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失调、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以及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发病机制。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主要由前体RNA经剪切加工后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广泛存在于视网膜中并参与各种眼底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有研究表明,circRNA在DR视网膜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其可作为miRNA的"海绵",通过参与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失调、炎症反应及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过程影响DR的发生发展。未来,对circRNA在DR中的探索将深入阐明DR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其有望成为DR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的分子靶点,从而实现DR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刘旭  王霞  何媛 《眼科新进展》2018,(7):687-69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微血管病变,是工作人群及中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1/3~1/2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均密切相关。个体血糖和血压的最优控制仍然是预防DR发生和阻止病变进展的基石,抗血管内皮因子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方案。这些有效的防治手段,患者及医生意识的提高,定期筛查DR,将有效改善DR患者的预后,减少因DR导致失明患者的人数,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0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和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102例,分别就其可能诱发DR的危险因素如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尿白蛋白等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长、空腹血糖升高、血中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高血压病、尿白蛋白升高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与DR的发病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与DR发病无显显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病程、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合并高血压病、尿蛋白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有关,预防上述危险因素,可减少D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核苷酸数大于200且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微血管并发症中广泛存在lncRNA的异常表达。本文将对目前DR相关lncRNA的基因组起源以及其在DR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及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并讨论lncRNA在DR诊断和治疗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周琦  熊鑫  吕红彬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04-13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刘爽 《国际眼科纵览》2022,46(4):327-3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诱导白细胞活化和迁移,导致毛细血管阻塞、视网膜缺氧及内皮细胞损伤,进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渗出和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在持续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刺激下,局部病理性新生血管增生,加重了DR进展。玻璃体和房水中的炎性因子与DR的进展有关。在免疫病理学上,炎症过程诱导了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信号传导,改变了患眼组织的生理反应,产生炎症表型。这些炎性生物标志物可评估炎症过程,可靠、易获得的炎性生物标志物将为开发新的DR生物标志物及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的表现,是<75岁成年人的首要致盲眼病。定期随访检查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都有助于降低因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的发生率,但其机制仍不明确。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蛋白质水平上研究DR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手段,该技术可以一次性研究大量蛋白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DR并不是由单一蛋白质启动的疾病,而是多种蛋白质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目前,绝大多数鉴定出的差异性蛋白质其功能都不太明确,而且各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调节关系。我们就其在DR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是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关键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和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s表达差异改变明显,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miRNAs调控基因的表达与DR生理病理机制关系密切。部分特异性表达的miRNAs可以通过调控视网膜中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水平等影响DR发生发展,因此通过增强或抑制这部分miRNAs可以延缓DR病情进展。单个或多个miRNAs的组合可以作为DR新型的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也是未来治疗DR的潜在有效靶点。目前针对血液或体液中特定miRNAs的检测有助于DR的早期干预治疗和病情随访追踪。因此,本文主要对miRNAs及其参与调控DR的分子机制、治疗前景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而并发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性眼病,随病情进展可致严重视力损害。DR作为一种病因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尽管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氧化应激已被证明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高血糖引起机体多种代谢异常相互作用,诱导视网膜活性氧过度产生、氧化应激损伤增加,导致视网膜线粒体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障碍、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反应,显著影响DR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深入研究视网膜氧化应激与微血管改变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为防治DR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危险因素,以探索DR的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8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确诊为糖尿病且每年能够进行健康体检的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并进行常规眼科检查,结合免散瞳眼底照相,筛选出患有DR的患者,分析其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43例糖尿病患者中,DR者131例,患病率38.19%。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糖尿病病程是DR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t=3.98,P<0.01)。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肌酐、尿素氮等因素未成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其DR的患病率较高。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pathy,DR)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障碍而导致全身微血管循环障碍在眼部视网膜的表现,糖尿病损害视网膜主要是由于血糖增高、小血管管壁增厚、渗透性增大,使小血管更易变形和渗漏。同时可并发心脑肾等微血管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并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和糖尿病控制情况有关。DR发展到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发病5a后DR发生率为25%,10a后增至60%,15a后可高达75%~80%,其中危害最大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占25%。DR的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本文就近年来DR的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对疾病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基础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人群中常伴随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糖尿病还存在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DR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丢失的主要原因,视力丢失不可避免地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或抑郁,而焦虑和/或抑郁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DR的治疗或病情进展。本文综述了如何判断DR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相关测评工具和方法,同时讨论了焦虑、抑郁状态与DR治疗的相互作用,旨在提高对DR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视,增强医患沟通,建立医患信任,以期为提高DR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40岁以上2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DR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岁以上的2型DM患者240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眼部检查等,调查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病率,分析并探讨影响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患病率分别为35.00%、9.17%、7.92%。DM病程、收缩压、胆固醇、肌酐、尿素氮、24h尿白蛋白量、24h尿白蛋白浓度、尿微量蛋白浓度、胰岛素使用、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肾脏病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24h尿白蛋白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24h尿白蛋白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雯  邓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337-33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01/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80例,分为DR组126例和对照组即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254例,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DR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蛋白、眼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发现病程是D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DR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程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地区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并对相关因素如病程、血压、血糖水平、血脂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76例中,DR者53例,患病率为30.1%,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肌酐、尿素氮未成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两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发生与DR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DR的1126例患者2034只眼的眼底彩照、FFA与视野等资料,筛选出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11例15眼,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4例27眼,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眼别、视力、糖尿病病程、主诉等临床资料,并分析两类疾病的发生与D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DR合并DP发病率为0.74%,合并ION的发病率为1.33%,两类疾病在视力下降程度、糖尿病病程等方面都有不同。(2)背景期DR合并DP和ION的发病率高于增殖期DR。结论DR合并视神经病变并不少见,对于DR患者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应考虑合并视神经病变的发生,以免延误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最主要的导致视力损害的眼底病变,病程晚期可致患者失明,甚至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若能早期发现可靠的预测指标,并及时给予恰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发生发展。因此,寻找能够预测DR发生发展的标志物并运用于临床中,这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就DR发生发展的相关标志物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施精准化治疗和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皮质类固醇药物及玻璃体切割术等,由于这些控制中晚期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措施并不能逆转DR患者视功能的损伤,因此,早期药物干预预防DR进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具有降血糖、降血压、减体重等作用,并具有心脏、肾脏、视网膜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SGLT2i对DR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减缓DR进展,因此,本文就SGLT2i与DR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导致糖尿病患者视觉质量下降甚至失明事件发生率不断提高。然而目前为止,导致DR的病理改变机制十分复杂且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多根据DR不同分期采取对症治疗,如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抗血管内皮因子治疗、玻璃体切割及剥膜手术等,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诊治靶标。随着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据报道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基因的调节表达——circRNA通过调节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功能,参与到视网膜基底膜增厚、血管渗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增生等病理性过程来调控DR发生发展。故本文主要阐述环状RNA、竞争性内源性RNA以及微小RNA在DR病理改变分子机制、治疗前景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OCTA)作为一项新型的成像技术,通过探测血管内移动的信号来使血流显影,其量化血管参数的优势使其可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从而预测DR的发生发展。许多研究表明,早期DR患者各层视网膜血管参数均发生了变化,且深层毛细血管丛的变化较浅层毛细血管丛明显,而这种变化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更为显著,由此推测黄斑水肿首先发生于深层毛细血管丛中。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能明显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影响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本文通过总结应用OCTA观察DR和DME患者病程发展中以及抗 VEGF 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深层微血管的变化,从深层微血管的改变对DME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