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观察其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随机研究调取乐清市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分析对象,设为对照组;2010年5月开始,对乐清市三所医疗机构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随机调取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信息收集,依次填写自行设计的研究调查表;比较两组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360例均采用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100.0%,其中321例为单一用药,占89.2%,39例为二联用药,占10.8%;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41例,占66.9%,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137例,占38.1%;观察组360例,301例患者实施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83.6%,其中291例为单一用药,占96.7%,20例为二联用药,占3.3%;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61例,占86.7%,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220例,占73.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合理性(P<0.05);两组患者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集中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乐清市药事质控中心及各单位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管理措施,能降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掌握好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及指征,做到抗菌药物的规范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监测-培训-计划(monitoring-training-planning,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照"2011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选择性用药指标调研方法设定调研指标,选取2011年第1季度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作为调研基线,采用MTP模式进行干预,每季度统计分析干预后的调研指标,然后再干预再调研,如此进行3个MTP循环。结果经过3轮MTP干预后,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平均用药天数及联合用药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00.00%、(1.65±0.80)d、15.00%下降至干预后的26.32%、(0.26±0.46)d、0.00%,上述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0.5~2 h用药百分率与品种选择合理率经干预后均达到100.00%。结论 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及等级医院评审的药学干预后乳腺、甲状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12月和2013年7-12月3种手术Ⅰ类切口病历各10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选用药物品种、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及伤口愈合等进行对比。结果 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9.3%降至干预后12.0%,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干预前的98.0%、100.0%、100.0%,降至干预后的16.0%、11.0%、9.0%;合理应用率高达91.0%;整改后的300例患者无切口感染,并且切口甲级愈合占98.3%;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品种,由2010年的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62.3%改进为2013年的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88.9%,并且杜绝了无依据的更换药品。结论药学干预与行政干预显著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情况,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外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率、使用的合理性及住院费用等;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干预组,治疗中采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手术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5例使用率为5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00%;抗菌药合理使用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现在适应证用药、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等的合理性明显提高;干预组住院费用有明显下降。结论 由于对抗菌药使物用的管理欠规范,病原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通过将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应用于Ⅰ类切口患者,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明显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存在问题,提高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化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1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18例手术病例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40例,使用率为64.2%;主要集中在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术前2h抗菌药物使用率占38.6%,术后达61.4%;用药持续时问<24 h的仅为15.7%;抗菌药物选用、用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等仍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不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较普遍,应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选取两所三级甲等医院2008年3、9月份同期出院的3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330例进行干预对照研究,干预组以3月份病历为调研基线,其后采用监测-培训-计划(MTP)模式实施干预;非干预组也以3月份病历为调研基线,但其后未用MTP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在干预组中,干预前后比较,抗菌药物应用率由100.00%下降到60.47%(P0.05);用药品种前3位由头孢硫脒、青霉素、呋布西林更换为林可霉素、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平均住院天数由9.45d下降到8.93d;平均药费由2433.05元下降到1732.22元(P0.05);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988.17元下降到81.25元(P0.05);在非干预组中,干预前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00%,干预后仍为98.86%(P0.05);用药品种前3位由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变化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异帕米星;干预前平均住院天数为11.61d、干预后为13.02d;干预前平均药费为2860.87元,干预后为2636.89元(P0.05);干预前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为1067.43元,干预后为1220.17元(P0.05)。结论干预组采用的MTP模式的干预方法可行、有效,能显著降低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降低药物费用,其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Ⅰ类切口手术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过高、预防用药时间没有掌控好、用药品种的选择等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是Ⅰ类切口手术治疗的关键性内容之一。需要通过积极更新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外科医生切口感染的认识程度、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按照PDCA循环管理原则循序渐进地落实干预。  相似文献   

9.
