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0年1月~加06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与结核类型、抗结核疗程、抗结核治疗方案、有无乙肝病毒感染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避免出现肝功能损害,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2.
硫普罗宁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凯西莱片)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42例。观察凯西莱片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情况。预防组72例,未预防组70例,预防组在抗痨基础上加服凯西莱片。抗痨基础上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共有4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口服凯西莱片,对照组口服齐墩果酸片。结果与未预防组相比较,预防组谷丙转氨酶(ALT)〉40U/L发生率和ALT升高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方面,治疗组ALT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凯西莱片对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疗效,特别降酶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且易于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12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护肝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7,15,30d,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复常率为78.69%,91.8%和100%,对照组治疗7,15,30d,ALT、TBII。复常率分别为31.67%,71.67%,90%,治疗组ALT、TBIL复常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7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肝功能损害(药物性肝损害,DILI),其发生概率大约8%。本资料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048例,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72例,发生率6.87%;现回顾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发生时间分布情况,以预防、减少DILI的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517-518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9年108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病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病患病平均年龄(39±15)岁,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有饮酒史者更易出现肝损害,65例肝损由抗结核药和抗生素引起,占60.19%,其次为抗肿瘤药、中药和抑酸药物。治疗10~30d,103例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占病例的95.37%。【结论】药物性肝病病因多样,起病隐匿,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病近年有增多趋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经治疗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HBV)不同感染状态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肝损害情况。【方法】对164名肺结核患者按照HBV感染不同状态分组,监测比较各组在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情况。【结果】肺结核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占43.3%,71名乙肝表面标志物阳性者有23名肝功能受损(32.4%),明显高于阴性者(9.7%);其中。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患者肝功能受损现象更多见(47.8%)。【结论】与阴性者比较肝功能受损随乙肝感染程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采用保肝药物及停用吡嗪酰胺后3~6周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联合用药及疗程较长,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成为停止化疗和疗程不足导致结核病复发的重要原因.结核病近年发病率高,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我国高达10%~20%,结核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也比较常见,HBsAg阳性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患者[1],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甚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患者死亡.硫普罗宁是一种含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2].一般认为,无肝病基础时,抗结核治疗无须应用保肝药物,但HBsAg阳性患者化疗中是否需要应用保肝药物来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目前尚无药物预防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此我们在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应用硫普罗宁,并对硫普罗宁的疗效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分析94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的肺结核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时间、损害程度和治疗方法.结果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多发于用药后4周内,占56%.停用抗结核药组为中、重度肝损害;未停药组为轻度肝损害.治愈率93.6%(82/94).结论 应重视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及早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凯西莱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细胞损害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予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辅以凯西莱或葡醛内酯治疗,统计肝功能异常例数及发生时间等。结果凯西莱组(300例)出现肝损害25例(8.3%),对照组(300例)葡醛内酯组出现肝损害100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凯西莱组出现肝损害时间相对较晚,主要在治疗的第2~3个月,而葡醛内酯组主要在治疗的第1~2个月,且凯西莱组出现肝损害程度相对较轻。结论凯西莱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细胞损害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选取我中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00例,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8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对比分析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乙肝病毒阳性合并肺结核患者与乙肝病毒阴性患者的肝功能影响情况。统计得出200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的总发生率为34%,乙肝病毒阳性者合并肺结核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高于乙肝病毒阴性合并结核患者27.5%,且前者发生肝损害时间早、程度严重。