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恶性肿瘤出现骨转移的发生率极高,可达25%左右~([1])。在长骨中,股骨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部位。由于其负重功能,股骨病理性骨折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骨转移后导致骨骼原有的结构破坏,脆性增加,进而引发病理性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四肢因其功能结构的特殊性,更成为病理性骨折的高发部位~([2])。由于肢体恶性骨肿瘤手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以往均采用截肢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并  相似文献   

2.
王刚  游洪波  关中伟 《骨科》2014,5(2):119-120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病率较高,60%-80%恶性肿瘤患者伴有骨转移。股骨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股骨的干骺端,股骨中段转移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转移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常导致肿瘤病灶迅速蔓延,导致患者剧痛、不能下床活动甚至不能坐轮椅,使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肿瘤晚期患者的护理,我科实施自体股骨头颈复合体联合MR组配型远端生物固定翻修柄治疗股骨中段转移恶性肿瘤并病理性骨折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共5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病理诊断并治疗的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5.2±3.5)岁(范围:27~79岁)。发病部位:肱骨近段1例,肱骨远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1例。2例病理性骨折,3例无病理性骨者。针对肿瘤的部位、有无病理性骨折,分别采取病灶刮除和大范围切除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放疗、化疗。测量并记录病灶长径,记录肿瘤的X线片、CT扫描、MR检查及核医学检查等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特点,记录并分析肿瘤病理特点,记录肿瘤的治疗方式并分析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长骨骨血管肉瘤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或局部肿胀,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表现(X线片、增强CT扫描及MR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病灶长径通常较大,约(6.6±1.2) cm,病灶多为骨髓腔和(或)骨皮质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一般无硬化边,可见软组织肿块,增强可见病灶向心性非渐进性充填且不均匀强化或结节状渐进性强化。病理学结果发现骨血管肉瘤病灶的CD31、CD34表达较高,ERG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PA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采用单纯性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的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病例资料共61例,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5~75岁,平均(25.3±9.28)岁。该组病例中病灶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胫骨近端、股骨远端,伴病理性骨折5例。外科手术方法为病灶刮除植骨术,辅助治疗措施包括酒精灭活、高速磨钻磨除瘤壁等,对病理性骨折或潜在病理性骨折风险患者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随访时间40~156个月,平均(92.3±6.82)个月。58例病灶植骨获得骨性愈合,肢体功能优良,效果满意。3例病灶复发(2例行边缘切除关节假体置换;1例予以再次病灶刮除植骨术,病变部位获得骨性愈合,效果满意),复发率4.9%。3例发生异体骨排斥反应,经抗炎换药治疗后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是治疗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手段,局限性的切除并未增加病灶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81例四肢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病理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科手术治疗四肢病理性骨折81例。统计分析病理陛骨折的不同病因特点,临床特征及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结果病理性骨折发生于8-74岁不同年龄的患者,平均年龄38.6岁。骨折病因依次为转移性肿瘤32例(39.6%),原发恶性肿瘤27例(33.4%),良性肿瘤22例(27.2%);下肢57例(70.4%),上肢24例(29.6%);29例(35.8%)合并有肺或其他部位转移。8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32个月。76例(93.8%)术后能扶拐行走,其中45例(55.6%)3个月后正常行走,6例(7.3%)1年内死亡,13例(16.1%)3年内死亡。结论病理性骨折为临床常见病,不同病因有不同临床特征及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掌握其不同临床特点,采用合理、优良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良好预后的关健。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研究(附5923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地区中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因脆性骨折就诊的中老年患者592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结果 6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数明显多于男性,其中,常见部位骨折最高发生率的年龄分别为:桡骨远端骨折为70岁;股骨颈骨折为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为80岁.各年龄组女/男数据比较:60岁以后各年龄段的女/男值与总计中的女/男值1.96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按年龄段划分有统计学意义,60岁以后女性发生骨折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60岁以后女性骨折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桡骨远端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高峰的年龄各有不同,应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中引起重视,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太仓地区部分老年骨折的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太仓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本院就诊的中老年患者1453例,按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发病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6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966例,占太仓地区总人口的0.2%,占太仓地区60岁以上人群的1.0%,其中,女性724例,占60岁以上患者总数的74.9%,男/女值约1:3,6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骨折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结论太仓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的脊柱、桡骨远端及髋部骨折的发病情况各有不同,应引起重视,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8.
