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肌移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肌移位术能适度地改变一条眼外肌的正常作用,大脑并不能再建新的功能。术后发生的变化是肌止端易位后肌肉作了向量发生了改变。Vorhoff和Logan等解释为局限性机械性因素,Metz和Janpotz等人通过测量移位术前后的麻痹肌作用野和扫视速度,Millen利用核磁共振影像等研究手段均得出相近的推断。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移位术操作难度大,如再次手术则难度更大,优点是能得到减弱术和加强术所不能获得的手术效  相似文献   

2.
眼外肌移位术是指将叭外肌的肌腱或肌肉部分移开其自然作用方向。眼外肌移位术同常规的眼外肌加强术或减弱术不同,其主要目的不是改变肌肉的力量,而是改变肌肉的作用方向及位置,从而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眼外肌移位术有如下几种。一、治疗单眼垂直性斜视:单眼垂直性斜视多同时伴有水平性斜视,故可在矫治水平性斜视的同时,将内、外直肌等量地上移或下移,从而一举两得,顺便矫治了垂直性斜视,减少病人的手术次数及痛苦。上述术式的变法是眼外肌边缘切开术,如果将一条水平眼外肌(内直肌或外直肌)上缘和下缘分别切开半个肌腹,使其上方切口距肌肉附  相似文献   

3.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9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9例中有40例(7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9例(58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2例(12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1例(88.41%),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2例(60.87%)。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4.
麻痹性斜视手术治疗,一次涉及两条以上的直肌可发生眼前段缺血综合征,已有报告。我院对3例涉及两条以上直肌的手术,在显微下分离出被移位的直肌内的睫状动脉后,再进行附着点移位,效果满意。术后分别随访2.5年和半年,未见发生眼前段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斜V征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48例外斜V征,32例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或后退术,联合外直肌后退及内直肌缩短,1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及内直肌缩短(其中4例联合上直肌肌止端向鼻侧移位),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情况。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45例,V征消失或缓解者43例,双眼视恢复者17例。结论下斜肌部分切除或后退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  相似文献   

