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49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PDA)的外科治疗,探讨其各种术式及适应证。方法 单纯性PDA患者232例,其中采用双重结扎术158例,双重结扎+贯穿缝扎28例,双重结扎+主动脉端荷包缝扎25例,切断缝合8例,体外循歪下切开肺动脉缝扎动脉导管内口13例;PDA并发心内畸形17例,均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仅一例。结论 动脉导管形态、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结扎法操作简单可靠,适合于大多数单纯性PDA;切断缝合法风险大,应慎选;合重度肺动脉高压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者应大体外循环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应行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治疗8例大龄动脉导管未闭,最大年龄32岁,平均年龄24岁。大龄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我院采用降压后靠主动脉一侧分离导管,带垫片10号丝线双重结扎导管,无一例破裂或再通。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手术式选择,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408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切口双重结扎,全身浅低温双重结扎,以及正中劈胸骨体外循环辅助下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或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结果:早期死亡4例(0.98%),再通5例,发生乳糜胸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不同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法种类较多,各有其优点。自1990~1992年,我们行主动脉外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6~14岁。术前全部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肺动脉瓣相对狭窄1例,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1例。动脉导管直径0.8~1.5cm。单纯结扎8例,双重结扎7例,其中加贯穿缝扎5例。术后血压升高者9例,收缩压升高3kPa以上,最高1例达11 kPa。需静点硝普钠控制血压者3例,余口服降压药物至  相似文献   

5.
海拔3 700 m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1年6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3例.其中藏族7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6例;年龄1.5~12岁,平均(4.4±2.1)岁;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6例,中度肺动脉高压4例,严重肺动脉高压3例;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79%~88%,平均84.5%.均采用腋下小切口.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4~7 d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均已恢复正常活动.结论:高原地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269例未闭动脉导管的手术治疗经验。269例中,合并先心病11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例,在他院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和再通1例。所有病例除4例为切断缝合外,均采用双重结扎法处理。全组无术中术后大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发生。手术死亡8例,术后再通4例。作者认为,粗大导管伴肺高压者,术中降温、降压以及操作慎重细致并结扎紧密牢固,可避免术中大出血和减少术后再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300例未闭动脉导管的手术治疗经验。300例中,合并其它先心病11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例;另1例为他院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和再通。所有病例除4例为切断缝合外,均采用双重结扎法处理。全组无术中术后大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发生。手术死亡3例,术后再通4例。作者认为,粗大导管伴肺高压者,术中降温、降压以及操作慎重细致并结扎紧密牢固可避免术中大出血和减少术后再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PDA(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年间对34例成人PDA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完整资料。结果:13例管型及漏斗型导管单纯用10^#丝线双重结扎,7例近主动脉端10^#丝线缝扎,近肺动脉端结扎,4例用垫卷置于导管上方压迫结扎,1例术中断裂后,两断端分别缝扎,1例同期行脾切除;合并其他心脏病的10例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缝闭导管肺动脉开口;术合并大出血3例,其中单纯PDA2例,合并多瓣膜病变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栓塞、灌注肺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15年无假性动脉瘤及再通发生。结论: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术中认真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附5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57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54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双重结扎的基础上贯穿缝扎。其中1例术中导管破裂缝合止血。切断缝合术1例,术中出血死亡。合并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各1例,在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下切开主肺动脉缝合导管内口。全组死亡率1.75%。无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发生高血压脑病1例,随访无再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闻(PDA)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PDA患者89例,单纯管型分别行双重结扎加贯穿缝孔(54例),主动脉外膜下结扎(18例).单纯双重结扎(4例),心包内结扎(1例)和切断缝合(1例).其余11例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尽缝合导管内口。结果死亡1例(1.12%)。术后杂音完全消失者82例(92.13%)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2例(2.25%),肺动脉井区有SMⅡ~Ⅲ/6者4例(4.49%)术后血压升高22例.其中1例出现高血压脑病.68例随访6mo~5a,未发现导管再通.结论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治疗PDA安全可靠,疗效满意.PDA术后应重视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经手术证实的2岁以下动脉导管未闭30例。年龄最小9d。最早出现症状在生后15h。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常因杂音不典型而使诊断困难,本组占13%。新生儿可应用超声心动图探测动脉导管的开放与否和计算左房/主动脉根部直径(LA/AO),若>1.2有诊断意义。择期手术可在1岁后进行。如存在不能控制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或呼吸窘迫,即使早产儿或新生儿也应手术。手术以进胸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为妥。本组无并发症或死亡。随访0.5~5年,无导管再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一期外科治疗及预防术中灌注肺的方法。方法26例患者,5例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外分离双重结扎PDA,5例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16例深低温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肺灌注,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4年,恢复良好,无晚期死亡。结论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或阻断主动脉前结扎或缝闭PDA能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PDA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本组单纯性PDA双重结扎术58例,双重结扎+贯穿缝扎11例,荷包缝扎10例.PDA切断缝合术6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行PDA缝扎术9例.PDA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行Ⅰ期手术11例.结果 本组95患者经手术治疗后,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喉返神经损伤2例,1例为永久性,另1例为暂时性,2周后恢复.无大出血灌注肺及脑气栓发生.其余病例随访1个月一10年,未发生动脉导管再通,均恢复良好.结论 根据年龄,导管类型、粗细,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心血管病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PDA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方式选择(附16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外科多种方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65例,探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左后外侧切口胸腔内未闭动脉导管(PDA)结扎、缝扎术82例,切断缝合术35例;左后外侧切口胸膜外PDA结扎、缝扎术13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PDA缝闭术23例;左侧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术10例,切断缝合术2例。结果165例无手术死亡,仅1例结扎术后导管再通。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动脉导管的粗细长短及并发症决定  相似文献   

