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射频消融正常兔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评价射频消融正常兔肝毁损区IBS值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21只正常兔肝,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7和14 d进行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参数的测定,然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射频消融后,毁损中心区IBS值高于边缘区IBS值,且二者均高于正常肝组织的IBS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毁损区IBS的平均强度(AII)、标化IBS值(IBS%)均高于消融前,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IBS%能准确反映射频消融后毁损区的病理组织结构变化.结论 IBS能有效评价正常兔肝射频消融前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与病理所见相对照,观察超声造影(CEUS)显示微波消融(MWA)兔肝后消融灶凝固坏死范围。方法 将25只健康雄性实验兔随机平均分为L0、M0、H0、M7及M14共5组,以不同功率、时间行MWA,之后通过CEUS及病理检查观察消融灶。L0组:20 W、1 min,M0组:30 W、1 min, H0组:30 W、3 min,于每只兔肝消融4个靶区,均于消融当日观察消融灶;M7组及M14组均为30 W、1 min,于每只兔肝消融2个靶区,分别于第7及第14日观察消融灶。比较各组CEUS及病理所见消融灶或消融灶+水肿带(IRB)范围,观察其测值差异及随时间延长的变化。结果 消融后第7日,CEUS显示M7组消融灶面积略高于病理所见(校正P=0.045),但2种方法所测消融灶长径及短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均>0.05);消融后第14日,2种方法所测M14组消融灶长径、短径及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均>0.05)。CEUS或病理所见M0组消融灶长径、短径及面积均小于M7组及M14组(校正P均<0.05),而M7组和M1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均>0.05)。结论 以不同功率及时间消融兔肝当日,CEUS显示消融灶、消融灶+IRB范围及IRB面积均大于病理所见;消融后第7日CEUS与病理所见消融灶范围基本相符,提示于消融后第7日复查CEUS可准确判断消融灶实际凝固坏死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FUS)的超声效应对无水乙醇(EA)、聚桂醇(LM)消融兔肝的协同作用。 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EA组、LM组、FUS+EA组、FUS+LM组,FUS组,每组8只。FUS焦点的平均声强(ISPTA)30.0 W/cm2,工作占空比50%。按分组对兔正常肝右叶根部给予消融处理,48 h后行超声造影分析并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测量消融灶大小和体积。采用Kruskal-Walis H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实验兔肝脏消融体积,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各组的消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05,P<0.001)。FUS+EA组、FUS+LM组、EA组及LM组实现了对正常兔肝不同程度的消融,而FUS组没有产生任何微血管及病理损伤。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FUS+EA组肝脏消融体积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2.82、2.84、5.57,P均<0.05);FUS+LM组、EA组、LM组和FUS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US激励EA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有效增大EA对兔肝的消融体积;FUS激励聚桂醇无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二维灰阶超声、CDFI和CEUS评价微泡诱导超声空化联合血凝酶对兔VX2肝癌微波热消融的增强作用。方法 将32只VX2肝癌荷瘤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化假辐照+生理盐水)、血凝酶组(空化假辐照+生理盐水+血凝酶)、空化组(超声空化+微泡)和联合组(超声空化+微泡+血凝酶)4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相应空化治疗后行微波热消融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二维灰阶超声、CDFI和CEUS检查,观察治疗前后超声表现,测量并比较肿瘤和消融区体积。结果 治疗前4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间消融区体积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联合组消融区体积大于其他3组(P均<0.05),空化组消融区体积大于生理盐水组和血凝酶组(P均<0.05),生理盐水组与血凝酶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肿瘤均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消融后联合组肿瘤实质内CEUS均未显示增强,生理盐水组、血凝酶组和空化组部分肿瘤实质消融区边缘可见少量残余活性组织,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与CDFI显示的点状血流信号相对应。