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河北中医》2017,(10)
目的针刺治疗中风有独特优势,我们总结体针、头针、电针、头体针结合、眼针、针药结合等治疗方法,分析临床取穴治疗特点,发现:(1)头针疗效普遍优于体针;(2)头针常取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体针常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则选用内关、三阴交、极泉等穴,电针疗法常选百会、肩髃、丰隆以及夹脊穴;(3)体针主要用于改善肢体运动状态,头针或头体针合用、针药结合主要用于治疗偏瘫等全身状态,电针明显改善偏瘫患者颅内患侧血管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下肢功能,眼针也取得一定疗效。总结这些临床取穴经验并推广应用,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4.
5.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1,(1)
50例经西医和理疗治疗失败的中风患者接受针刺和气功治疗作为最后的手段,结 果许多人获得了满意的效果,50例中4例由于个人原因在第1次治疗后未继续参加,其余46例在治疗的前2周每天治疗1或2 相似文献
6.
7.
8.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6月 ,笔者以针刺合谷、三阴交、阴陵泉、中极穴治疗产后尿潴留 2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 2 2例产妇 ,年龄 2 5~ 34岁。初产妇 16例 ,经产妇 6例。行会阴侧切 15例 ,顺产 7例。 2 2例均为产后排尿困难 ,经水声诱导 ,按摩膀胱 ,肌注新斯的明 ,肛门塞开塞露等措施无效而给予针刺穴位治疗。2 治疗方法选用 2 8~ 30号 1~ 3.5寸的消毒毫针。产妇取卧位 ,局部消毒后同时针刺合谷、三阴交、阴陵泉、中极等穴位 ,直刺进针。进针深度 :合谷穴为 0 .5~ 0 .8寸 ,三阴交 1~ 1.5寸 ,阴陵泉 1~ 2寸 ,中极 0 .5~ … 相似文献
9.
中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中风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作为传统常规疗法,已经得到了世人的公认,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风针刺时针刺深度的问题,由于古代文献论述较少,所以至今存在不同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刺治疗中风的疗效,不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寻求古训,结合临床,深入探索,认为针刺治疗中风针刺的深度应该根据病情的发展,分期把握,灵活应用,而不拘泥于深刺或浅刺。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方法 取穴:曲骨、中极、关元、阴陵泉、三阴交。操作:治疗之前取出导尿管,病人多饮白开水,膀胱充盈时,仰卧,双下肢自然平放,窝下垫一薄枕,以28号15寸毫针,直刺曲骨05~1寸,使针感传至阴部;再取中极、关元直刺05~1寸;阴陵泉、三阴交直刺1寸;得气后,中极、关元一对,阴陵泉、三阴交一对,接上海产DG1A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针刺曲骨行平补平泻法,每5分钟行针1次,针毕嘱病人排尿,若针刺过程中病人有尿意可出针排尿,治疗每日2次。结果用本法治疗23例产后尿潴留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27岁;病程最短1天,最… 相似文献
14.
产后尿潴留为产科常见病 ,属中医“癃闭”范畴。笔者用针刺治疗 17例产后尿潴留患者 ,疗效满意。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均为初产妇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2 9岁。顺产 5例 ,会阴侧切加用产钳 12例。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14天。所有患者均经膀胱区按摩、热敷、导尿术及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无效后 ,而采用针刺治疗的。2 治疗方法 取穴 :中极 ,三阴交。 操作 :取 2 8号 2寸毫针 ,三阴交直刺 ,中极以15°角向阴部斜刺 ,得气后随证施以补泻手法 ,并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 ,留针 30分钟 ,每日 1次。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按《中华人… 相似文献
15.
16.
17.
林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0)
尿储留是孕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潴留是指膀跳内有尿,不能随意排出,产妇很痛苦,加之尿潴留可引起宫缩不良,而致产后大出血,储留时间过长还有感染之忧。我科近2年来配合妇产科采用针刺治疗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住院产妇,其中顺产13例,难产9例,剖宫产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35岁。病史最短1天,最长6天。2治疗方法取穴:关元、中极、三防交、阴陵泉。针刺关元、中极时,针尖微向下45°左右刺入。进针1~1.5寸,使针感向会阴部传导;针阴陵泉、三阴交穴时,采用直刺,进针1~1.5寸,力求使…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中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生化指标、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提出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试论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遗症是针刺治疗的传统病种,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七十年代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就个人临床中的体会论述如下: 一、头部腧穴当为首选《内经》指出:“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包括脑窍)。说明头部是气血汇聚的场所,若“伤(头部)左角,右足(下肢)不用。”《灵枢·热病》还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阐明了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则,对后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遗症在中医临床上极为常见,根据脑血管发病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包括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舌强、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精神意识障碍等。本文从体针、头针、电针、舌针、腹针、眼针等方面阐述不同针刺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