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严重创伤患者颈内静脉截面积及呼吸变异与中心静脉压的关系,为临床应用床旁超声快速评估严重创伤患者的血容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急诊监护室收治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在完全控制通气下以超声测定双侧颈内静脉于吸气末和呼气末的最大和最小截面积,计算静脉的呼吸变异指数。同时记录患者脱开呼吸机时的中心静脉压及机械通气的气道压力。并与27例正常人比较颈内静脉截面积的大小,观察静脉截面积的大小、呼吸变异指数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确定预测中心静脉压的最佳指标和相应的阈值。结果严重创伤患者的颈内静脉截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中心静脉压与颈内静脉截面积的大小、呼吸变异指数存在相关性。调整机械通气的影响,右侧颈内静脉最小截面积、左侧颈内静脉的呼吸变异指数预测中心静脉压>12cmH2O具有较好的价值,相应的阈值分别为1.37cm2(敏感性84.6%,特异性66.7%)和10.8%(敏感性66.7%,特异性84.6%)。结论应用超声测定颈内静脉截面积的大小及呼吸变异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中心静脉压水平,是评估严重创伤患者血容量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过程中中心静脉压(CVP)与下腔静脉(IVC)管径、呼吸变异指数(RVI)之间的关系,探讨使用床边超声进行快速评估血容量的可行性。方法:以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因肾功能衰竭需行CRRT治疗的20例患者为CRRT组,在CRRT治疗过程中记录CVP的变化,同时使用超声测量对应时间段的IVC管径,并计算RVI;另选择有肾功能不全但无需血液净化治疗的EICU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数据。对IVC管径、RVI与CVP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IVC管径及RVI预测CVP12cmH2O(1cmH2O=0.098kPa)时的界值。结果:CRRT组患者下腔静脉管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呼吸变异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RRT组IVCmax、IVXmin均与CVP呈正相关(r=0.868,P0.01;r=0.763,P0.01);RVI与CVP呈负相关(r=-0.848,P0.01);IVCmax、IVCmin、RVI预测CVP 12cmH2O的界值分别为14.0mm(敏感度91.9%、特异度93.1%)、9.2mm(敏感度83.5%、特异度85.5%);29.3%(敏感度89.4%、特异度92.5%)。结论:床旁超声测量IV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CVP,为临床医师快速评估肾衰患者血容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胃肠外营养(TPN)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因血管管径粗(1.2cm),解剖变异少,穿刺成功率高,血胸、气胸等并发症少,成为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1]。我院自1996年8月以采用国外高质量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痛苦,现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下腔静脉管径及塌陷率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84例,术后48 h内首次行床旁超声检测,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腋前线的中线上获取经肝的下腔静脉二维长轴超声图像,测量下腔静脉随呼吸变化的最大径和最小径(IVCmax、IVCmin),并计算其管径塌陷率;同时经颈外静脉入上腔静脉导管实时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分析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状态时IVCmax、IVCmin、塌陷率与CVP的相关性。结果 84例入组患者的下腔静脉IVCmax为(1.54±0.45)cm,IVCmin为(1.19±0.45)cm,塌陷率为(24.02±11.52)%,CVP为(9.46±4.02)cm H_2O(1 cm H_2O=0.1 kPa)。IVCmax和IVCmin与CVP均呈正相关(均P0.01),下腔静脉塌陷率与CVP呈负相关(P0.01)。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患者的IVCmax、IVCmin及下腔静脉塌陷率与CVP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通过测量下腔静脉管径和塌陷率可无创预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CVP,有利于判断容量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径及塌陷率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84例,于术后48 h内首次进行床旁超声检测,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腋前线的中线上获取经肝的下腔静脉二维长轴超声图像,测量下腔静脉随呼吸变化时的最大横径与最小横径(IVCmax、IVCmin),并计算其管径塌陷率,同时经颈外静脉入上腔静脉导管实时测定中心静脉压(CVP),Spearman及Pearson法分别分析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状态时IVCmax、IVCmin、塌陷率与CVP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对象的下腔静脉IVCmax为(1.54±0.45)cm,IVCmin为(1.19±0.45)cm,塌陷率为(24.02±11.52)%,CVP为(9.46±4.02)cm H2O(1 cm H2O=0.1 kPa)。IVCmax和IVCmin均与CVP呈正相关(P<0.01),下腔静脉塌陷率与CVP呈负相关(P<0.01)。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患者的IVCmax、IVCmin及下腔静脉塌陷率与CVP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 应用下腔静脉管径和塌陷率可无创预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CVP。