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整体和局部心功能的变化。方法2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运用RT3DE(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PCI前及PCI后3~7d内及3个月时进行检查,脱机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左室前壁中间段容积-时间曲线,比较两组的整体和节段射血分数(EF、rEF)。结果左室整体EF的比较: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3~7d比较P〈0.01;PCI组术后3~7d与术前比较P〈0.01;PCI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左室前壁中间段rEF的比较: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心肌梗死前比较P〈0.01,PCI组术后3~7d与对照组比较P〈0.01,PCI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结论RT3DE能客观定量的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整体和局部心功能得变化,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是一项能运用于临床的准确、可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前后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以定量分析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16例健康人(对照组),20例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接受PTCA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1周及1个月测量左前降支供血区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治疗前1 d左前降支供血区各节段心肌Vs明显减低(P<0.01)(心尖段除外);治疗后1个月室壁运动速度减低,除前间隔中段Vs达到正常值,其余节段仍低于健康对照组.(2)冠心病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述速度减低节段治疗后1周较1 d Vs明显增快(P<0.01);治疗后1个月较1周Vs继续增快(P<0.01).结论 QTVI技术可用于定量分析PTCA支架置入治疗前后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构型及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97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查体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人群心脏进行检查,分析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构型及功能的改变。结果观察组左心房构型指标左心房舒张期前后径、左心房舒张期上下径、左心房舒张期左右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房舒张期容积四腔、左心房收缩期前容积四腔、左心房舒张期容积二腔、左心房收缩期前容积二腔、左心房舒张期容积指数四腔及左心房舒张期容积指数二腔分别为(38.89±2.49) mm、(48.97±4.25) mm、(39.47±2.67) mm、(22.76±2.87)、(48.56±9.78)mL、(16.78±4.78)mL、(47.62±10.24)mL、(18.73±5.68)mL、(29.86±5.92)mL、(28.65±7.01)mL,均高于对照组(t =2.013、1.987、2.145、1.879、2.023、2.327、1.952、2.078、2.982、2.022,均P<0.05);观察组左心房功能指标左心房射血量、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排空指数、左心房射血力、左心房灌注分数分别为(34.57±6.89 mL)、(67.89±8.12)%、(21.26±4.25)、(19.36±7.28) kg· cm· m^-2、(42.57±6.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257、1.982、2.368、1.973、2.013,均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对左心房早期损害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临床上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进而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对冠心病2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者28例(对照组),应用STI测量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收缩期峰值位移( S后、S侧、S前、S下)、两切面瓣环连线中点最大位移( AP4-Mid、AP2-Mid )、两切面 Mid与左室舒张末最大纵径比值( AP4-Mid%、AP2-Mid%)及4位点收缩期最大位移达峰时间( T后、T侧、T前、T下),分别求均值,并将上述参数与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4位点S、两切面Mid、Mid%及其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位点T及其均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S后、S侧、S前、S下及S均值与LVEF具有相关性(r=0.643,r=0.633,r=0.623,r=0.720,r=0.806;P<0.01);AP4-Mid、AP2-Mid及Mid均值与LVEF具有相关性(r=0.669,r=0.732,r=0.787;P<0.01);AP4-Mid%、AP2-Mid%及Mid%均值与LVEF具有相关性(r=0.716,r=0.747,r=0.819;P<0.01);T后、T侧、T前、T下及T均值与LVEF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r=-0.376,r=-0.285,r=-0.380, r=-0.272,r=-0.404;P<0.05或P<0.01)。结论 STI可以便捷、准确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心室的容积大小及其收缩功能如何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常规的M型和二维超声测量左室功能是以把心腔假设为椭圆体为前提的,对于左室明显扩大变形的病理心脏受到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左房扩大,而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是高血压心脏损害的早期表现,传统的二尖瓣血流频谱法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受较多因素影响.本文采用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左室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左房功能,探讨依据左房功能判断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及相关关系,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改变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21例)、糖尿病心肌病组(17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糖尿病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正常组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在心尖部最大(P<0.05);短轴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圆周应变在室间隔及前间隔较其他室壁节段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组,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平均值均降低(P<0.05)。结论斑点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价糖尿病心肌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房内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DCM组共31例和正常人30例,应用RT-3DE测量左心房16节段、12节段、6节段QRS起点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 16-SD、Tmsv 12-SD、Tmsv 6-SD)及离均差(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及收缩前容积(LAVpre),计算左心房整体射血分数(LAEF)、被动射血分数(LAEFpassive)及主动射血分数(LAEFaetive).结果:与正常组比,DCM组左心房16节段、12节段及6节段不同步参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大(均P<0.05);LAVmax、LAVpre、LAVmin指数较正常组增大,而LAEF、LAEFpassive、LAEFactive较正常组降低(均P<0.05).左心房不同步参数与心房容积与功能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其中左心房Tmav16-SD、Tmav 16-Dif与LAVmax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0.74,均P<0.01),与LA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69、-0.72,均P<0.01).结论:RT-3DE可准确检测DCM左心房机械运动不同步情况,左心房内机械运动不同步与左心房扩大及整体功能降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TDI-Te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对左室总体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心肌梗死病史并接受冠脉造影(CAG)患者70例,根据CAG分为3组A组30例,冠脉狭窄<50%;B组20例,冠脉狭窄在50%~69%之间;C组20例,冠脉狭窄≥70%.分别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和脉冲多普勒(PW)检测Tei指数.比较二尖瓣环3个不同部位TDI-Tei之间差异及与脉冲多普勒Tei指数(PW-Tei)的相关性.结果平均TDI-Tei在A组、B组和C组依次为0.44±0.06,0.46±0.06,0.53±0.07,其中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B组与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不同取样部位TDI-Tei均与PW-Tei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TDI-Tei可检测出冠脉高度狭窄引起的左心总体功能障碍,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预后是临床备受关注的问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进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使病人获得更好的预后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左室充盈功能障碍是AMI后强有力的预后指标[1].  相似文献   

11.
