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徽小按蚊在人房的种群密度和栖息情况,我们于2001年7月在勐腊县象明乡进行了该蚊调查。方法:采取二种诱蚊灯(CDC和UV紫外灯)通宵诱蚊,以及白天用杀虫剂全房喷洒,采集栖息在房间的微小按蚊。结果:CDC和UV通宵诱蚊共捕获该蚊396只,其中CDC115只,UV241只,白天杀虫剂喷洒采集到微小按蚊2只,经数据统计分析发出,CDC与UV诱捕微小按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V紫外灯可作为今后微小按蚊密度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日本引入8m×8m×2m双层蚊帐观察法,对西双版纳半山区村内与野外蚊类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所获数据采用成蚊群落学特征分析方法处理,结果为林内群落由29种蚊虫组成。具优势种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棕头库蚊,优势度分别是83.3、3.96和30.3;野外群落由日种蚊虫组成具优势种与村内群落的相同,优势度分别为68.1、54.4和29.5。研究中观察到降水和稻田灌水是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生态学因子。  相似文献   

3.
剪去雌蚊全部触角和一半触角后,其吸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31.4%、47.6%和91.3%。将雌蚊触角全部剪除,一半剪除,雄蚊触角全部剪除后,让其与正常的雄蚊或雌蚊交配、产卵,观察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20.82%、54.57%和71.81%,而对照组为99.10%,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雌蚊触角剪除后,让其在不同的水体中选择产卵,结果和对照组没有多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西南部的攀西地区选择撂荒地、路边、人畜严重干扰的马尾松林地、植被保持较好的马尾松林地和灌木林地5个有代表性的生境,从2004年4月紫茎泽兰种子成熟、散播到2005年3月,对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紫茎泽兰幼苗的出土和生长情况进行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以撂荒地生境最高,灌木林生境最低;紫茎泽兰幼苗的发生量以路边生境最多(298株/m^2),极显著地高于其它4种生境,灌木林生境的发生量最少(24株/m^2)。各生境次年3月幼苗的存活率均较低,仅为3.8%~7.2%。生境也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光照充足的撂荒地和路边生境对紫茎泽兰幼苗的生长最为有利,一年后的植株高度、茎基直径以及地上、地下部的生物量等指标最高;光照相对不足的3个林地生境各项指标较低。而根冠比和根重比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澜沧江河谷区按蚊成蚊群落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双版纳澜沧江河谷按蚊成蚊群落中,捕到按蚊14种,其中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微小按蚊和迷糊按蚊优势度分别是59.6,56.8,41和36.3;群落中的按蚊很少栖息在屋内,多栖息在房屋周围的草木篱巴上;影响按蚊群落状态的主导因子是降水。  相似文献   

6.
我国解放后人狂犬病发病例数曾经历3次高峰,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期,夏秋季发病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疫情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华东地区,病例以农村居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我国人狂犬病的主要感染来源是犬,其次是猫;患者暴露部位依次是四肢、头面颈部和躯干。  相似文献   

