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凋亡与侵袭性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群  张宏  刘伟国  张建民  吕世亭 《浙江医学》2002,24(10):584-585,588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与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方法 对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及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GNA)、B细胞淋巴瘤(Bcl-2)及相关基因(Bax)蛋白产物的表达。 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比较 ,PCNA、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与PCNA、Bcl-2和Bax的异常表达有关 ,是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和凋亡抑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安锡  肖文峰  霍钢 《现代医学》2007,35(4):332-335
侵袭性垂体腺瘤单纯手术难以达到全切除,术后需要放疗或(和)化疗,而且总体治疗效果不佳,肿瘤复发率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机制及治疗。实体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有效地阻断肿瘤的血供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能抑制肿瘤生长。现就侵袭性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30例垂体瘤患者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两组,并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侵袭性组瘤细胞高核质比、多细胞性、核异型性、出现核仁等病理形态学特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均P〈0.05);电镜观察到侵袭性组核异型及核仁边集现象。同时发现侵袭性组微血管密度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结论垂体腺瘤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的增高对肿瘤侵袭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肿瘤的侵袭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中血管生成及其与肿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CD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白细胞分化抗原)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探讨抗CD34单抗标记肿瘤血管生成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集近年我科经手术切除的44例垂体腺瘤标本及6例正常垂体组织,均经4%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回顾这些病例的详细临床资料,联合运用Knosp影像学标准及任祖渊标准,参考术中情况,将肿瘤标本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然后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到这50例标本中抗CD34单抗标记肿瘤血管生成(其指标为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情况;分析肿瘤血管生成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内在关系。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既物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膝瘤组中显著高表达,在非侵袭性腺瘤组及正常垂体组中也有一定表达,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与全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P<0.001),非侵袭组及正常垂体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腺瘤侵袭性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5.
项威  陈大伟  顾卫宏  别黎 《吉林医学》2006,27(7):797-798
目的:探讨局灶粘附激酶(FA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三者在50例垂体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的FAK、VEGF、MVD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FAK的高表达将直接导致血管发生的显著增强,其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VEGF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结论:FAK、MVD、VEGF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垂体腺瘤bFGF表达、血管形成与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FGF )表达、肿瘤血管形成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例正常垂体腺组织中 bFGF的表达,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免疫组化染色来计数垂体腺瘤的血管数量(微血管密度),探讨二者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结果:bFGF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血管计数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与正常腺组织间则无显著差异(t=1.469,P>0.05);侵袭性腺瘤中bFGF表达水平与肿瘤微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bFGF可能通过促血管生成作用刺激垂体腺瘤生长与侵袭.  相似文献   

7.
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RT-PCR检测8例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78例垂体腺瘤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垂体腺瘤之间Bcl-2和BaxmRNA和蛋白表达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侵袭组中Bcl-2的表达较非侵袭组显著增高,而Bax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cl-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Bax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Bcl-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而Bax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主要是由于Bcl-2的抗凋亡效应的增强,并非Bax的促凋亡效应减弱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非典型垂体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5岁.垂体瘤术后14年,视物模糊3个月,左眼视力丧失1周.14年前,患者因视物成双影,视物模糊2个月就诊,外院诊断为垂体腺瘤,行开颅垂体肿瘤切除.术后1年,上述症状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术,两次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垂体腺瘤.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视物成双影逐渐加重并于1周前出现左眼视力丧失.MRI提示垂体瘤术后改变,仍有肿瘤残余,侵及双侧额叶、蝶窦、筛窦.术中见肿瘤向额叶生长,向前达额极处,内侧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肿瘤包膜存在,边界清楚,表面颜色发黑,呈多结节状.鞍内肿瘤有陈旧性出血,肿瘤向后侵及垂体柄,可见包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49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survivin、PTTG的表达。分析它们在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侵袭组中的survivin、PTTG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TEN表达则相反(P均〈0.05)。survivin与PTEN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TTG与survivin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与PTEN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PTEN、survivin、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对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坤  张宏义 《海南医学》2007,18(6):137-138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介于恶性的垂体癌与良性的腺瘤之间.