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评价腹股沟皮肤皱褶、腹股沟韧带及股骨头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股动脉穿刺理想体表位置,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方法对219例经皮右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术后行右侧髂动脉造影,以股动脉长轴为参照,取腹股沟皮肤皱褶、股骨头中点平面及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点分别作为参照点A、B、C,测量三点之间的距离,并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结果本组腹股沟皮肤皱褶与股骨头中点及腹股沟韧带的距离分别为(22.99±5.40)mm、(43.64±8.64)mm,股骨头中点距离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21.24±9.22)mm。临床可于腹股沟皮肤皱褶上方约22 mm作为股动脉体表穿刺标志。结论结合腹股沟皮肤皱褶及腹股沟韧带之间关系可确定股动脉穿刺的体表定位,且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eldinger操作技术已逐渐规范。作为血管内介入手术的第一关,Seldinger技术是介入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初学者首先遇到的难题。下面就股动脉Seldinger技术介绍一些经验和体会,供参考。 1、穿刺点的选择:腹股沟韧带是连接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增厚的腱膜,在其深部髂外动脉穿过腹膜移行为股动脉。体表上,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向外下平移2cm~3cm即是腹腿交界的皮肤皱折—腹股沟,自腹股沟开始向下2cm的范围内,股动脉搏动最明显。所以,腹股沟并不是腹股沟韧带,股动脉穿刺点应选在腹股沟(腹腿交界的皮肤皱折)下1.5cm~2cm处。 2、穿刺技术要点:左手引导定位是关键,针尖触及搏动才有把握。以右侧股动脉穿刺为例,术者左手中指、食指同时触压在右侧股动脉上,中指在股动脉走行的近侧,食指在远侧,右手持穿刺针进皮,在皮下左手食指要感觉到针尖部,并引导让针尖抵在股动脉前壁,这样,左手食指既要触压到股动脉,又要感觉到穿刺针针尖部,同时通过针尖针体传导股动脉搏动至持针的右手,此时进针穿刺多能成功。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 男,48岁,体重105 kg。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入手术室时BP 210/140 mm Hg,HR 128次/min,心电图及其他化验结果基本正常。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行股静脉穿刺股静脉触摸不清,但腹股沟韧带上2cm处动脉搏动明显,遂沿腹股沟韧带上方动脉搏动强处向足方向下移4cm即腹股沟韧带下2cm估计股动脉所在位置内侧1cm处进针,  相似文献   

4.
1手术切口及入路1.1下肢动脉的局部解剖1.1.1股动脉为髂外动脉的延续,于腹股沟韧带深面的血管腔隙以下,即为股动脉,下行至股三角尖处进入收肌管,穿收肌腱裂孔至胭窝移行为胭动脉,股动脉在起始处发出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及阴部外动脉。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3~5em处发股深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310例,随机分成两组:桡动脉入径148例(Ⅰ组)、股动脉入径162例(Ⅱ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平均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X线透视时间、血管迷走反应比较Ⅰ组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入径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径相比同样成功率高、安全可行,且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短、节约导管耗材,同时术后护理更方便,桡动脉入径为冠脉介入诊治开辟了新途径,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入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动脉搏动微弱或者不明显时,股静脉采血的体表定位技巧。 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入急诊抢救室的319例周围循环衰竭需抽取股静脉血的危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63例患者按传统的股静脉穿刺方法,即在股三角区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内侧0.5cm处进针穿刺,如触不到搏动则在印象区试抽;实验组156例患者按照新股静脉体表定位法穿刺,即在下腹部和外阴部形成的皮肤褶皱线与耻骨联合所在水平线2条线的中分水平线与腹股沟韧带内缘交点的内侧0.5cm处进针。 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62.58%)明显低于实验组(96.79%)。 结论 新股静脉体表定位法穿刺抽取血标本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22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挠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1月226例经挠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成功率为93.36%(211/226),男性成功率95.68%(155/162),女性成功率87.50%(56/64)。15例经挠动脉冠脉造影失败病人改行经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总的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未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及死亡病例。【结果】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挠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有近似的成功率,但它可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结论】挠动脉穿刺技术和有效处理挠动脉痉挛是经挠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的关键。经挠动脉冠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冠脉造影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腹股沟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的成功率及有效性.方法 择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20例,脊髓麻醉后开始实施经腹股沟入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点为腹股沟皱褶处长收肌内侧缘0.5 cm处与股动脉连线中点.评估术中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是否有肌肉的收缩.如果闭孔神经阻滞3次才能达到满意效果则判定麻醉失败.结果经腹股沟入路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达到100%,效果满意.结论 经腹股沟入路闭孔神经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经股动脉入路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经皮肤穿刺股动脉后,通过插入之导线,将一根特制的导管送入动脉腔内,于电视监护下选择性成超选择性地送达颈、胸、腹、盆腔、四肢的  相似文献   

10.
李红艳 《护理研究》2006,20(11):980
常规的股静脉穿刺定位方法为:股外展外旋,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股动脉搏动内侧0.5 cm处.但新生儿、婴幼儿因不合作、肥胖等原因,股动脉搏动不易扪到,给临床穿刺带来很大困难.现介绍一种新的定位方法:将穿刺侧臀部稍抬高,臀下垫1个5.0 cm厚的小软枕,小腿弯曲,股外展外旋,充分暴露腹股沟部,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的中点内侧0.5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或斜行进针,斜行进针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中点内侧0.5 cm的下方1.0 cm~1.5 cm处,以45度角进针,根据小儿胖瘦针梗进入2/3或3/4后边退边抽吸,见回血后固定抽吸所需血量.  相似文献   

