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伤寒论》对发热的证治对后世发热证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三阳病发热多为外感发热,三阴病发热多为内伤发热。太阳病发热者,可用汗法解表散热;阳明病发热者可用清、下两法,辨明在经在腑,用清法解毒清热或者用下法泻下里热;少阳病发热者,用和法和解退热;太阴病发热者,可用温法甘温除热;少阴病发热者,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热化者用补法滋阴清热;厥阴病发热者,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另外,合病并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治法;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有兼证者,可对证添加相应药物治疗。在针对发热一症的治疗上,太阳以汗法为主,代表方为麻黄汤和桂枝汤。阳明以清、下两法为主,代表方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少阳以和法为主,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以温法为主,可用小建中汤甘温除热。少阴以回阳救逆为主,甚者可反佐凉药引经,方用四逆汤类。少阴热化以滋阴清热为主,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厥阴以寒温并用为主,或用乌梅丸、或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用麻黄升麻汤,热证者用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十分重视麻黄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应用。在以麻黄为主药的麻黄类方剂中,麻黄与桂枝配伍形成麻黄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小青龙汤能够辛温散寒而解热;麻黄与石膏配伍形成大青龙汤、桂二越一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能够散表寒以解热;麻黄与附子配伍形成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能温少阴散表寒。临证应根据症状反应的不同,辨识清楚患者的病性病位,适证用方,方证相应,方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莉  苏颖 《江苏中医药》2019,51(11):70-71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从辨阴证阳证、辨寒热等方面,对外感病与内伤病进行辨别。两者皆有寒热,外感病恶寒发热并见,发热在肌表,同时见寒象,多不能自行汗出,处寒冷处发热仍不消退。内伤病寒热不同时发作,热极时可自行出汗,到寒冷之处发热也可减轻或消失。外感病乃邪气外侵,邪气盛为实,治疗用泻法;内伤病因饮食失节、劳役损伤等病因,再加脾胃之气不足,阴火内生,为虚证,治疗用补法。他创制了甘温益气除热系列方,方中常配用升阳散火药,如升麻、柴胡、葛根、独活、羌活、防风等,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5.
王付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40-2241
乌头汤是张仲景辨治肌肉关节疼痛的著名方,运用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辨治肌肉风湿、乌头汤合附子汤辨治肘关节骨折愈后疼痛不休、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辨治强直性脊柱炎、乌头汤合桂枝茯苓丸辨治神经性头痛,则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玉明  李贺 《新中医》2015,47(11):257-258
<正>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即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适用于风寒在表,少阴阳虚在里之病机。阳虚之体,本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发汗或虽得汗,则阳随液脱也。治当助阳  相似文献   