侵袭性垂体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在于其相对的无限生长性,而无限增殖的前提是充足的养分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新生血管则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因素.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而VEGF是其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Beclin1和Bcl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32例)和非侵袭组(29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Beclin1和Bcl2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Beclin1和Bcl2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Beclin1和Bcl2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侵袭组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组(P〈0.01);而Bcl2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非侵袭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组中Beclin1和和Bcl2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P=0.028)。结论Beclin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下降,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Bcl2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Beclin1蛋白和mRNA的低表达密切相关;自噬活性的减低可能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增强,而其活性减低可能是Beclin1和Bcl2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微血管计数 (MVC)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 ,并计数肿瘤的微血管。 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VC明显高于非侵袭腺瘤 (P<0.01) ;侵袭性腺瘤中复发腺瘤的MVC明显高于非复发腺瘤(P<0.05)。结论 垂体腺瘤的MVC与生物学行为有关 ,有可能作为临床评价肿瘤侵袭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垂体瘤致视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②方法 以手术治疗的48例垂体瘤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与MRI影像资料.③结果 48例垂体瘤患者中,38例(79.2%)患者肿瘤向鞍上生长,视交叉受压向上移位,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77.6%和53.9%,10例(20.8%)患者视交叉未受肿瘤压迫,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60.0%和30.0%,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25例肿瘤偏一侧生长的患者中,18例同侧视力下降较对侧明显,13例同侧视野缺损较对侧严重.④结论 肿瘤对视交叉的机械压迫可能不是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的关键因素,而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或肿瘤增殖活跃"窃取"视交叉的血液可能是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当肿瘤偏一侧生长时,该侧视功能障碍往往较对侧明显,可能是该侧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亦较严重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恶性侵袭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用50例垂体腺瘤标本,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局限性垂体腺瘤(n=22)和侵袭性垂体腺瘤(n=28),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标本中PTTG、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组垂体腺瘤标本中PTTG、VEGF表达水平比局限组显著增高(P<0.05)。在侵袭组垂体瘤中,PTTG的表达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2,P<0.01),提示两指标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结论垂体腺瘤中PTTG、VEGF表达水平与其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蝶入路显微手术中上颌骨嵴处理技巧对手术野暴露、显微手术操作及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采用改良经蝶入路显微手术的600例病例手术经过、手术技巧、手术并发症及疗效预后.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545例,次全切除46例,部分切除9例.术前视力障碍病例中97.88%术后得到改善.86.26%的功能性腺瘤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上颌骨嵴处理欠佳的18例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无手术死亡.结论 正确有效地处理好上颌骨嵴并保持中立位操作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9例经颅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本组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无死亡.术后出现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经颅组多于经蝶组.结论在严密的围手术期处理下,按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老年人垂体腺瘤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经蝶窦手术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垂体腺瘤的术式选择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9例经颅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本组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无死亡。术后出现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经颅组多于经蝶组。结论:在严密的围手术期处理下,按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老年人垂体腺瘤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经蝶窦手术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军 《河北医学》2003,9(10):896-898
目的:介绍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下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32例。沿一侧鼻腔置牵开器至蝶窦前壁中下部,将鼻中隔完整推向对侧,根据解剖定位进入蝶窦,打开鞍底切除肿瘤。结果:本组手术经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解剖定位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准确、并发症少、省时,是切除垂体腺瘤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手术全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有效方法。方法 28例垂体腺瘤患者,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4岁-48岁,平均36岁。以视力障碍起病15例,月经紊乱、闭经、泌乳5例,性欲减退2例,头痛6例。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2cm者13例;最大直径≥4cm者15例。其中19例经翼点入路,6例经额下入路,3例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根据肿瘤位置,从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外侧间隙和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和防止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 16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术中垂体柄保留13例,断裂9例,未见垂体柄6例。术后14例患者有多饮多尿,11例3个月内恢复,3例持续一年以上;8例患者有血钠紊乱,6例在3周内恢复;3例术后视力障碍加重;4例手术对侧肢体瘫痪2周以上;死亡3例。术后随访3-15个月,14例术后能参加日常工作,6例生活自理,5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保护下丘脑结构和功能,防穿通动脉的损伤,是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并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