社会老龄化带来了疾病谱的改变,癌症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步增高趋势,加上衰老使老年人机体免疫力减退,肿瘤更容易向远处转移,最常发生的有肺转移、肝转移和骨转移.60岁以上癌症患者中60%可伴有骨转移,常见骨转移部位有颅骨、脊柱、骨盆、股骨以及肱骨近端.肿瘤骨转移发生机制为,原发肿瘤灶内血管组织增殖,肿瘤细胞入侵后形成癌栓并随着血液循环附着于骨骼毛细血管床,然后肿瘤细胞自血管内侵入周围软组织,最终导致肿瘤骨转移[1].按发生肿瘤骨转移概率高低排序,由高至低依次为乳房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肺癌、肾癌以及消化道肿瘤.一旦形成骨转移,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应当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 对 2 6例肾癌骨转移患者先期行辅助性肾切除后 ,根据骨转移情况不同分三组进行治疗。第 1组 :骨孤立转移灶 12例 ,行彻底切除 ;第 2组 :多发骨转移有潜在性病理骨折或截瘫危险患者 8例 ,选择性行骨病灶肿瘤囊内刮除或椎板减压 固定术 ;第 3组 :多发骨转移患者 6例 ,骨转移病灶未行手术治疗。 3组均接受系统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 4~ 6 6个月 ,平均 (45 .8± 11.7)个月 ,分析三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 结果 第 1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3%、75 %、5 8% ,平均生存期 (48.5± 6 .7)个月、半数生存期 (37± 13.2 )个月 ,均高于 2、3组。生存曲线比较 ,1组与 2、3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3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第 3组中出现病理性骨折和截瘫各 1例。 结论 肾癌骨转移患者除实施辅助性肾切除 辅助性治疗外 ,有指征的针对骨转移病灶进行手术可提高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或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结核病患者中骨关节结核的特征及外科干预情况,为骨关节结核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年度病例数、患者性别构成、发病年龄、病变累及解剖部位,以及是否进行外科干预等相关资料。[结果]本院13年共收治住院结核病患者42 215例,其中骨关节结核3 924例,占所有结核的9.30%,居第3位。骨关节结核基本特征是男女比例约1.23∶1,平均年龄(45.90±18.57)岁(1~90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16~30岁和46~60岁。按侵犯部位:脊柱结核占76.86%,包括腰椎占40.32%,四肢骨关节占23.14%,膝、髋关节分别占6.29%、5.40%。按是否多病灶:多发脊柱结核为7.39%,而多发四肢结核为0.33%。所有骨关节结核患者采用保守单纯抗结核治疗1 167例,外科手术干预2757例,手术率占70.26%。[结论]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在16~30岁和46~60岁。骨关节结核累及部位变化很大,但脊柱、髋和膝是骨关节结核最常见部位;四肢大关节结核多为单关节发病,但四肢单纯骨结核少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四肢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病理性骨折的诊断特点。方法 2002年 8月至 2010年 12月,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的四肢病理性骨折 139例,男 79例,女 60例; 年龄 2.4耀87.0岁,平均 31.3岁。瘤样病变 55例,良性肿瘤 13例,原发恶性肿瘤 28例,转移瘤 36例,骨巨细胞瘤 7例。分析患者年龄、骨折部位、肿瘤类型、误诊特点,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的致伤暴力和前驱症状构成差异。结果 11~2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32.4%,45/139)。骨折部位依次为股骨 51.1%(71/139)、肱骨 25.9%(36/139)、胫骨 10.8%(15/139)、指骨 5.0%(7/139)、桡骨 2.9%(4/139)、尺骨 2.2%(3/139)、腓骨 1.4%(2/139)、跖骨 0.7%(1/139)。骨折的致伤暴力院自发性暴力 20.9%(29/139)、功能性暴力 30.2%(42/139)、轻微暴力 46.8%(65/139)、严重暴力 2.2%(3/139)。暴力大小依次为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转移瘤、原发恶性肿瘤(HC=80.980,P=0.000)。前驱症状发生率 48.2%(67/139),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5例(20.0%,15/75),原发恶性肿瘤 20例(71.4%,20/28),转移瘤 32例(88.9%,32/36)。