结论 微泡诱导超声空化联合血凝酶可增强兔VX2肝癌微波热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同步辐照对聚桂醇消融正常兔肝的增效作用。方法将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6只随机分为聚焦超声组(6只)、聚桂醇组(10只)及聚焦超声+聚桂醇组(10只),分别给予聚焦超声辐照、聚桂醇及聚桂醇联合聚焦超声同步辐照处理。聚焦超声焦点的平均声强30.0 W/cm2,工作占空比50%。48 h后观察处理区形态学及超声造影表现,测量血流灌注缺损区最大径。采用量筒法测定消融体积;消融灶HE染色后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比较聚桂醇组与聚焦超声+聚桂醇组肝脏灌注缺损区最大径及消融体积。结果聚焦超声组实验兔肝处理区未产生消融灶,消融体积为零。聚桂醇组与聚焦超声+聚桂醇组可见相似的黄白色消融灶,两组实验兔肝超声造影灌注缺损区平均最大径分别为(0.73±0.15)mm、(0.91±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7,P=0.038);两组平均消融体积分别为(0.19±0.06)ml、(0.47±0.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2,P=0.001),聚焦超声+聚桂醇组平均消融体积约为聚桂醇组的2.5倍。两组消融灶HE染色均表现为典型的肝细胞坏死性改变。结论聚焦超声同步辐照可增强聚桂醇对正常兔肝的消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中超声声像图强回声区对消融范围的预测价值。方法测量50个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过程中超声声像图上强回声的最大横径(D_1),并在相同切面上与术后超声造影无增强区域的最大横径(D_2)比较。结果强回声最大横径与超声造影无增强区域的最大横径高度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D_2=0.279+0.988D_1,r=0.971,P〈0.001,两者的横径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射频消融术中对强回声的监测有助于预测消融范围,避免损伤邻近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兔骨骼肌急性微波热损伤模型,观察兔骨骼肌因不同消融功率所致损伤修复不同时期肌肉组织的超声影像特征,并探讨其病理组织学、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方法根据不同消融功率,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0 W组与50 W组。高频超声引导下采用2450 MHz的微波治疗仪电针插入兔双侧股内侧肌肉,2组分别启动30 W或50 W微波热凝右侧肌肉3 min。于损伤前和损伤后1 h、1 d、2 d、7 d、28 d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造影检查。在每个时间节点每组各处死4只兔,切取右侧损伤肌肉组织进行光镜病理组织学观察,抽取耳缘静脉血,检测损伤前后血清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nT)的含量。 结果(1)超声影像改变:损伤后1 h消融区域回声一过性增高,而后减低,1 d时达最低回声,2组1 d、2 d时损伤区内肌纹理消失,损伤最大径线值依次增大,与1 h时比较均增大[30 W组:(23.1±5.8 vs 10.0±3.1)mm,50 W组:(32.4±4.6 vs 16.0±4.1)mm,t=-7.72、-8.31,P均<0.01],30 W组2 d时达最大值,与1 d比增大[(25.7±1.8 vs 23.1±5.8)mm,t=-2.35,P<0.05],50 W组1 d时达最大值,7 d、28 d时2组损伤区最大径线值依次变小,30 W组7 d较2 d时变小[(20.8±3.4 vs 25.7±1.8)mm,t=-2.23,P<0.05],50 W组28 d较7 d时变小[(23.6±2.6 vs 28.5±4.6)mm,t=-4.32,P<0.01]。在不同时间节点50 W组的损伤区最大径线值,均大于30 W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4.1 vs 10.0±3.1)mm,(32.4±4.6 vs 23.1±5.8)mm,(31.0±5.0 vs 25.7±1.8)mm,(28.5±4.6 vs 20.8±3.4)mm,(23.6±2.6 vs 18.2±1.5)mm,t=-3.23、-3.59、-2.99、-6.53、-2.17,P均<0.05]。损伤后肌肉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0级,超声造影显示消融区域无造影剂充填,与30 W组相比,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消失及超声造影无灌注区所显示的范围更大,持续时间长。随着肌纤维的修复,损伤后7~28 d 2组声像图上回声逐渐增高,肌纹理逐渐清晰,在消融区域周边出现Ⅱ~Ⅲ级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剂包绕消融区,无造影剂充填区逐渐缩小,但50 W组晚于30 W组。(2)HE染色光镜下可见由炭化坏死、浊肿变性区逐渐向正常肌纤维组织过渡,50 W组变性坏死区域较大,修复期损伤交界处大量新生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28 d时多于7 d,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浊肿等较损伤2 d少。