动态测量下腔静脉管径,有利于容量反应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全身麻醉患者中心静脉压与周围静脉压的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全麻状态下中心静脉压与周围静脉压的相互关系,为应用周围静脉压监测逐步替代中心静脉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6例全麻手术患者同时实施中心静脉压和周围静脉压监测,以麻醉前及麻醉后30min、60min、麻醉结束4个时间计算两者的差值;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中心静脉压和周围静脉压的相关性。结果4个时间的中心静脉压和周围静脉压差值分别为(4.13±1.38)、(1.72±0.78)、(1.47±1.08)、(3.57±1.31)cmH2O,相关性检验显示中心静脉压和周围静脉压呈高度正相关,麻醉后中心静脉压与周围静脉压的回归方程为CVP=0.7710PVP+0.1337。结论 全麻状态下周围静脉压可以替代中心静脉压,并通过回归方程换算。  相似文献   

7.
吴韶  王卉  陈苇 《临床医学》2013,33(7):52-53
目的观察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临床应用。方法将CPR后自主循环恢复后始终无自主呼吸的85例患者随机分成Ⅰ(高频程序通气组)、Ⅱ(常规机械通气组)两组,分别采用相应机械通气模式进行呼吸支持,比较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段(0、2、6、12、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气道峰压(PIP)。结果Ⅰ、Ⅱ组PaO2、PaO2/FiO2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PaO2、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24 h各时段Ⅰ组PaO2、PaO2/FiO2上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组MAP在0~24 h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CVP、PIP在0~24 h各时段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程序通气在CPR成功后24 h内比常规机械通气向CPR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支持,改善氧合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机械通气并发症-气压伤发生少,使用快速、便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有创伤的心肺复苏(CPR)后溶栓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猝死后经CPR成功的AMI患者,复苏中所有患者接受胸外按压15~30 min及实施呼吸机通气,气管内插管6例,气管切开造瘘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9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例,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10例,脑脊液穿刺检查6例,心包腔穿刺引流3例.溶栓采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t-PA):50 mg静脉内泵入.观察经CPR后溶栓治疗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呼吸功能改善率、出血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成活率等.结果 急性期死亡1例,后期(>72 h)死亡2例,3例患者分别于两周均参与炎症因子分泌及调控,同时,在此通路中,Toll作用蛋白(Tollip)与热休克蛋白90(HSP90)等生物分子同样可以引起炎性因子分泌的变化[13,14],研究显示,重症脓毒症患者更加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存在一个复杂的调控机制,难以用单一的TLR4受体表达改变解释,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后接受择期PCI术,8例患者最终出院.结论 经创伤性CPR后的AMI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未发生与出血直接相关的临床死亡,溶栓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少且易救治,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管径粗大(直径1.3~1.5cm)、充盈好。尤其是右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插管容易成功,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输注化疗药物、快速输液扩容、血液透析等的治疗。现将近年来颈内静脉留置护理中的预防感染、封管、宣教等方面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棱  余海  李崎  周清华  刘斌 《华西医学》2007,22(2):311-312
目的评价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在上腔静脉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2006年我院实施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无神经系统合并症的患者。术中应用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术中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颈内静脉压。于转流前、转流后、阻断后5min、15min、40min及开放后5min、1h经颈内静脉、桡动脉同时抽血行血气分析。术毕随访呼唤睁眼时间及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结果术中动脉血压无变化。阻断期间颈内静脉压升高,平均动脉压与颈内静脉压差及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下降。开放后上述三者均迅速恢复至基础水平。