7.
人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基因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了解重症腹泻轮状病毒株NSP4基因特征及变异情况,方法:在2002年10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特征的研究中,确诊为轮状病毒腹泻的1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用PCR方法对其NSP4基因进行测定,并挑选出一株重症腹泻轮状病毒毒株(简称02′K1)。采用一步法RT-PCR对其NSP4基因进行扩增获得NSP4 cDNA,利用银染测序方法对所扩增获得NSP4 cDNA进行测定,采用Winegene231核酸分析软件对02′K1株NSP4核苷酸序列进行翻译,同时利用Omiga生物软件对02′K1株、ST3株(人轮状病毒G4血清型)及代表NSP4四个主要基因型的之一的Wa株(简称Wa-1株)、Wa-a株、Wa-v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同源性及02′K1株的NSP4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1)经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的NSP4 cDNA约725bp,NSP4基因全长686个核苷酸,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编码一个由1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2)02′K1株与ST3株、Wa-1株、Wa-a株、Wa-v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达90%以上;(3)与ST3比较,02′K1株的NSP4氨基酸序列有14个位点发生了变异。即aa16、aa26、aa60、aa72、aa76、aa124、aa135、aa140、aa141、aa145、aa146、aa161、aa162、aa169,结论:(1)02′K1株的NSP4基因型属于Wa组;(2)02′K1株的NSP4氨基酸序列有14个位点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8.
人附红细胞体的电镜观察及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进一步研究人附红细胞体(EH)的电镜特点及EH的感染率、发病 率和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门诊及病房患者187例,观察末梢血涂片附红体感染强度;选择8例EH病,2例EH重度感染者的静脉血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本组附红体感染率为81.8%,发病率为5.2%;扫描电 镜下EH呈多形性小体,球形多见,直径为0.3-1.5μm寄生于成熟红细胞表面,寄生EH的红细胞表面出现皱褶、突起、凹陷,大型EH带有纤丝扒嵌在红细胞膜下。结论:非健康人群的EH感染率很高,电镜观察显示被EH寄生的红细胞可发生膜的改变,是导致EH病发生溶血的原因之一,大量附红体寄生于红细胞上,使糖代谢发生改变,导致血糖下降;尽管血涂片转阴,但电镜下仍可见到少量EH存在。  相似文献   

9.
不同胎龄人胎脑皮质颞叶神经干细胞变化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胎脑皮质颞叶神经干细胞(NSC)的发育规律。方法:收集胎龄为16~36周的水囊引产胎儿90例,采朋免疫组化及光镜技术对人胎脑皮质颞叶NSC的分布、彤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NSC主要分布在锥体细胞层及内颗粒细胞层,呈圆形、椭圆形及多角形,尤以小圆形细胞为甚,0~2个突起,核相对较大,1~2个核仁不等,染色质疏松。NSC呈区域性分布,其中有大量由数个细胞形成的NSC集落,少部分NSC以单个彤式存在于其他神经细胞间。各胎龄组间NSC在分布、形态、种类、生长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质颞叶NSC逐渐减少。结论:不同胎龄人胎脑皮质颞叶NSC在分布、形态、种类和生长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其数量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应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第3~10月人胎黑质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和形态学发育变化。结果如下:①在人胎第3~10月,黑质神经元位于中脑腹侧大脑脚底与红核之间,并可区分为腹侧细胞稀疏的网状部和背则细胞密集的致密部。致密部在第3~4月为连续的细胞带,第5月以后渐变间断而形成明显的细胞群。②随着胎龄增加,每张中脑横切片上黑质神经元的数目略有减少,神经元的密度逐渐降低,尤以第8~10月最明显。③从胎龄第3~10月,黑质神经元胞体逐渐增大,胞质逐渐增多,神经元的形态从胎龄早期无明显突起的小圆形细胞为主,逐渐发育为胎龄晚期的锥形和梭形细胞为主,并带有一个或多个胞质突起。结果提示:人胎黑质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学发育在胎龄3~4月时尚不成熟,而第9~10月时已接近成人。  相似文献   