抗结核药物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更易破坏肝细胞膜、影响肝细胞代谢、损伤机体免疫,从而加重了肝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出现一系列肝损害,因此在临床中应保护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淮安地区住院及门诊随访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初治及复治患者对4种结核药物的敏感度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减少经验用药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减少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率的发生。方法采用比例法 对350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两种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两种抗结核药(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敏感性测定。结果350株结核分枝杆菌总体耐药率为37.7%(131/350),而初治耐药率为30.4%(71/233),复治耐药率为51.3%(60/117)。另外350株结核分枝杆菌的总体耐多药率为15.4%(54/350),而初治耐多药率为11.2%(26/233),复制耐多药率为23.9%(28/117)。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比较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有提高。结论复治肺结核患者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较初治患者高。加强患者管理,规范治疗对初治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肝功能、病毒学特点。方法对我院HBV感染的孕妇共259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60例慢性HBV感染未妊娠妇女相比较。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结果33.98%患者有HBV感染的家族史;非妊娠妇女的ALT、AST水平均较妊娠妇女明显升高;71.81% HBV感染的妊娠妇女肝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重度7例(2.70%);慢性乙型肝炎重型3例(1.16%);59.85%患者HBeAg(+),HBV DNA水平>5 log10 IU/ml患者63.71%,HBeAg阳性组孕妇的ALT、AST水平、HBV DNA定量较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HBeAg阳性组孕妇中,随着HBV DNA水平升高,ALT水平明显升高伴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孕妇中,随着HBV DNA水平升高,ALT、AST水平亦明显升高伴统计学意义;HBV DNA定量>5 log10 IU/ml妊娠妇女中高达46.06%ALT、AST水平升高。HBeAg阳性比例小于28岁的年轻孕妇(65.49%)显著高于年长孕妇(52.99%),28岁以上的年长孕妇发生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4.19%)显著高于年轻孕妇(20.42%)。结论妊娠妇女HBV感染患者以HBeAg(+)为主,占59.85%,HBV DNA水平>5 log10 IU/ml者为多,占63.71%;71.81%患者肝功能正常;HBeAg阳性孕妇,肝功能异常较阴性患者明显,HBV DNA水平亦明显升高;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阴性患者,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更容易出现肝损害;HBV DNA定量>5 log10 IU/ml 妊娠妇女中46.06%肝功能异常。28岁以下年轻孕妇HBeAg阳性率65.49%高于年长孕妇,但肝功能异常率20.42%,低于年长孕妇。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需要密切观察肝功能、HBV DNA、HBeAg水平,特别是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较高的妊娠妇女需要警惕肝炎活动。建议HBV感染的女性28岁以前妊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孕妇HBV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母婴传播阻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半随机分成两组,HIFU治疗组和TACE组,各30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CD;/CDs比值、NK细胞百分数和IgM、IgG、IgA含量。结果HIFU组治疗后CD4+T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T细胞较治疗前下降(P〈0.05);HIFU组0.5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3.5%、40%,较TACE组的66.7%、43.3%、26.7%高(P均〈0.05)。结论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为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较TACE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问,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后未愈及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住的经本科手术治疗术后未愈及术后复发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初次入院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破坏、后凸畸形及椎旁脓肿形成;16例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经椎弓根或肋一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自体肋骨植骨术。行后正中入路术患者术后均未行规律抗结核、严格制动及佩戴支具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大于8个月者7例,但其中2例耐药,不规律者5例。【结果】4例行后正中入路手术患者于术后第18~22个月再次出现椎旁大量脓肿并伴有25%~35%矫正角度(Cobb角)丢失;12例行肋一横突入路手术患者,术后规律抗结核大于8个月者于术后第24~32个月均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脊柱后凸畸形,其中2例耐药者还伴有椎旁大量脓肿形成;术后抗结核不规律或周期少于4个月者于术后第20~26个月再次形成大量椎旁脓肿、中、重度后凸畸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病灶清除不彻底、内固定方式选择不理想、植骨材料或植骨位置选择欠佳、抗结核化疗不正规、结核杆菌耐药、制动不严格及术后未行佩戴支具治疗是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未愈或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V-DNA定量与HBV模式及肝功损害指标定量关系。方法随机抽选369例乙肝或疑似乙肝病毒感染者,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患者血清HBV-DNA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P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含量的检测。结果 HBV模式下HBs Ag+HBe Ag+HBc Ab(大三阳)患者的血清HBV-DNA阳性检出率(93.8%)及平均含量对数值(7.31±1.23)明显高于HBs Ag+HBe Ab+HBc Ab(小三阳)患者(P0.05);HBs Ag+HBe Ab+HBc Ab(小三阳)患者的血清HBV-DNA阳性检出率(41.0%)及平均含量对数值(5.03±1.31)低于HBs Ag+HBc Ab患者(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HBV-M模式(P0.05)。HBV-DNA定量与AST、ALT等肝功损害指标呈正相关性(r=0.235,P=0.014;r=0.254,P=0.009)。结论 HBV-DNA定量与HBV-M模式关系密切,与ALT、AST呈正相关性,定期检测HBV-M和HBV-DNA能全面了解HBV感染、复制以及传染性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付毅  陈洪德  吴桂辉 《华西医学》2009,(6):1463-1465
