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位主动脉弓伴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较为罕见。文献仅见散在个案报道,全部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腔内修复治疗未见报道。我院于2005年5月收治1例右位主动脉弓伴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修复治疗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右位心、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罕见。我们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对1例81岁女性患者实施主动脉腔内隔绝获得成功。与常规B型夹层的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比较, 术前应通过主动脉CTA、超声等明确右位心、主动脉及其分支、尤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解剖、夹层的破口位置及其比邻;通过术前影像学以及术中造影寻找出充分展现主动脉弓部形态及其分支的投射角, 并由熟练掌握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医师完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瘤袋与右房搭桥吻合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出血杨辰垣,蓝鸿钧,孙宗全,张凯伦,刘成硅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手术后出血,用常规方法往往难以控制。1993年3月~1994年12月我们采用Cabrol手术方案连续为3例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作了手术。其中...  相似文献   

4.
一期纠治主肺动脉窗或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主肺动脉窗或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外科纠治经验。方法17例病儿中单纯主肺动脉窗5例,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4例,主肺动脉窗伴主动脉弓中断、法洛四联症、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反流和气管狭窄等8例。1例无手术指征,16例行解剖纠治,平均手术年龄1.7岁;平均体重8.5 kg。结果手术无死亡。2例延迟关胸;1例再进胸止血。随访无死亡,无主动脉瓣上狭窄及肺动脉狭窄。结论主肺动脉窗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易早期产生肺动脉高压,一经诊断需立即手术。手术方式首选与伴发畸形一期纠治。主肺动脉窗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尽管多有伴发畸形,但早期手术纠治可获得较佳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是一种少见畸形,未经外科治疗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将异常起源的右肺动脉连接重建到主肺动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对8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患儿进行了外科治疗,随访11—92个月,平均(47±33)个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Standford A主动脉夹层手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从右锁骨下作切口,分离右锁骨下动脉(有学者称为右腋动脉)进行插管,由于位置深,暴露不易,常需吻合一段人造血管再灌注,增加了操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经右腋下小切口穿刺插管进行灌注,方法简便,暴露好,节省了一部分手术时间.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取右腋下小切口腋动脉插管对104例5tandford A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弓部手术,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2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冠状动脉病理特征、外科处理方法及效果. 临床资料 2002年至2009年5月我们共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47例,其中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共23例.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9岁,平均59.3岁.冠状动脉内膜完整17例,其中夹层仅累及冠状动脉开口13例,冠状动脉血管形成夹层4例;冠状动脉内膜撕裂6例.累及左冠状动脉5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0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受累8例.  相似文献   

8.
总结2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冠状动脉病理特征、外科处理方法及效果. 临床资料 2002年至2009年5月我们共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47例,其中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共23例.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9岁,平均59.3岁.冠状动脉内膜完整17例,其中夹层仅累及冠状动脉开口13例,冠状动脉血管形成夹层4例;冠状动脉内膜撕裂6例.累及左冠状动脉5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0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受累8例.  相似文献   

9.
总结2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冠状动脉病理特征、外科处理方法及效果. 临床资料 2002年至2009年5月我们共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47例,其中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共23例.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9岁,平均59.3岁.冠状动脉内膜完整17例,其中夹层仅累及冠状动脉开口13例,冠状动脉血管形成夹层4例;冠状动脉内膜撕裂6例.累及左冠状动脉5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0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受累8例.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最常见的疾患.是由于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层.形成主动脉壁两层分离状态而成。夹层可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如其假腔不断扩大,在主动脉壁间形成动脉瘤.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按Stanford分型,凡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病变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也可延至弓部、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根据DeBakey分型,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Ⅰ型:而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Ⅱ型。  相似文献   