11.
李红艳 《护理研究》2006,20(4):980-980
常规的股静脉穿刺定位方法为:股外展外旋,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股动脉搏动内侧0.5cm处。但新生儿、婴幼儿因不合作、肥胖等原因,股动脉搏动不易扪到,给临床穿刺带来很大困难:现介绍一种新的定位方法:将穿刺侧臀部稍抬高,臀下垫1个5.0cm厚的小软枕,小腿弯曲,股外展外旋,充分暴露腹股沟部,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的中点内侧0.5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或斜行进针,斜行进针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中点内侧0.5cm的下方1.0cm~1.5cm处,以45度角进针,根据小儿胖瘦针梗进入2/3或3/4后边退边抽吸,见回血后固定抽吸所需血量。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股动脉的方法因其操作简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至今仍然是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特别是急诊救治中最常用的入路途径。但是股动脉穿刺途径发生局部出血、血肿概率较高,且穿刺不当时可出现动静脉瘘和神经损伤。1992年首次采用的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经皮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技术已成为诊治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股动脉具有粗直、固定、搏动明显及便于穿刺等特点,是介人治疗医务人员首选的入路,大多数介入治疗的设备和器械也都是为股动脉入路而设计的。而穿刺部位恰当的止血不仅能减少外周血管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方面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桥血管造影患者50例,分为经左桡动脉途径25例,经股动脉途径25例,对比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内乳动脉到位时间,X曝光时间,造影管数量,造影剂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左桡动脉组有1例因穿刺不成功,2例因血管痉挛交叉至经股动脉组,经左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6.0%(24/25)vs100%(25/25)(P>0.05),造影成功率88.0%(22/25)vs 100%(25/25)(P>0.05),内乳动脉到位时间为(2.94±0.70)分钟vs(3.64±0.58)分钟(P<0.01);X线曝光时间为(27.04±5.03)分钟vs(23.35±6.06)分钟(P<0.05);造影管数量为(2.04±0.57)个vs(1.32±0.47)个(P<0.01);造影剂用量(130.90±9.71)ml vs(127.14±16.91)ml(P>0.05);经左桡动脉组血管痉挛2例(P>0.05),经股动脉组血肿3例(P>0.05),假性动脉瘤1例(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造影的选择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局部麻醉下,经度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用特制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再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至病变处,以8个大气压扩张球囊30~60秒植入支架。术后住CCU24小时,严密心电、血压监护,测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严密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股动脉伤口出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等情况发生。实践证明:加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且病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从 1995年 2月~2 0 0 2年 6月 ,我们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联合髂骨膜瓣植入的方法 ,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4例 18髋 ,疗效尚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 18髋 ,其中男 12例 15髋 ,女 2例 3髋。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3 0岁 ;8例为外伤性 ,1例药物性 ,5例原因不明 ,依临床表现及X线片及病理分期 :Ⅱ期 9例 ,Ⅳ期 5例。1 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 ,改良髋前侧弯向腹股沟韧带斜向髂嵴切口。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摸及股动脉搏动处 ,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股沟…  相似文献   

17.
背景:冠状动脉内支架放置后需要强化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使得止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动脉穿刺闭合器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能否减少并发症存在着较大争议.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后应用Angio-Seal与Percloser两种血管封堵器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的疗效及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期非随机对比观察实验,2003-01/2007-1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对象: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FTCA/stent)的56例患者分为Angio-Scal组2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0例,PTCA/stent患者12例)和Percloser组3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例,PTCA/stent患者14例).方法: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治疗后立即予穿刺侧股动脉造影.若穿刺点在股总动脉,距离分叉4mm以上以Angio-Seal和Percloser血管封堵器封闭穿刺点,术后患肢制动3h.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止血时间、卧床及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Angio-Seal组平均止血时间为(4.0±2.5)min, Perclose组平均止血时间为(8.0±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两组平均操作时间和平均卧床制动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共有3例缝合失败,其中Angio-Seal组1例,Percloscr组2例,改为压迫止血.Perclose组2例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Perclose组1例发生较大血肿经重新加压包扎后消失.Angio-Seal组2例封闭穿刺后局部渗血.结论:Angio-Seal与Percloser两种血管封堵器均可用于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股动脉穿刺点的闭合和止血,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但在止血时间上Angio-Seal优于Pcrcloscr.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管闭合器闭合股动脉入路穿刺点致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操作失误致股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1个月前在外院行右侧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出现右下肢凉、麻、痛,误以为既往腰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未予重视。3 d后右下肢症状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按腰椎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给予输液治疗无效,来我院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提示右侧股浅动脉重度狭窄。手术探查见造影穿刺点误选择在股浅动脉起始部,右股浅动脉横截面3点钟与9点钟方向被Star Close血管闭合器闭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切除右股浅动脉异物段,修剪内膜,人工血管补片缝合固定,右下肢血液供应恢复正常。结论血管闭合器使用不熟练、未掌握血管闭合器闭合技巧是导致本例股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出现的肢体急性缺血症状应考虑血管闭合器所致的可能,应及时手术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经皮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技术已成为诊治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股动脉具有粗直、固定、搏动明显及便于穿刺等特点,是介入治疗医务人员首选的入路,大多数介入治疗的设备和器械也都是为股动脉入路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7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途径471例,经桡动脉途径309例。经股动脉途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3.2%,高于经桡动脉途径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股动脉途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9%,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股动脉途径患者重大并发症(后腹膜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形成)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1%vs 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围手术期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临床入路选择时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