6.
方严  陈敬毅 《眼科》1995,4(2):103-104
以Muller氏肌缩短徙前术治疗各型上睑下垂48例60只眼,术后观察6 ̄18个月,除3例重度上睑下垂有轻度矫正不足外,余均获得完全矫正。术后上睑启闭自如,无睑裂闭合不全和其它并发症。对手术方法、疗效评估、病例选择作了介绍,并对Muller氏肌在上睑下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 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 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眼外肌功能亢进与不足程度的分级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检查双眼眼球运动情况时,各条眼外肌功能亢进与不足程度的分级标准很难确定。分级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眼外肌功能亢进与不足程度的判定在斜视的分类诊断和设计手术时的肌肉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对于A征外斜视患者,其上斜肌是否亢进及其程度是决定手术设计和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若上斜肌功能亢进被漏诊,手术效果必然不佳;对于内转不足的外斜视患者,若忽视其内转不足,未采用加强内直肌功能的术式,手术效果多不能令人满意。多年来我们结合临床工作,探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判定双眼6条眼外肌功能亢进与不足程度的分级方法,供临床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直肌止端移位矫治眼性斜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8例儿童不同类型眼性斜颈,在矫正其水平垂直斜视手术基础上,利用直肌移位术改变引起斜颈的旋转眼位方向,以达到消除斜颈的目的,全部病例皆收到良好的效果。列表以说明不同病例其直肌移位术的特点。并对改变直肌止端位置的手术方法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孙英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5):448-450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Ⅱ期植入术中寻找眼外肌的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近5年来我科住院行HA义眼座Ⅱ期植入的其中73例(73只眼)患者,年龄5—74岁,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多样,以眼外伤最多见。手术方法:运用肌鞘-直肌法在内、外、上、下四个方位内寻找4直肌,选择相应大小的HA义眼座植入肌锥腔内,将4直肌固定于眼座表面,分层严密缝合筋膜组织、结膜。结果73例中有62例的四条眼外肌都可找到,其中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后合并放疗的、眼座取出需再植入的、合并眶骨折的。其余11例中有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后合并放疗的患眼找到3条直肌,2例眼座取出需再植入者找到2条直肌,5例严重眼外伤的找到3条直肌,仅1例患者只找到1条确切的直肌。植入后无1例发生眼座暴露,术后有5例发生上睑下垂,可能在寻找上直肌时损伤了提上睑肌所致,已通过手术予以矫正。结论循着肌鞘寻找眼外肌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防止了眼座的前移。此法适用于各种状况下的Ⅱ期眼座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血管显微分离在眼外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斜视矫正手术有时需要在一只眼上同时离断3条或3条以上直肌,因而过多地损伤了睫状前动脉,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本课题主要是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多条眼外肌一次完成的方法.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做肌止端结膜切口,暴露直肌,显微镜下将延直肌走行的睫状前动脉分离出来,离断肌肉时保留血管.手术量和术式与常规眼外肌手术相同.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虹膜大环术前术后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分离术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眼外肌睫状前动脉血管显微分离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眼前节缺血发生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既简化了斜视矫治过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外斜V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对大多数外斜V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V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根据外斜V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斜Ⅴ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外斜Ⅴ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 对大多数外斜Ⅴ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Ⅴ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 根据外斜Ⅴ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4.
眼外肌手术作为斜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矫正眼位、改善外观、重建三级视功能的目的。既往研究发现眼外肌术后早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及厚度增加,并涉及多种机制参与。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等检测手段出现,让我们对传统眼外肌术式带来的视网膜微观改变及其机制的量化认识越来越深刻,术后早期视网膜VD增加可能与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与视功能之间的关联及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将从多角度对眼外肌术后视网膜微观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提高对其影响机制及与视功能之间关联的认识,以期为眼外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眼球摘除后羟基磷灰石眶内一期植入与二期植入的效果。方法一期植入为眼球摘除同时用自体巩膜包埋羟基磷灰石作眶内植入,共11例。二期植入为眼球摘除后7天到35年异体巩膜包埋羟基磷灰石作眶内植入,共6例。结果所有植入物均未发现眶内感染、排出和移位现象。一期植入患者11例均获得良好的义眼运动。二期植入患者6例中4例获得良好义眼运动,2例直肌纤维化,找不到直肌,义眼运动欠佳。一期植入手术并发症少,效果满意,二期植入,直肌难找,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术后义眼运动有差的可能性,并与眼球摘除后到眶内植入的时间相关。结论眼窝成形术最好一次完成。二期手术术前严密观察各直肌的结膜牵引点有否,否则术后义眼运动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显微眼外肌术后角膜曲率及屈光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12/2017-05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行显微眼外肌术患者62例85眼,年龄18~43岁,按手术方式分为水平直肌组:Ⅰ组(单纯后徙组)32眼、Ⅱ组(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截除组)34眼;斜肌组:Ⅲ组(单眼下斜肌断腱组)10眼、Ⅳ组(下斜肌转位组)9眼。分别于术前与术后1d,1wk,1、3、6mo行主观验光获得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采集角膜前表面(0~3、5、7mm)曲率值,比较各组内不同时间点患者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动态变化。结果:水平直肌术后短期可导致水平角膜曲率改变,此仅限于角膜中央5mm区内,基本在术后1mo恢复至术前水平。斜肌术后对角膜曲率无明显影响。水平直肌术后早期散光值增加,并出现近视移位,在术后1mo恢复至术前水平。斜肌术后球镜度、散光值无明显变化。结论:成人眼外肌手术后短期会出现角膜曲率及屈光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分析74例A-V型斜视临床疗效。本组74例中,V型斜视51例,A型斜视23例,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33cm和5m处眼球原位斜视角,并分别检测向上注视25°和向下注视25°斜视度数,根据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眼位和视觉功能状况,随访时间为4~24周。结果 74例中术后眼位达正位65例,占87.83%。其中4例合并DVD二期行单眼的上直肌后徙,3例再次手术施行斜肌断腱,2例未行二次手术。21例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伴有下斜肌亢进且合并眼底相外旋的V型斜视33例(61眼),行下斜肌断腱或下斜肌前转位术,下斜肌亢进消除59眼,缓解2眼。无下斜肌功能亢进和下斜肌亢进+1且眼底相无外旋的18例行水平直肌水平移位术,术后正位16例,2例V型斜视未消除。伴有上斜肌亢进且合并眼底相内旋的A型斜视10例(20眼),施行上斜肌断腱术;13例则施行水平直肌移位术。A型斜视2例未消除。结论 A-V型斜视手术治疗矫正原在位水平斜视的同时,根据斜肌亢进的程度,眼底相旋转情况及双眼视功能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垂直直肌移位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外直肌全麻痹的内斜视患者,采取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1周,12例患者第一眼位均为正位,功能视野复视消失,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 a,9例患者眼位正位,2例患者欠矫10Δ~20Δ,1例患者欠矫>20Δ.12例患者麻痹眼外转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麻痹眼外转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V型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不同临床表现,对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反之则行外直肌后徙并上移术.对上直肌功能不足者行上直肌移位或缩短术.结果 45例V型外斜视经手术治疗,眼位正位者39例(86.67%),有双眼单视功能者从术前的46.67%提高到术后的73.33%.结论 V型外斜视的治疗应针对不同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V型外斜视在矫正眼位的同时,还可以使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止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眼外肌特点及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行眼外肌手术的静止期TAO患者,术前行眼科检查及眼眶部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复视、第一眼位、眼球运动等变化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CT显示TAO患者多条眼外肌增粗,其中以下直肌肥大较多见,TAO患者的各条眼外肌均较正常对照组相应的眼外肌肥大。术后19例患者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3例原在位欠矫≥5△,复视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6例患者眼球转动不受限,6例轻度受限。结论 TAO患者影像学多表现为受累眼外肌增粗,以下直肌最常见。手术宜选择在静止期进行,手术方式以减弱受累眼外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