目的:比较4种选药方案治疗复治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复治后耐多药结核病例,按治疗方案分为4组。Ⅰ组采用标准化疗方案HSRZE;Ⅱ组根据过去的治疗史组成个体化方案;Ⅲ组根据药敏试验组成个体化方案;Ⅳ组采用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卷曲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方案。结果:4组病灶吸收有效率分别为20.00%、47.37%、52.38%、81.48%;4组12个月疾菌阴转率分别为22.22%、57.89%、50.00%、81.48%。结论:对于所有复治肺结核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复治方案有效率低,由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卷曲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合组成的化疗方案是治疗复治后耐多药结核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临床诊断非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的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已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肝硬化患者32例进行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检测,并对8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和HBeAg(-)组患者,以及不同含量的HBV DNA的HBeAg(-)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分析。结果 120例随机乙肝患者中,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为25.0%(30/120);而慢性乙肝患者中和肝硬化患者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48.8%(39/80)和62.5%(20/32),与随机乙肝患者人群中变异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患者HBeAg(-)组患者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与HBeAg(+)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随HBV DNA含量的增加,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发生与乙肝患者慢性化有关,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1896位点突变对乙肝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rticosteroid withdrawal therapy (CSWT) in young adult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virus infection.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106 patients with CH-B who received CSWT, were less than 35 years of age and had been followed for more 10 years after CSWT. RESULTS: Retreatment was not required in 41 patients (38.7%; retreatment(-) group) while 65 (61.3%) received treatment after the initial CSWT (retreatment(+) group). Larger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of the retreatment(-) group were females, had liver histology stage F2/F3, high ICG R15, and genotypes A/B/D/E, compared with the retreatment(+) group. At the last follow-up examination, the HBeAg seronegative rate was 90.2% in the retreatment(-) group and 98.5% in retreatment(+) group. In the retreatment(-) group, the rate of liver cirrhosis (LC; 7.3%, 3 patients) was lower, but the rat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12.2%, 5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in the retreatment(+) group (20%, 13 patients, and 4.6%, 3 patients, respectively). At the 10-year period, the overall HBsAg loss, LC and HCC rates were 2.8, 13.2 and 1.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SWT is good short-term therapy and has possible long-term effects in young adult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H-B.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两种治疗方案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比较研究中入组1年时的患者基线数据特点。方法疗效比较研究的方案为对临床或病理诊断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进行随访,每3个月检测一次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V DNA,每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和肝脏弹性,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至2013年8月,共入组通过临床诊断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382例,截至数据统计时可获得240例患者的随访资料。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6个月。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为200例(83.3%),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组为40例(16.7%)。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HBeAg及HBV DNA水平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中男性176例(73.3%),女性64例(26.7%),平均年龄为(44.6±11.6)岁,HBeAg阳性占58%,HBV DNA的中位数为5.94(4.33,6.87)log10 IU/ml。上述特点与经典的4 006研究中肝穿证实的肝硬化人群特征相似。结论本研究入组患者1年时,通过临床诊断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基线特征与既往研究中肝穿证实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基线特征相似,恩替卡韦单药组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联合用药组偏组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HBsAg阳性患者其血清中检出同一种抗原抗体同时存在(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或 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以HBeAg是否阳性为标准分为2组:HBeAg阳性组(n=26)与HBeAg阴性组(n=37)。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Olympus AU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结果:63例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表现为5种模式,以HBsAg(+) 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2.38%(33/63);各少见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HBeAg阳性组HBV-DNA、IgG、IgM和C4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C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血清出现抗原与抗体共存这一个特殊阶段,虽然有HBsAb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不同血清学模式,其HBV复制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