(3)血清标志物检测:与损伤前比较,损伤后1 h,2组血清CK含量均升高[30 W组:(1.58±0.67 vs 0.64±0.31)kU/L,50 W组:(1.84±1.19 vs 0.64±0.31)kU/L,t=-4.623、-4.768,P均<0.01];50 W组血清LDH含量升高[(7049.60±3328.60 vs 4155.80±1745.80)U/L,t=-2.594,P<0.05];损伤后1 d,2组血清LDH与TnT含量均升高[LDH 30 W组:(8486.82±2438.90 vs 4155.8±1745.8)U/L,LDH 50 W组:(9091.86±1068.50 vs 4155.8±1745.8)U/L,t=-4.762、-6.515,P均<0.05];TnT 30 W组:(21.67±8.80 vs 12.37±4.34)μg/L,TnT 50 W组:(25.64±4.19 vs 12.37±4.34)μg/L,t=-3.306、-5.194,P均<0.01);损伤后2 d,2组血清LDH含量均升高[30 W组:(7116.2±1887.2 vs 4155.8±1745.8)U/L,50 W组:(8494.57.86±1199.30 vs 4155.8±1745.8)U/L,t=-3.283、-5.910,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兔骨骼肌急性损伤在微波热消融后1~2 d进行性加重,7~28 d呈修复趋势,消融功率50 W组修复晚于30 W组。超声成像可动态观察受损后肌肉相应的组织结构、血流分布的超声影像演变特征,与病理组织学、血清生化指标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从而形象直观地反映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凝血酶联合无水乙醇对兔正常肝脏的消融作用。方法 选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手术暴露肝脏,向肝左叶注入250 IU凝血酶,并于给药前、给药后即刻行CEUS,以视觉观察并测量造影峰值强度(PI);在左叶凝血酶注射区和右叶相应位置(用于对照)各注入0.1 ml无水乙醇,48 h后测量左、右肝叶坏死直径并对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给药前兔肝左叶实质造影增强显著且均匀,PI为(-50.38±4.12)dB,给药后靶区造影剂充盈明显下降,PI降至(-59.77±3.28)dB(P=0.003);而给药前、后肝脏右叶造影剂充盈强度未见明显变化。给药48 h后肝左叶坏死平均直径为(1.73±0.54)cm,右叶为(0.62±0.23)cm(P=0.001)。 结论 局部注射凝血酶可以部分阻断兔正常肝脏血供,显著增强无水乙醇对兔正常肝脏组织的消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elastography,RTE)观察离体及活体肝脏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消融灶的弹性变化,探讨RTE评估RFA消融范围的价值。方法:离体实验选取新鲜离体猪肝5个,活体实验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超声引导下将射频针置于猪肝及兔肝内进行消融,分别得到消融灶20个。RFA结束后采用RTE观察消融灶,测量消融灶最大切面的左右径及前后径并计算面积,与大体标本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消融结束后RTE图像显示离体猪肝及活体兔肝消融灶呈均匀蓝色,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离体猪肝RFA术后RTE测量消融灶面积与大体标本测量结果呈显著相关(r=0.9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活体兔肝RFA术后RTE测量消融灶面积与大体标本测量结果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49,P<0.05)。结论:RTE可清晰显示肝脏RFA灶的范围,有望成为评价RF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28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MW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2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MW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298例[肝细胞肝癌286例,胆管细胞癌12例,病灶最大直径(2.3±1.1)cm],肝转移癌30例[来源于大肠癌16例,胰腺癌6例,胆囊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乳腺癌、胃癌、胃间质瘤各1例,病灶最大直径(2.6±1.4)cm].328例(655个病灶,经皮、腹腔镜、开腹)3种途径进行MWA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判断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28例655个病灶共行391例次MWA治疗,平均每例次治疗1.7个病灶.312例次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完成治疗,20例次和5例次分别在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辅助下完成治疗,54例次同时行肝切除或其他脏器切除联合治疗.328例中发生轻微并发症12例次,发生率3.1%(12/391,其中3例少量腹腔出血,2例消融灶液化,1例门静脉血栓,5例胸腔积液,1例皮肤烫伤);发生严重并发症11例次,发生率2.8%(11/391,2例腹腔出血,4例肝功能不全,2例膈疝,1例胆漏,2例顽固性胸腔积液);1例死亡,病死率0.3%(1/391).