11.
1982年7—8月,在勐腊县捕获成年雌性蚊虫7属25种4440只。棕头库蚊、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和迷走按蚊是农村畜圈的主要蚊种。白纹伊蚊是野外竹林区的优势蚊种。对所获蚊虫用C6/36细胞和乳鼠方法分离病毒,从三带喙库蚊和伪杂鳞库蚊中各分离出1株乙型脑炎病毒,从白纹伊蚊中分离出2株登革4型病毒,人血清中乙型脑炎和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11.58%,表明当地人群中存在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和传播,三带喙库蚊和伪杂鳞库蚊是乙型脑炎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2.
勐腊县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状况问卷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勐腊县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的基线情况。方法在全县不同疟区乡(镇、农场)、村、社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村(点)进行逐户逐人问卷调查。结果抽取调查的3个镇9个行政村14个社的4104人口中共问卷2852人,其对蚊虫传播疟疾、疟疾一般治疗方法、使用蚊帐防护疟疾和服药预防疟疾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9.25%、8.74%、5.47%和2.77%。结论勐腊县疟区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需要做大量的卫生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沧源县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7月—8月,在沧源县捕获成年雌性蚊虫6属23种2454只。霜背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迷走按蚊是农村畜圈的优势蚊种。白纹伊蚊、伪白纹伊蚊和圆斑伊蚊是野外竹林区的优势蚊种。从棕头库蚊中分离出1株乙型脑炎病毒,表明该蚊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一定作用。当地人群血清中乙型脑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89%(22/38)、9.5%(19/200)和17.35%(17/98)。此外,还从鼠血清中查出乙型脑炎、基孔肯雅、辛德毕斯、马雅罗和科萨努尔森林病病毒抗体,提示该县可能存在有多种蚊媒病毒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单县蚊虫种类及生态习性等情况,为蚊媒的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单县选择城区及周边五个乡镇(单县政府、李新庄镇、郭村镇、黄冈镇、张集镇),每个乡镇分别选4个点进行调查。成蚊采用人饵帐诱捕蚊法、人房和畜房的蚊虫采用人工小时法、室外栖息场所采用帐扣法进行调查;幼虫采用幼虫勺或采集网从各类孳生地捞取带回室内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捕获成蚊7 556只,经鉴定为5属11种,其中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密度高居前三位。从不同区域捕获的成蚊来看,在黄冈镇捕获的成蚊种类和数量最多,尤其是中华按蚊,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6.42%。从不同栖息场所的成蚊种群构成来看,野外栖息的成蚊种类及数量最多,畜房内栖息的三带喙库蚊比例最高,占33.69%。结论单县蚊虫种类繁多,不同区域的蚊媒种群分布不同,制定蚊媒防治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驹、臭购鼯、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溴氰菊酯现场灭蚊效果,为科学防制蚊虫提供依据。方法铁纱罩强迫接触法。结果采用10mg/m~2的用药量滞留喷洒灭成蚊,除全部击倒时间略有改变外,三个月的每批次成蚊24h内死亡率均为100%。结论采用2.5%漠氰菊酯可湿性粉剂三个月内对成蚊具有高残效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90年 8月在马关县捕获成蚊 4属 16种 2 0 95只 ,其中库蚊 8种 ,按蚊 6种 ,伊蚊 1种 ,阿蚊 1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该县人群血清中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率 12 .0 7%(7/5 8)。三带喙库蚊和伪杂鳞库蚊可能是当地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8.
1983年8月,在云南省孟连县捕获成年雌性蚊虫5属19种3773只。三带喙库蚊、霜背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是农村畜圈的主要蚊种,白纹伊蚊是野外竹林的优势蚊种。从三带喙库蚊和雪背库蚊中各分离出1株乙型脑炎脑毒。分析认为,三带喙库蚊是当地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雪背库蚊亦参予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1981、1983和1986年在勐海县捕获成年雌性蚊虫6属22种7075只。霜背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是农村畜圈的主要蚊种,白纹伊蚊是野外竹林区的优势蚊种。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2株乙型脑炎病毒,从霜背库蚊中分离到3株乙型脑炎病毒,从伪杂鳞库蚊和中华按蚊中各分离到1株乙型脑炎病毒,从白纹伊蚊中分离到1株登革3型病毒。当地人群中存在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三带喙库蚊和霜背库蚊是乙型脑炎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柳州市城区蚊、蝇类季节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密度监测用人工小时法,蝇密度监测用诱蝇笼法。结果蚊在第二、四季度出现密度高峰,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蝇类密度2008年分别在2、7月出现高峰,2009年则在4、6、8、9月出现高峰,以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群。结论柳州市区蚊蝇密度较高,应在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基础上,结合种群和密度消长等生态学特点科学开展防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