后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χ2=24.037,P=0.000; χ2=47.283,P=0.000)。 20例误诊, 误诊率 14.4%(20/139)。结论 轻微暴力和前驱症状是病理性骨折的常见特征,是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113例骨纤维结构不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纤维结构不良症(F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113例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为2~75岁的113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63例,平均发病年龄(26.0±16.3)岁,其中31岁以下占62.8%.主诉局部疼痛者79例,肿胀畸形者42例,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者19例,发生病理性骨折21例;其中单骨型91例(79.6%),共累及全身骨骼161块,以股骨最常受累;46例(40.7%)患者血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中位数为94 IU/L,3例患者出现低血磷;X线表现为病灶部位呈毛玻璃样变、丝瓜瓤及囊性膨胀性改变等;骨核素显像(ECT)表现为特征性放射性浓聚.结论 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11~30岁之间,常单骨发病,股骨最易受累,因此,临床上对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的青少年,应及早行X线和血ALP等检查,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1996年 11月以来应用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共 6 2例 6 8个部位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 2例患者中男 44例 ,女 18例。年龄 5~ 6 7岁。新鲜骨折 39例 ,陈旧性骨折 2 3例。胫腓骨骨折 48例 ,股骨干骨折 8例 ,肱骨干骨折 5例 ,前臂骨折 4例 ,骨盆骨折 2例 ,粗隆间骨折 1例 ,多发骨折多处固定 6例。全部患者中粉碎性骨折 41例 ,开放性骨折 19例 ,骨折合并感染 9例。1 2 材料 我们选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夏和桃教授研制的组合式骨外固定器[1] ,依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病灶的分布特征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0例, 女22例;年龄(59.87±11.33)岁。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Motzer评分体系, 首次诊断骨转移时20例(16.4%)为预后低风险组, 74例(60.6%)为中风险组, 28例(23.0%)为高风险组。首次诊断骨转移时, 26例(21.3%)处于局限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胸椎和/或腰椎), 69例(56.6%)处于随机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骨, 但存在除胸腰椎外的病灶), 27例(22.1%)处于广泛转移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48例(39.3%)病灶累及脊柱, 43例(35.2%)累及骨盆, 22例(18.0%)累及上肢, 20例(16.4%)累及下肢。同时性转移(初次诊断肾细胞癌时即发现骨转移)61例;异时性骨转移(诊断肾细胞癌手术后随访发现骨转移)61例。诊断肾细胞癌后, 99例(81.1%)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 6例(4.9%)接受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患者(17例, 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1年河南地区至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1~2011. 12于骨科及急诊外科住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0岁以上)385例,男性127例,女性258例,并对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达高峰,女性发病率 明显高于男性;385例患者中髋部骨折187例(占骨折总数的48.57% ),脊柱骨折174例(占骨折总数 的45. 19% ),腕部骨折6例(占骨折总数的1.56% ),其他部位骨折18例(占骨折总数的4. 68% )。结论2011年河南地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以髋部及椎体为主,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6.