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性。方法对医院2009年4月出院的174例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65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8%;术前≤2 h手术仅有77例占46.7%;用药持续时间在24 h内的仅为15例占9.1%;普遍存在抗菌药物的使用、用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结论应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11年3、4月份出院的121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21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术前30min给药116例,占95.9%;抗菌药物使用前5名的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91.7%、8.3%。结论医院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级别过高、用药时间过长、更换药物频繁等,应加强监管,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161例Ⅰ类切口手术(关节镜手术和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161例患者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依次为:头孢菌素三代、二代、一代;预防用药时间多在术前2~48 h和术后,术后平均用药5.1 d。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性: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把握不严,使用率高;抗菌药物种类选择不合理;术后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及过度用药问题,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观察Ⅰ类手术切口(甲状腺、乳腺、腹外疝)用与不用抗菌药物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情况。结果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浅部切口红肿的轻度感染症状,感染率为0.3%,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类手术切口用与不用抗菌药物,术前、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因素时,若手术时间≤2 h,术前1次使用一代头孢菌素便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探索可行的管理方法。方法对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专项整治前后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其中2014年专项整治后,作为干预组,上一年度即2013年作为非干预组。结果经过专项整治,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整治前的26.9%降至整治后的16.5%,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Ⅰ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整治前后均为1.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对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术后切口感染状况.方法:观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白内障、甲状腺、疝气、乳腺、颅内血肿、关节置换、肾切除术)用与不用抗生素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生素天数,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61例,使用率为22.59%. 所有手术中只有3例手术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1%,其中有2例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例未使用.因此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感染中有2例伤口出现渗液,1例伤口附近出现组织坏死.结论: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时,可以应用抗菌药物,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一般一代头孢就可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预前后医院甲状腺、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干预前的2008年3月及干预后的2008年9月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于预前100.00%下降为干预后60.47%(P<0.05);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显著提高,由干预前0上升为干预后44.19%(P<0.05);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平均药费由2433.05元下降为1732.22元(P<0.05),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988.17元下降为81.25元(P<0.05).结论 医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医院设计单病种临床路径及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及干预效果,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调查分析2010年4月-2012年4月每年4月份和10月份共255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全院手术科室基本能将抗菌药物带入手术室使用,带入使用率为99.22%;干预后预防用药使用天数及使用率明显减少,2010年4、10月、2011年4、10月和2012年4月使用天数分别为4.07、4.18、4.0、0.69、0.27d;使用率分别为100.0%、100.0%、97.9%、38.8%、10.4%;干预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性有明显提高,符合规范数分别为8、10、9、48、66例,规范率分别为18.6%、20.4%、19.1%、97.9%、98.5%。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使用时间,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多部门联动,综合干预,持续改进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8月肿瘤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40例,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各120例,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调查分析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合理应用率分别为4.17%及96.67%,非干预组患者分别为35.83%及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无适应证占30.00%、药物选择不当占26.67%、用量不当占6.67%、用药时机不当16.67%,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为无适应证占2.50%、药物选择不当占0.83%,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限制显著提高。结论医院采用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4月及2013年1-4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Ⅰ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各类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医院2013年1-4月较2011年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86%下降至21.91%;选用品种由10种下降至3种;2011年的18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用在术前30min2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min2h的135例,占72.58%;2013年同期的178例首剂用在术前30min2h的176例,占98.87%;用药持续时间<48h的比率由14.20%提高至87.20%;合理使用率由41.94%上升至94.94%。结论 2013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明显提高,说明法律法规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加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法 选取2011年6-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395份,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上逐项填写内容,采用趋势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合格率变化趋势.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75.77%,用药时机合格率60.43%,用药时间合格率17.71%;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哌拉西林/舒巴坦;经医院的强化管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越来越低,呈不断下降的趋势(x2=111.32,P<0.01);用药时间合格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x2=77.44,P<0.01).结论 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性,经质控管理,用药情况好转,需继续加强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20.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8年6~12月出院的702例Ⅰ类切口手术(乳腺、甲状腺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97.4%;使用频度依次为青霉素类、第二代及三代头孢菌素;术后平均用药2.6 d,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100.0%。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高、种类选择欠妥及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应针对问题,抓住重点,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