结论 MW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少,易于耐受.合理地选择病例,采用适当的辅助方法有助于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无水乙醇诱导肝脏凝固灶的价值。方法选取新鲜离体猪肝共25个肝叶,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5个肝叶。分别行单点、两点相距0.5cm、两点相距1.0cm、两点相距1.5cm及两点相距2.0cm注射无水乙醇,各点无水乙醇注射量均为2.0ml。注射无水乙醇前、后观察实验区常规二维超声声像图及应变力弹性成像图(EI)变化,同时运用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VTQ)测定实验区剪切波速度。实验结束后剖开标本,记录凝固灶的形态、范围。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注射无水乙醇前后实验区肝组织剪切波速度差异。结果无水乙醇不同注射方式可形成不同形态的凝固灶,常规二维超声下局部区域出现短暂高回声,随之迅速消散,而EI图可显示较恒定红色硬变区,比常规二维超声更接近实际凝固灶;但对于间距小于0.3cm的双凝固灶,EI图难以分辨。凝固后的肝组织剪切波速度均明显增高,与注射无水乙醇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凝固性坏死的肝组织硬度增加。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反映肝脏凝固灶力学变化,是常规二维超声的有力补充,但细微分辨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前后的弹性变化以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消融范围的显示能力。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并获得完全消融的肝脏肿瘤患者57例共57个病灶,平均直径(2.4±1.1)cm。分别于消融前及消融后30 min、1 d、1个月进行SWE,测量消融灶的杨氏模量最大值(SWE_max)、最小值(SWE_min)、平均值(SWE_mean)及离散度(SWE_SD)。比较肝脏肿瘤消融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杨氏模量值。选择经Cool-tip射频消融系统持续消融12 min的消融灶,于消融后1个月分别在二维声像图、SWE图像上测量其长径和短径,根据公式V=π×X×Y×Z/6(V为体积,X为长径、Y=Z为短径)计算消融灶体积,与当天超声造影无增强区域范围进行比较。结果 (1)消融后30 min的SWE_max、SWE_min、SWE_mean及SWE_SD分别为(121.80±68.52)、(30.36±24.96)、(66.92±24.88)和(20.37±12.97)kPa,消融后1 d上述指标分别为(108.20±46.99)、(31.87±18.08)、(67.12±23.53)和(19.41±12.05)kPa,消融后1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130.40±53.68)、(32.00±22.06)、(86.88±45.18)和(35.05±25.50)kPa,各参数分别大于消融前的(50.85±30.61)、(15.30±8.78)、(30.50±11.56)和(7.37±4.26)k 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8-561,P均〈0.001,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消融后30 min、1 d及1个月同一参数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88、0.821、5.202、3.786,P均〉0.05,Friedman非参数秩和检验)。(2)SWE图像示消融灶长径为(3.0±0.6)cm,与二维超声[(2.9±0.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8,P〉0.05);但小于超声造影的(3.4±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4,P〈0.01)。SWE图像示消融灶短径[(2.3±0.4)cm]及体积[(9.2±4.7)cm^3]与二维超声[(2.4±0.5)cm、(9.3±5.0)cm^3]及超声造影[(2.2±0.6)cm、(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灰阶超声不易发现的肝癌的显示率,评价CEUS实时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拟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MRI发现并提示为肝癌而灰阶超声未发现病灶或疑似病灶患者45例,共45个病灶,包括原发性肝癌38例,转移性肝癌7例.在CEUS下病灶最清晰的时候(动脉期或门脉期)或基波状态下隐约显示时将射频针插入病灶内进行穿刺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病灶CEUS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动脉期呈高、稍高或等回声,其中门脉期呈低回声者30个,病灶显示率100%(45/45).即刻在CEUS引导下进行穿刺者34例,在CEUS 后即刻于基波灰阶超声状态引导下进行穿刺者11例.一次穿刺成功率达100%.全部病例均进行射频治疗.1个月后CEUS和MRI提示病灶均完全坏死.结论CEUS下引导穿刺能进一步提高穿刺准确率. CEUS引导下射频治疗是提高肝癌局部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剪切波频散成像技术在鉴别兔肝消融后炎症反应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作兔正常肝组织激光消融模型,在消融后3 d、7 d、14 d对消融灶进行剪切波频散成像及应变弹性成像检查。