四肢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骨折 ,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1997年来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 6 3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 6 3例。男 42例 ,女 2 1例。年龄 2 2~ 5 6岁 ,平均年龄 34岁。骨折部位及类型 :股骨干骨折 3例 ,其中中下段短斜形骨折 2例 ,中段粉碎性骨折 1例 ;胫腓骨骨折 48例 ,其中上段 8例 ,中段 18例 ,下段 2 2例。粉碎性骨折 32例 ,螺旋型 8例 ,斜形 5例 ,横形 3例。 48例中有 2 0例为开放性骨折 ;肱骨干骨折 4例 ,其中中上段斜形骨折 2例 ,中段横形骨折 1例 ,中下段落粉碎性骨折 1例 ;尺、桡骨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1996年6月~2003年lO月收治的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并发骨折17例,其中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3例,尤文氏肉瘤1例,造釉细胞瘤1例,骨转移瘤8例。采用Ⅰ期外固定并化疗,Ⅱ期瘤段切除重建术4例;Ⅰ期行肿瘤病灶清除功能重建术11例;Ⅰ期截肢1例,Ⅱ期截肢1例。[结果]随访时间12~88个月,原发性恶性肿瘤9例中,肺转移死亡2例,其中1例局部复发;骨转移瘤8例中,死亡4例,其中1例局部复发。[结论]化疗敏感的原发恶性肿瘤并发骨折主张优先考虑Ⅰ期外固定并化疗,Ⅱ期瘤段切除重建;化疗不敏感的骨巨细胞瘤及骨转移瘤并发骨折应Ⅰ期行病灶清除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8.
成都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地区老年人(6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1~2007年期间骨科门、急诊治疗老年患者(60岁以上),共计2457例,其中男性1034例,女性1423例;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7例,男性235例,女性412例,并按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6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数明显多于男性,χ^2检验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比男性患者高,在髋部、脊柱、腕部等部位的骨折中,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χ^2检验,P〈0.01)。结论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而髋部骨折发生比例最高,宜区别对待,应引起重视,并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国内3家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原发灶来源、侵犯部位、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医疗资料收录完整。排除标准:仅有临床、影像证据,无明确病理诊断者;不能明确排除脊柱原发肿瘤、结核、退行性病变可能的病例。对复发病例按单例计算。结果: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287例(59.7%),女194例(40.3%);发病年龄18~86岁,中位年龄60.0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平均59.2±11.1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6±11.5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5±10.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05)。原发肿瘤为肺癌181例,肾癌40例,女性乳腺癌29例,肝癌25例,胃肠肿瘤23例,前列腺癌20例,甲状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病例数均小于20例(共70例),来源不明的肿瘤93例;单纯侵及颈椎37例,胸椎135例,腰椎130例,骶椎42例,跨节段(同时累及颈、胸、腰、骶两个及以上节段)的患者137例;就诊时,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及脊柱转移部位局部疼痛的患者281例,单纯脊柱转移部位疼痛128例,只有脊髓受压症状33例,无转移部位症状而在体检中发现脊柱转移39例;有原发肿瘤病史者75例。手术治疗314例,其中266例行开放性手术,4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保守治疗167例,应用磷酸盐等抗骨质破坏药物、放射性核素治疗、放疗及止痛、全身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50~69岁。患者多因脊柱转移病变所致症状就诊,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较少。原发灶多为上皮或腺体来源的脏器肿瘤,尤以肺癌多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常见侵袭部位为胸椎、腰椎,临床上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姑息性治疗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20.
膀胱肿瘤2350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的发病现状、总体趋势和病理特点.方法 整理1980-2007年2350例膀胱肿瘤病理档案,分为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7年3个时间段.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3时间段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结果 2350例膀胱肿瘤中男1854例,女496例.良性92例,恶性2258例,膀胱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年龄从50~69岁推迟到60~79岁.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7年3个时间段中男、女恶性肿瘤病例数分别为524例和113例(4.64:11 00)、589例和164例(3.59:1.00)、675例和193例(3.50:1.00),男性约为女性的3.80倍;3时间段男性发生膀胱尿路上皮癌年龄分别为(57.5±11.7)、(62.6±12.3)、(65.9±11.3)岁,女性分别为(58.7±13.6)、(60.7±12.1)、(65.8±12.0)岁,男女各年龄段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生鳞状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和腺癌年龄分别为(68.05±9.7)、(59.85±14.1)、(63.4±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