11.
升主动脉发出右肺动脉为罕见之先天性心脏病,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生心肺功能不全,预后不良。作者报告1例合并多器官衰竭患儿2次手术的麻醉经验。男婴,2月龄,身长54.5cm,体重3.9kg。因生后月余出现呼吸气促,紫绀、消化不良等症状入院。胸片示心脏扩大,肺淤血。经超声、心导管检查确诊为升主动脉发出右肺动脉畸形合并卵圆孔未闭。心导管检查后次日突然心跳停止,经复苏成功。考虑心功能不全而使用儿茶酚胺类药和扩血管药。为限制肺血流量,调节PaO_2于4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基于CT的胸主动脉夹层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为分析胸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及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胸主动脉夹层患者CT数据,用MIMICS 13.0数字化影像处理软件,获取胸主动脉夹层的优化表面模型,随后导入ANSYS 11.0进行胸主动脉夹层模型的有限元体网格划分。最后在ANSYS CFX 11.0中完成胸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临床上适用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获得了个性化胸主动脉夹层模型中血液流场的流线、速度矢量、血管壁面压力和血管壁面切应力的分布和变化。结论模型具有数字化、个性化特征,可用于胸主动脉夹层血液动力学计算和临床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破裂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主因"突发胸部疼痛伴头晕24 h"急诊入院,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后发现为主动脉夹层形成,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e BakeyⅠ型)。胸部增强CT(图1)显示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累及主动脉瓣膜和右冠状动脉,顺行撕裂累及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改良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术。手  相似文献   

14.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累及升主动脉,其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夹层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TAAD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可高达80%[1],死因主要有夹层破裂、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等。TAAD一经确诊即有手术指征,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中包括单纯人工血管置换术、Wheat术、Bentall术、Cabrol术和David术等。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缩窄(CoA)是指主动脉局限狭窄,管腔缩小,造成血流量减少。主动脉缩窄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大动脉转位等病变。主动脉狭窄合并右锁骨下动脉瘤非常罕见,本文报导一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瘤,一期应用定制的Armada 35球囊扩张导管及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狭窄,二期介入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瘤。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主动脉缩窄合并多发动脉瘤的认识,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血管自身病变和血流动力学两方面因素。主动脉的组织结构变化是主动脉夹层形成的基础,任何外来影响因素最终都需要通过改变主动脉的自身结构发挥作用。本文就夹层形成中主动脉自身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行孙氏手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2例采用缺血侧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治疗的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4±8.4)岁。合并单侧下肢缺...  相似文献   

18.
正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口进入血管中层,使主动脉壁分离,形成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l761年,Morgani首次描述了主动脉夹层的特点,1820年,Lacnnce命名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ADA)。随后研究发现,动脉瘤是部分夹层慢性期的表现,并非所有夹层都有动脉瘤变。虽然之后有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分离等命名,但都不能概括疾病的全部,目前统一称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非体外循环下建立猪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为临床探讨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法提供实验手段。方法将10头小猪分为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组(n=4)通过主动脉侧壁钳钳夹部分降主动脉,切开主动脉侧壁,分离主动脉中、内1/3管壁,通过升高血压冲击主动脉壁,建立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组(n=6)先建立猪左颈动脉-左股动脉转流,完全阻断降主动脉,其余步骤同组。结果组未形成夹层及假腔,组除1头猪因术中气管插管脱出而窒息死亡,其余5头主动脉夹层均形成,剪开主动脉壁,见夹层及假腔向远端扩展达膈肌水平,长度约14~18cm,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见夹层在主动脉中层产生。结论通过预置左颈动脉-左股动脉转流,完全阻断降主动脉,机械分离主动脉壁,利用升高血压冲击主动脉壁,造成夹层分离,可以成功建立猪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0岁以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小于50岁的主动脉夹层23例患者(A组)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并与38例年龄≥50岁的主动脉夹层患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者较B组少,入院时夹层已经破裂者较B组高。A组腔内治疗术前行预防性行右锁骨下-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高于B组;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出现一过性左上肢缺血较B组多;A组手术病死率高于B组。结论小于50岁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因复杂,动脉硬化不是其主要原因,炎症细胞浸润所致动脉中层退行性变发挥重要作用。其疾病发展迅速,手术病死率高,提高该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做好疾病的一级预防,减少发病率,并充分认识到小于50岁也可患此种疾病,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