观察消融后中央坏死组织、周围炎症反应带及正常肝组织的剪切波弹性值、频散值及弹性应变比值差异。结果:兔肝消融灶炎症反应带、中央坏死组织及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波消融灶大体标本不同区域与弹性成像图相应区域问的关系,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评价微波消融组织病理改变的可行性。方法单导水冷2450MHz微波,作用功率50w,作用时间200s,消融离体猪臀部肌组织,消融前、消融后即刻行静态超声弹性检查,分别测量弹性图的蓝色区及蓝色区+绿色区大小。消融后测量大体标本灰白色+灰粉色区及灰白色区大小。大体标本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消融区域组织细胞变化,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大体标本测值及镜下检查结果同弹性图相应测值。结果共进行了30次微波消融,形成30个消融灶。所有消融灶最终均能获得满意的弹性成像图。消融后消融灶剖面大体观呈以天线为长轴的椭圆形,由中心向外依次分为:棕黄色区,光镜下肌细胞完全破坏、崩解;灰白色区,硬而致密;光镜下肌细胞凝固性坏死;灰粉色区,光镜下肌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细胞问水肿。消融后,弹性图像显示消融灶呈椭圆形,中心为较均匀蓝色,周边呈宽度较均匀一致绿色,与周围混杂颜色的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弹性图蓝色区+绿色区(灰白色区+灰粉色区)长、宽、高测值分别为(3.750±0.289)、(2.773±0.264)、(2.223±0.229)cm,大体标本总消融区长、宽、高测值分别为(3.768±0.277)、(2.668±0.337)、(2.291±0.378)cm。2种方法长、宽、高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8、1.994、1.078,P均〉0.05),且有相关性(r=-0.86、0.69、0.62,P均〈0.01)。弹性图蓝色区长、宽、高测值分别为(3.307±0.231)、(2.260±0.269)、(1.827±0.271)cm,大体标本灰白色区长、宽、高测值分别为(3.280±0.273)、(1.980±0.373)、(1.840±0.297)cm。2种方法长、高测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576、0.238,P均〉0.05),且有相关性(F0.76、0.71,P均〈0.01)。结论微波消融后超声弹性图像的蓝色区+绿色区与消融灶标本灰白色区+灰粉色区(凝固性坏死区+水肿区)相对应,蓝色区与灰白色区(凝固性坏死区)相对应,超声弹性成像可以初步反映组织的热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VOCAL)技术计算兔子肝脏体积的准确性,并探讨不同旋转步长对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对30只新西兰健康大白兔肝脏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应用VOCAL技术选择30°、15°、9°、6°旋转步长分别计算兔子肝脏体积;随后处死兔,以离体肝脏体积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旋转步长计算兔子肝脏体积的准确性。结果 30°、15°、9°、6°4种不同旋转步长所测量肝脏体积分别为(60.31±12.96)cm3、(55.66±10.23)cm3、(55.51±9.76)cm3、(56.02±10.89)cm3,离体肝脏实际体积为(56.33±10.90)cm3;30°测量值与实际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9°、6°测值与实际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15°、9°、6°旋转步长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0.880、0.915、0.953。结论 15°、9°、6°可作为三维超声测量兔子肝脏体积的合适旋转步长,15°为兼顾准确和简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沸腾蒸馏水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建立18只兔VX2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12只),另一组为对照组(6只)。治疗组在直视下开腹行沸腾蒸馏水瘤内注射,并在术后即刻,第3、7天分别处死2只荷瘤兔,切取肿瘤及瘤旁肝组织行病理活检,通过HE染色、TUNEL法观察瘤旁组织的凋亡指数改变,及同时观察剩余荷瘤兔的存活时间。结果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程度第7天〉第3天〉即刻,坏死区域大量炎细胞侵润。凝固性坏死边缘区肿瘤组织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均值达高峰。治疗组荷瘤兔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延长。结论沸腾蒸馏水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肿瘤具有明显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沸腾蒸馏水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建立18只兔VX2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12只),另一组为对照组(6只)。治疗组在直视下开腹行沸腾蒸馏水瘤内注射,并在术后即刻,第3、7天分别处死2只荷瘤兔,切取肿瘤及瘤旁肝组织行病理活检,通过HE染色、TUNEL法观察瘤旁组织的凋亡指数改变,及同时观察剩余荷瘤兔的存活时间。