内、眼眶等严重并发症。术前明确定位导致额隐窝阻塞的病变气房;遇到难以辨认的额窦和额隐窝,应意识到手术的潜在困难;术中注意保护隐窝口黏膜;术后加强换药、冲洗、氧喷雾治疗,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 2 80例 (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 2 0 3侧( 4 8 2 % ) ;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 2 18侧 ( 5 1 8% )。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前者属Ⅰ型 2 0 3侧 ( 4 8 2 % ) ,后者属Ⅱ型 2 18侧 ( 5 1 8% )。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 ,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 ;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12.
鼻科学     
20 0 4 0 5 0 2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周 兵… /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2 0 0 3;38(5 ) - 36 7~ 36 9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 80例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  相似文献   

13.
额钻在鼻内镜下额窦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额窦开口位置隐蔽难辨,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且有很大变异,因此额窦开放手术一直是鼻外科的难点.传统的鼻外径路手术易留面部瘢痕,且难以保证手术疗效.对于部分手术医师来说,鼻内径路手术辨认额窦开口不仅困难,且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即使在鼻内镜帮助下,额窦开放手术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近年来我们采用额钻来定位难辨性额窦开口,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国内文献中有关额窦内镜手术问题成为热点,反映了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发展状态。在笔者2005年于国内首次报道经鼻内镜改良Lothrop手术(endoscopic modified Lothrop procedure,EMLP)前,许多学者已经在额隐窝解剖与额窦手术以及额窦炎病理生理等方面做了较多探讨,其中较为核心的问题是明确了钩突在定位和指导开放额窦的解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像导航辅助内镜下额隐窝气房分布解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额隐窝气房分布特征解剖研究。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39侧。手术中在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行额隐窝及额窦开放,术中观察额窦引流方式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影像导航对其进行确认。结果以额窦口为中心,划分额窦口前区、额窦口区和额窦口后区,鼻丘气房和额气房位于额窦口前,窦中隔气房和终末隐窝与额窦口同一平面,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和眶上气房位于额窦口后区。其中,术中鼻内镜下对鼻丘气房、I型额气房和II型额气房、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及窦中隔气房的识别与导航确认符合率最高(100%),额窦口符合率为89.7%;眶上气房为80%;终末隐窝为71.4%及III型额气房和IV型额气房符合率为60%。结论以额窦口为中心,额隐窝气房呈现额窦口周围较为固定分布规律,并对判断额窦口和开放额窦有很好的解剖参考意义,同时,对额隐窝气房的识别和开放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鼻内镜外科技术广泛普及和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额窦手术仍然是鼻内镜手术中较难掌握的外科技术,从解剖、影像到手术器械,都具有其特殊性。额窦疾病,尤其是复发额窦炎,侵及额窦的肿瘤,以及额隐窝区域脑脊液鼻漏等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口治疗额窦炎性病变。方法38例患者术前常规鼻窦CT证实有额窦炎性病变。根据CT扫描以钩突附着为参考标志,判断额窦引流方式,以其进行额窦R开放引流。结果38例患者均为额窦口阻塞,原因分别为额窦口被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和过度发育气房阻塞,额窦引流受阻引发额窦炎。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治愈22例,好转9例,复发7例。结论额窦炎性病变主要原因是额窦口引流受阻,为额隐窝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病变阻塞所致。鼻内镜下充分开放额隐窝,去除额隐窝处病变,充分开放额窦口引流是治疗额窦炎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在上颌窦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31例上颌窦病变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径路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乳头状瘤19例(3例术后病理提示癌变),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真菌性鼻窦炎3例,炎性息肉4例.手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清除上颌窦内病灶.结果 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清除病灶,无任何并发症.3例乳头状瘤癌变病例术后转放疗科放疗,其余均于术后5~8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33个月, 仅1例乳头状瘤癌变者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泪前隐窝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该术式解剖并保证鼻泪管完整,可明视下清理上颌窦各壁及隐窝内病变,有利于更好地清除病变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初次鼻内镜额窦开放术容易导致瘢痕形成,特别是当鼻丘气房处的阻塞和筛房或钩突去除不彻底的时候,瘢痕更易形成。因此,额窦开放的修正手术仍然是鼻内镜医师最难进行的手术。大多数医师认为对额窦复杂解剖结构的了解和对额窦隐窝黏膜的保护是额窦手术成功的关键。外科导航系统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高速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额隐窝,为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利用16排高速螺旋CT对51例(102侧)临床资料进行额隐窝的三维重建,其中包括58侧慢性额窦炎,44侧非鼻窦炎。对钩突附着方式和鼻丘、筛泡进行辨认和统计,测量额隐窝相关参数,再分别统计和比较慢性鼻窦炎组和非鼻窦炎组的各项数据。结果:对51例(102侧)鼻窦的CT三维重建均可辨认出额窦、额窦内口及额隐窝,额隐窝的形态个人差异极大。慢性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比较,鼻丘气房矢状位最大内径、额窦内口直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额窦内口与前鼻棘间连线的距离、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筛泡前壁与前鼻棘间连线距离、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钩突、鼻丘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对额隐窝的形态产生决定性影响。鼻丘气房发生率高,位置恒定,可作为开放额隐窝的解剖标志。额窦内口位置恒定。鼻内镜手术时,以前鼻棘为起点,与鼻底平面成夹角50~60°、以半径100mm左右的扇形区域为手术的相对安全界,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此界限内找到并开放鼻丘气房、开放筛泡气房、扩大额窦内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