7.
胡友俊 《四川中医》1998,16(8):14-15
《伤寒杂病论》用附子共29方《重复者不计》,其用途广泛,配伍精要,用量独特,服法各异。笔者试结合有关文献和个人临床体会,浅析张氏对附子的运用。1附子的应用范围《伤寒论》一篇用附子有20方。其中,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兼证2方,如桂枝加附子汤(见第20条),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漏汗不止,表证不解。用于太阳病兼变证5方:①兼肾阳虚3方,如真武汤(见第82条),治太阳病过汗而致阳虚水泛证;②兼阴阳两虚证1方,芍药甘草附子汤(见第68条),治汗后阴阳两虚证;③兼痞证1方,附子泻心汤(见第155条),治热痞兼表阳虚。附备考原…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病外感咽痛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方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肾病外感咽痛病人,每获良效。此举验案2则,以示其冶。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六、麻黄汤加减方大青龙即麻黄汤.再加石膏枣生姜.寒热身疼脉浮紧.无汗烦躁用此方.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证着眼处;有汗便不得用麻黄,无烦躁便不得用石膏.此较麻黄证尤剧,表邪紧束,郁热不宣,故用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其兼姜枣者,恐无汗用石膏,抑麻桂发散之力,又恐寒凉太过,转属太阴,故加姜枣以培中气而助宣发,使一汗而表里双解,其配合之苦心,微矣妙矣;此证用比方,不必问中风伤寒,伤营伤卫也.前人解此,繁而无当,多不足取,本方为解表兼清里诸法之祖,若外感引动伏气,外邪未解,伏热已动者,方虽不同,法实本此,银翘散即其例也.玩古人方,须先审其法,再究药昧,药虽因病而变动,法则百变不离其宗.能知制方法理,十得八九矣.又经方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13.
(三)寒热凡病势亢奋,阳邪旺盛的证状属热,病势沉静,阴邪内盛的证状属寒。用寒热来区分六经病,则太阳病恶寒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形寒肢冷,厥阴病寒热胜复。用寒热指导辨证治宁,如70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寒热主要说明疾病性质。但其中又有虚实之别,真假之分,错杂的差异。如: 1.辨虚热实热虚热(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脉细数。实热(阳明府实):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便燥尿黄,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探讨血行感染脓毒症的辨治理法。认为其根本原因始于“胃”虚,病邪初犯太阳,迅速病传入里,急性期以三阳病为主;病机以少阳阳明合病、阳明里病等为主,治疗注重及时清解邪热,截断病势,以防病传入阴;辨证用方为当归柴胡汤、大柴胡汤、千金百痛壮热方、白虎汤等。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5.
喘证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长天 《现代中医药》1996,(5):F003-F004
对叶天士论喘“在肺为实”说阐发已见。认为外感痰喘治以祛邪化痰,方用小青龙汤并重加石膏;内伤在肺责之宗气下陷,当治以升陷汤为主,若属肾不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蛤蚧,并各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6.
谢红东  蔡力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22-1424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经方临床大家,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执简奴繁的作用。笔者有幸跟随胡老高足冯世纶教授学习,得以了解和掌握胡老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本文笔者分别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病,破格救心汤加逆气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桂枝汤加附子黄芪治疗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白虎桂枝加人参汤治疗阳明厥阴合病。通过5例不同临床病案,笔者探讨运用先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六经,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八纲,再辨方证的方法,即应用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辨证治疗杂病畏寒怕冷体悟。  相似文献   

17.
在儿科,早有用大黄治疗“小儿寒热时疾”、“小儿诸热”的记载。如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所创的“三黄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四顺清凉饮子,方中皆以大黄为主。其意在于泄热祛毒,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之目的。石膏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凡见高热、汗出、烦渴以及肺热咳嗽、热毒发斑等证,皆可以治疗之。两药一为苦寒,一为甘寒,其力虽猛,然有病则药当之,相互伍用,尤能直折阳明  相似文献   

18.
邪正斗争和阴阳失调是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矛盾。就《伤寒论》六经辨证来说,病在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邪正斗争。三阳病属外感热病的初期或中期,正气未至于虚或虽虚不甚,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如汗、清、下等法,邪去则正安。用于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阳明病的白虎汤、承气汤;少阳病的大、小柴胡汤等,都是主要作用为祛邪的方剂。若病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正气已虚,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阴阳失调,治疗就应以扶正为主,如扶阳、育阴等法,正胜则邪却。太阴的理中丸;少阴的四逆汤、附子汤;厥阴的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都是主要作用为扶正的方剂。这不是说三阳病没有阴  相似文献   

19.
李惠林教授采用辨阴阳、辨六经、辨病机相结合的方法,将痤疮具体分为邪郁肌表证、湿热蕴结证、肺胃热盛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不足证、肾阳亏虚证、心肾不交证等七大证型,并分别采用麻黄汤合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酸枣仁汤合芍药甘草汤、金匮肾气丸、黄连阿胶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陈明 《国医论坛》2013,28(2):1-3
文章指出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虽见于少阴病初始阶段,但证情复杂,表里互兼,往往在外感病之初即可见心、肾之病症。《伤寒论》对此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少阴里虚。与此同时,还阐述了《伤寒论》表里先后治法的特点有三,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及表里同治。在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特点上特别指出细辛的多经协调作用,认为一药多用是经方组方之重要思路,当今临证可以借鉴。同时还指出太阳与少阴表里关系失调的病证特点,是太阳病邪气内传少阴,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因此,麻黄细辛附子汤可用治太少两感、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产后身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少阴心肾阳虚之证,并附医案以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