结果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程度第7天>第3天>即刻,坏死区域大量炎细胞侵润。凝固性坏死边缘区肿瘤组织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均值达高峰。治疗组荷瘤兔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延长。结论沸腾蒸馏水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肿瘤具有明显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人工腹腔积液在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肝肿瘤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1例肝肿瘤患者共70个病灶拟行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术前注入人工腹腔积液.观察人工腹腔积液操作成功率、注入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发症及消融的局部疗效.结果 人工腹腔积液操作成功率为100%(61/61).73.7%(42/57)紧邻胃肠道的病灶成功与胃肠道分离;66.7%(6/9)靠近膈肌因肺遮挡超声无法清楚显示的病灶清楚显示;88.2%(15/17)靠近腹壁的病灶成功与腹壁分离;6个靠近胆囊的病灶均未能与胆囊分离;1个大血管包绕的病灶获得更安全的穿刺路径.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注入人工腹腔积液后肝和周围肠管成功分离率低于无腹部手术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4%(11/21) vs 86.1%(31/36),χ2=7.782,P=0.005].未发生与人工腹腔积液操作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发生与人工腹腔积液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分别为呛咳(1例)、右侧反应性胸腔积液(5例).全组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首次消融后完全消融率达89.8%(44/49),二次消融后完全消融率为95.9%(47/49).结论 人工腹腔积液的应用,使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热消融的肝穹隆部肿瘤清楚显示,提高了紧邻胃肠道的肝脏肿瘤热消融安全性,为部分病例提供新的安全穿刺路径,拓宽了消融治疗适应证,使部分困难病例获得了治疗机会.人工腹腔积液安全可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阻断肝癌血供的效果以及指导RFA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71例肝癌患者共75个病灶,均为富血供肝癌,均因不宜行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或TACE疗效不佳拟行RFA。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71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皮消融阻断荷瘤血管(PAA)+褂1A组与单纯RFA组2组。PAA+RFA组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首先行CEuS确认肿瘤荷瘤血管及浸润范围,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PAA;即刻行CEUS评估肿瘤区域灌注及荷瘤血管阻断程度,并指导沿肿瘤外周区域及血供区域行肿瘤整体消融。单纯RFA组33例患者共36个病灶,于常规超声引导下进行消融,按计算方案及定位模式治疗,先消融肿瘤深部或临近其他脏器区域。治疗后1、3、6个月对2组患者行增强CT评价疗效。应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消融病灶个数差异,应用矿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6个月肿瘤病灶灭活率差异。结果PAA+RFA组患者PAA后即刻CEUS显示31个病灶(79.5%,31/39)瘤内灌注缺失范围超过70%,其中13个病灶(33.3%,13/39)显示肿瘤整体灌注缺失呈边界清晰规整的“日全食”征;8个病灶(20.5%,8/39)灌注缺失范围达40%~70%。PAA+RFA组38例患者共39个病灶PAA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42支主荷瘤血管良好显示;PAA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35支(83.3%,35/42)荷瘤血管被阻断,3支(7.1%,3/42)血管血流信号明显减少。PAA+RFA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3.18±1.42)个球灶,较单纯RFA组每个肿瘤平均消融(4.32±1.56)个球灶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P=0.015)。治疗后1个月PAA+RFA组肿瘤病灶灭活率为92.3%(36/39),高于单纯RFA组的66.7%(24/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4,P=0.001)。结论CEUS证实PAA可成功阻断或减少荷瘤血供,增大射频凝固坏死区,有效降低富血供大肿瘤RFA复发率;重视CEUS指导PAA下RFA治疗,可减少消融病灶数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