15.
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较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病率文献报告略有差异,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或更高。我院自1970年1月至1983年1月连续收治动脉导管未闭120例,男35例,女85例(男:女=1:2.4),与其它医院报导相似。动脉导管未闭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我院120例动脉导管未闭中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手术均采用8号丝线双重结扎动脉导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结扎和切断未闭的动脉导管,虽为一种常规和安全的手术,但仍有某些并发症,大出血乃是术中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我所从1979年起共做动脉导管手术59例,其中单纯缝扎术25例、切断缝合术34例,术中发生大出血1例,经抢救成功,手术无一例死亡。现将所见2例术中大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4月~2010年4月实施食管癌切除术75例,术中行胸导管结扎48例,未结扎27例.结果 结扎胸导管患者无1例术后发生乳糜胸,未结扎患者有7例出现乳糜胸,其中治愈2例,再手术3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另外经保守治疗治愈患者4例.结论 结扎胸导管可有效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瑞芬太尼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行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进行讨论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入院治疗的50例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这5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均纳入25名患儿。对照组采用硝普钠降压,实验组采用瑞芬太尼降压。观察两组患儿在动脉导管结扎前5 min及结扎后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压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对比,结扎前5 min、结扎后10 min的心率及术后血压恢复时间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降压时间对比差异不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行控制性降压的作用明显,患儿心率较使用硝普钠降压的患儿更理想,血压恢复时间更短,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是安全可行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手术结扎未闭的动脉导管能根治本病。但若动脉压过高,则结扎时损伤导管引起大出血的危险性大增。为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降压措施。作者于1982~1983年在湖南医学院附二院进修胸外科麻醉期间,收集用ATP静注控制降压完成动脉导管结扎术38例的资料,发现ATP具有降压迅速可靠、降压幅度易于控制、停药后血压恢复快及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征得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同意,整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龄4~26岁。术前收缩压110~140mmHg,脉压30~90mmHg。心功能Ⅰ~Ⅱ  相似文献   

20.
三重结扎法治疗先心动脉导管未闭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 990年至 2 0 0 3年 1 2月采用常温、降压三重结扎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心动脉导管未闭 4 1例 ,无大出血及围术期死亡 ,随访 3个月至 1 3年无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及远期死亡病例 ,心功能恢复良好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1例 ,男性 7例 ,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