卢凤民  吴冬燕  许静  付乃宽 《天津医药》2005,33(11):697-699
目的:评价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i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1周后接受PTCA治疗(介入组),并在住院和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记录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与30例行药物治疗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介入组术前29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和57例心功能正常患者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提高,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也有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壁心肌梗死和梗死相关动脉的开通是心功能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延迟性PTCA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减低近中期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郑成环  周长钰  李健  丛洪良 《天津医药》2001,29(11):662-66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右心室功能,共40例.方法在二维切面心尖四腔图上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PW-DTI),在右室游离壁测量三尖瓣环的运动,同时用M型曲线记录三尖瓣环运动.结果下壁、前壁心肌梗死(MI)后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12.0 vs 16.3 cm/s,P<0.01;14.5 vs 16.3cm/s,P<0.05).下壁MI后三尖瓣环运动幅度比对照组下降(19.4 vs 24 mm,P<0.01).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者三尖瓣环峰值速度下降(P<0.01),舒张早期速度下降(P<0.01或P<0.05),三尖瓣环运动幅度下降(P<0.01).结论分析三尖瓣环运动和速度可评价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常应用硫酸镁肌注治疗高血压危象取得显效。我们用25%硫酸镁10ml加入10%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静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高血压性左心衰3例,所有患者均在静注过程中仅感全身发热,同时自觉胸闷、气息等症状逐渐缓解,血压迅速降至正常范围。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见效迅速、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和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吴士彬  李广平  庄振云 《天津医药》2000,28(10):594-59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AMI患者中21例有U波倒置的进行分析。结果:有U波倒置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为76.2%(16/21例),高于无U波倒置者的33.3%(43/129例)(P〈0.01)。U波倒置常提示存在左前降支病变,本组5例U波倒置冠状动脉造影均有左前降支病变(100%),无U波倒置1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11例(57.9%)有左前降支病变(=0.1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泵功能评估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霞  贾文军 《天津医药》1998,26(10):598-599
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泵功能数学模型,对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血压,双肺罗音,心音,奔马律,并发症等5项显性指标,代入回归方程Y=-0.0595_0.5577X8+1.6280X9+0.2959X10+0.7456X11+0.1709X13。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泵功能估计的符合率为84.9%,正常泵功能符合率84.25,泵衰竭估计符合率8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出80例AMI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组脑钠肽(BNP)的浓度;将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螺内酯组(42例),3周和3个月时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AMI患者在治疗后3周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螺内酯组LVEF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AMI患者在梗死后24h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3周和3个月时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下降,而螺内酯组与常规治疗组同期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长期应用螺内酯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和降低血浆BNP水平,而后者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提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治疗AMI的一个灵敏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任美书  肖广辉 《天津医药》1999,27(11):658-659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采用血小板表面抗人活化型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的单克隆抗体,以酶联免疫法检测19例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将其与25例正常对照者对比,并分别与心肌酶及血栓素(TXB_2)作相关分析。结果AMI组血小板GMP-140、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同时显示GMP-140和GPⅡb·Ⅲa增高均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TXB_2呈正相关(均P<0.01)。表明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对AMI的诊治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提出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在心尖四腔切面计量左房容积,评定左房功能的方法。在3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观察到,左房前负荷LAVd增大,左房射血功能增强。LAVa增大,LAVa/LAVe,LAVa/LAVmax增大。计量左房容积与利用左室容积评定左房功能间相关性好。证实利用心尖四腔切面可以评定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 (microvascularobstruction ,MO)时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44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学和核磁共振成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5 0 %(11 /44)的AMI患者存在MO。(2)MO组的梗死面积高于非MO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2 5±9 .6) %vs(18 8±12 .7) % ,t=3.430 ,P<0 .01)]。 (3)MO组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比例 (36 6 % ,4 /11)少于非MO组 (78 8 % ,26 /33 ,χ2=6 .844 ,P<0 .01)。 (4)MO组有9 1 % (1 /11)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与非MO组(39 4 % ,13 /33)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 :合并MO的AMI患者具有梗死面积大 ,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比例较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