所有患者术毕呼唤睁眼,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操作简单、无污染、可控性好,易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了脑的血液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临床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漂浮导管技术在严重急性心力衰竭(HF)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以23例经常规处理效果不佳的急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尽早留置漂浮导管。留置漂浮导管后30min和48h,记录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CO),并计算心脏指数(CI),然后根据情况选用各种药物治疗。HF患者根据出院时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和病情恶化组,对两组患者留置漂浮导管后30min和48hHR、CVP、PCWP、CO、CI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病情好转组患者留置漂浮导管治疗后HR86±8.2次/min,较前(102.2±11.4次/min)明显下降(P〈0.01),CVP8.7±1.2mmHg,较前(11.9±1.6mmHg)明显下降(P〈0.01),PCWP(13.4±1.2mmHg),较前(19.1±1.4mmHg)明显下降(P〈0.01),CO4.50±0.67L/min,较前(3.23±0.42L/min)明显升高(P〈0.05),CI3.47±0.23L/min·m^-2,较前(2.32±0.87L/min·m^-2)明显升高(P〈0.05)。病情恶化组患者留置漂浮导管治疗后HR103±10.6次/min,较前(98±9.4次/min)无显著差异(P〉0.05),CVP13.2±1.2mmHg,与前(11.1±1.4mmHg)无显著差异(P〉0.05),PCWP25.8±4.2mmHg与前(21.5±4.5mmHg)无显著差异(P〉0.05),CO3.01±0.58L/min较前(3.35±0.38L/min)无显著差异(P〉0.05),CI2.18±0.82L/min·in^-2,与较前(2.58±0.42L/min·m^-2)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漂浮导管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评估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中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肺切除术中右心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以观察肺切除术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与右心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变化的关系。方法手术前置入漂浮导管分别于麻醉前、开胸单肺通气后、结扎肺静脉、结扎肺动脉和术毕关胸后测定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用温度稀释法测心排血量(CO),并通过计算得到心指数(CI)、每搏指数(SVI)。术前、术后2h、术后8h,以及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测动脉血气。结果开胸后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和术后CVP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开胸单侧肺通气、肺动脉和静脉结扎和术后MPAP明显增高(P〈0.01),在术毕关胸后较麻醉后MPAP亦明显增加(P〈0.01)。术后2d动脉血氧分压(PaO2)最低(P〈0.01),二氧化碳分压(PCO2)最高(P〈0.01)。结论肺切除术对右心血动力学变化有明显影响,但未发现与术后心肺并发症有明确的关系,术后低氧血症与术后心肺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拮抗剂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兔血清TNF-α、MCP-1和IL-8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CAS组、PAR-1拮抗剂组。采用窒息性心脏骤停制备兔PCAS模型。 PAR-1拮抗剂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15 min给予PAR-1拮抗剂SCH79797(25μg/k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8 h取股静脉血测定血清 ALT、cTnT、Cys -C 及 NSE,以监测器官功能的变化。采用ELISA测定血清TNF-α、MCP-1及IL-8水平。结果 PAR-1拮抗剂SCH79797可明显减轻心、脑、肝、肾功能障碍。 PCAS组血清TNF-α、MCP-1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1)。 PAR-1拮抗剂组TNF-α、MCP-1和IL-8水平均明显低于PCAS模型组( P<0.05)。结论 PAR-1拮抗剂SCH79797可降低PCAS兔血清TNF-α、MCP-1和IL-8水平,改善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气末正压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并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者47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患者呼气末正压在0、3、6、9、12、15cmH2O(1cmH2O=0.098kPa)条件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方差、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压随呼气末正压水平升高而递增,方差分析显示呼气末正压≤3cmH2O时,测得的中心静脉可以视为实际CVP。并以呼气末正压为自变量X,中心静脉压测量值为因变量Y,可计算出直线回归方程Y=10.9143+0.1581X(R^2=0.9328)。结论呼气末正压与中心静脉压呈显著正相关,即呼气末正压会影响中心静脉压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两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腰1~腰4及右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腰1~腰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分别为(0.73±0.12)g/cm^2、(0.76±0.14)g/cm^2、(0.82±0.22)g/cm^2、(0.81±0.21)g/cm^2、(0.71±0.12)g/cm^2,未合并冠心病组骨密度分别为(0.86±0.17)g/cm^2、(0.92±0.22)g/cm^2、(0.96±0.23)g/cm^2、(0.98±0.25)g/cm^2、(0.80±0.13)g/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8、-4.32、-3.27-3.67、-4.30,P均〈0.05)。