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无痛、安全、有效并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劣,就二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日—2012年1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由硅胶材料制成,具有导管柔软、内带导丝、光滑对血管刺激小等特点。临床使用4Fr较多,其管腔为1.0 mm。此技术,操作简便,可避免传统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危险,自1997年以来本院使用PICC近1200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5.
对1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断裂移位至心腔和肺动脉内的患者行双侧股静脉穿刺,置入5F-PIG导管及导丝,先将PICC的一端拉入下腔静脉内,再置入鹅颈套圈套取PICC,自血管鞘拉出体外.PICC成功取出,穿刺点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梁静 《大家健康》2016,(5):220-220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结果: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 <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实施 PICC 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竞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123-124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制定置管方法、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 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进行正确应用及护理,可避免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形成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栓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后血栓发生率(40.00%)高于观察组(10.00%)(P0.05);其护理的满意度(50.00%)亦低于观察组(95.00%)(P0.05)。结论肿瘤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以及发生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对其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则可以有效地降低其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陶琳  付岚  张晓霞 《四川医学》2021,42(1):93-9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管,将导管尖端定位于中心静脉,如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因其具有导管置入和取出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能有效避免频繁穿刺,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疗、输液输血、胃肠外营养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赵燕  程敏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45-1046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1〕。自20世纪80年代起,PICC在国外被普遍用于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和家庭的中长期输液治疗〔2〕。  相似文献   

13.
于武秀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1):668-66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通常是肘窝静脉)将一根由特殊医用等级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导管插入并开口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置入术,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过程,降低了中心静脉的穿刺风险和感染几率,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保留时间在30d-6个月以上,如果护理得当,甚至可以保留1年。  相似文献   

14.
我院手术室自 2 0 0 2年以来对于围术期需长期频繁输液、术中快速输液及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肿瘤术后化疗、全身大面积烧伤等患者行 PICC术 (经外周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PICC是将导管经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 ,使药物、血制品、高价营养液等一些刺激性大、高渗的液体直接输入中心静脉的一种深置管术 ,它可最大程度替代传统的深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 ,如颈内静脉穿刺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普通的静脉套管针的应用等 ,已得到护理界的广泛认可。现将我科实施的 4 0例 PICC的有关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唐桂荣  马金秀 《华夏医学》2011,24(4):506-50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上行送入上腔静脉(SVC)的一种方法。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郭娟 《包头医学》2016,40(4):245-246
目的:综合分析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为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方向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新生儿PICC护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2例).实验组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未接受风险管理办法).根据风险管理的具体办法,针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及维护导管过程中常见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严格的相关标准操作规范,让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与掌握,进一步的提高风险意识.结果:实验组风险总发生的概率为18.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91%(P<0.05).结论: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经反复多次使用化疗后,会造成一部分患者的外周静脉损伤或者闭塞,化疗药物和营养支持药物的传统给药途径即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法,目前已无法解决一部分外周静脉缺损或者不允许使用外周静脉长期留置给药患者的问题.为了解决一部分不能或者不宜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法的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近年来笔者采用了自锁骨下静脉加皮下隧道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从而为开辟一条新的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途径提供帮助,并研究了其最佳的留置时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春雨 《西部医学》2012,24(4):810-811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的置管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化疗。静脉炎是PICC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其发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导管留置失败。分析、确定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应用PICC使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适用于长时间静脉滴注抗生素、刺激性药物和化疗药物,控制疼痛,完全胃肠外营养,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的病人,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难度,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并发症相对其他中心静脉置管少,是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道.本科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行PICC术的213例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制定的护理流程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