调整了年龄、体重指数、血脂、血钙、血磷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和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3.80,95%CI:1.50~9.61,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降低可能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师心肺复苏(CPR)操作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CPR评分表,整群抽样广州某三级甲等医院118名护师进行CPR操作考核。[结果]CPR操作总分73.46分±9.81分,最低得分的前5项依次为周围环境安全性评估0.400分±1.341分,除颤、建立静脉通道1.220分±1.591分,操作后评估2.770分±0.821分,效果评价(态度端正、操作熟练、动作正确)2.940分±0.830分,开放气道3.190分±1.563分;不同工作科室、工作时间、学历及CPR培训情况护师的CPR操作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U、急诊科护师得分均较内科、外科、骨科护师得分高(P〈0.05),工作3年~5年的护师得分较工作6年~10年、11年~18年的护师得分高(P〈0.05),本科得分较中专、大专得分高(P〈O.05)。[结论]护师CPR操作水平偏低,整体性差、认识浅是主要问题,开展CPR培训,加强高年资、低学历护师培训是提高护师CPR操作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手术中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与输液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来调节肾移植患者术中输液的种类及速度 ,预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方法  4 0 0例肾移植患者 ,均选择颈内静脉及桡动脉穿刺 ,监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 ,以CVP的变化指导术中输液的种类及速度。结果 被观察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平稳 ,无1例发生心衰、肺水肿。结论 通过观察CVP变化及时调节输液种类及速度 ,能使病情稳定减少并发症 ,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中心静脉压(CVP)测定了解食管癌术后患者循环功能及右心功能状况,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方法 对256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采取术中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测压,术后通过监测CVP变化,指导治疗措施。结果 256例患者均在术中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47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209例。患者术后CVP平稳,未出现血容量不足或肺水肿现象。结论 CVP测定是食管癌术后病情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护理中要准确掌握测量方法,正确判断测量数据,防范影响CVP值的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置管护理方可保证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及术中应用腹式呼吸对术前的焦虑、术中心率、血压、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及对照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术前及术中腹式呼吸。测试两组干预前及术前1h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记录术前、术中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水平,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中及术后2h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h实验组SAS评分(32.1±5.8)分低于对照组(36.7±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P〈0.05);两组患者术前1d下午平均心率、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心率、收缩压方面实验组(76±6.1)次/min,(132±8.6)mmHg,均低于对照组(81±7.8)次/min,(141±10.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4.86;P〈0.05)。术中及术后2h实验组VAS评分(2.73±0.41),(3.11±0.46)分均低于对照组(3.72±0.56),(3.77±0.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6.78;P〈0.01)。结论在术前及术中应用腹式呼吸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减慢术中心率、降低术中收缩压,缓解术中及术后疼痛,减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液灌流对严重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苯妥英钠中毒患者29例,分为血液灌流组(18例)和血液未灌流组(11例),在呼吸机控制呼吸情况下右侧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于血液灌流前和血液灌流后60、120min测定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用热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CO),持续心电图监测并计算出心脏指数(CI)。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血液灌流前后测定血中苯妥英钠的浓度。结果 血液灌流后CI、HR、MAP升高非常显著,MPAP、PCWP、CVP无显著变化。与血液未灌流组相比,血液灌流组的血药浓度下降得更快。临床症状的减轻也较快。结论 血液灌流可以加快血中苯妥英钠的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