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男,35岁。1990年7月8日诊。患者素体丰盛,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来常感头目眩晕,有时手指发麻。就诊当天上午小劳,突然倒仆于地,左侧肢体不仁不用,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血压21.3/13.3KPa,心烦气粗,面色微红,舌质淡红,苔薄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刺治疗中风有独特优势,我们总结体针、头针、电针、头体针结合、眼针、针药结合等治疗方法,分析临床取穴治疗特点,发现:(1)头针疗效普遍优于体针;(2)头针常取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体针常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则选用内关、三阴交、极泉等穴,电针疗法常选百会、肩髃、丰隆以及夹脊穴;(3)体针主要用于改善肢体运动状态,头针或头体针合用、针药结合主要用于治疗偏瘫等全身状态,电针明显改善偏瘫患者颅内患侧血管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下肢功能,眼针也取得一定疗效。总结这些临床取穴经验并推广应用,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由CT或MRI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经“汉语失语症检查法(1994年)”(下简称失语症检查法)检查,排除神志不清检查不合作、双侧大脑半球或脑干病变所致延髓麻痹及视听器官严重障碍后确诊为失语症的74例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平均55.1岁;病程15~240天;脑梗死26例。脑出血12例。根据失语症分类:皮质下失语13例,完全性失语10例。命名性失语6例,经皮质性失语7例,传导性失语2例。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5岁。  相似文献   

4.
姜占成 《河北中医》2011,33(6):888-890
笔者临证数载,对中风患者的治疗思维及治疗方式感悟颇深,兹将有关针刺治疗中风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1重视阴阳两经,眼针、体针并施治疗中风历代医家对中风均进行过深究精探,摸索出许多成熟的经验,指导并参与临证治疗。对于中风的针刺治疗,认识精深,见解独到,有别于传统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50例经西医和理疗治疗失败的中风患者接受针刺和气功治疗作为最后的手段,结 果许多人获得了满意的效果,50例中4例由于个人原因在第1次治疗后未继续参加,其余46例在治疗的前2周每天治疗1或2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中风失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失语又称中风不语,是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属现代医学脑血管范畴。笔者根据十余年临床针刺90例,以上、下廉泉、双合谷为主穴,并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加取相应的配穴,酌情采用强刺激补、泻等针刺手法,对中风失语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病因病机中风失语的发生,主要系患者素禀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气血亏虚,运动不利,舌本失养则音暗不语。阴阳失调,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阻于舌窍而致语言不利。从脏腑归经来讲,心、脾、肝、肾四经的分支别络皆通过舌本,故四脏有疾或邪中其…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产妇,年龄23~34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8例;顺产4例,行会阴侧切18例,剖宫产4例。26例均为产后排尿困难,均经水声诱导、按摩膀胱、肛门塞开塞露、肌注新斯的明等措施无效而给予针刺穴位治疗。  相似文献   

8.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6月 ,笔者以针刺合谷、三阴交、阴陵泉、中极穴治疗产后尿潴留 2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 2 2例产妇 ,年龄 2 5~ 34岁。初产妇 16例 ,经产妇 6例。行会阴侧切 15例 ,顺产 7例。 2 2例均为产后排尿困难 ,经水声诱导 ,按摩膀胱 ,肌注新斯的明 ,肛门塞开塞露等措施无效而给予针刺穴位治疗。2 治疗方法选用 2 8~ 30号 1~ 3.5寸的消毒毫针。产妇取卧位 ,局部消毒后同时针刺合谷、三阴交、阴陵泉、中极等穴位 ,直刺进针。进针深度 :合谷穴为 0 .5~ 0 .8寸 ,三阴交 1~ 1.5寸 ,阴陵泉 1~ 2寸 ,中极 0 .5~ …  相似文献   

9.
穆乃旗  何扬子 《四川中医》2009,27(5):119-120
中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中风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作为传统常规疗法,已经得到了世人的公认,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风针刺时针刺深度的问题,由于古代文献论述较少,所以至今存在不同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刺治疗中风的疗效,不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寻求古训,结合临床,深入探索,认为针刺治疗中风针刺的深度应该根据病情的发展,分期把握,灵活应用,而不拘泥于深刺或浅刺。  相似文献   

10.
刘××,女,22岁。1975年11月12日诊。十三天前顺产一婴,产后大便秘结不通,经治缓解,7天后又见大便秘结,小便减少。三天前小便点滴不出,小腹胀痛难忍,治疗无效,求余诊治。症见形体壮实,神疲,小腹胀硬,疼痛拒按,呻吟不已,多汗,舌淡苔薄白,脉缓细弱。  相似文献   

11.
12.
尿潴留又称尿闭,临床以排尿困难,少腹胀满,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多由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湿热下注,气机阻滞所致。尤以妇女产后多见。取穴:关元(在少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刺法:病人取仰位,双下肢伸直,术者站在患者右侧,先定准穴位,运气后用右拇指未节掌面按压关元穴。开始宜轻,渐渐加重,可略加旋转。持续40秒~8分钟。一次无效,休息10分钟后,重复进行1~2次。4次无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方法  取穴:曲骨、中极、关元、阴陵泉、三阴交。操作:治疗之前取出导尿管,病人多饮白开水,膀胱充盈时,仰卧,双下肢自然平放,窝下垫一薄枕,以28号15寸毫针,直刺曲骨05~1寸,使针感传至阴部;再取中极、关元直刺05~1寸;阴陵泉、三阴交直刺1寸;得气后,中极、关元一对,阴陵泉、三阴交一对,接上海产DG1A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针刺曲骨行平补平泻法,每5分钟行针1次,针毕嘱病人排尿,若针刺过程中病人有尿意可出针排尿,治疗每日2次。结果用本法治疗23例产后尿潴留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27岁;病程最短1天,最…  相似文献   

14.
产后尿潴留为产科常见病 ,属中医“癃闭”范畴。笔者用针刺治疗 17例产后尿潴留患者 ,疗效满意。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均为初产妇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2 9岁。顺产 5例 ,会阴侧切加用产钳 12例。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14天。所有患者均经膀胱区按摩、热敷、导尿术及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无效后 ,而采用针刺治疗的。2 治疗方法  取穴 :中极 ,三阴交。  操作 :取 2 8号 2寸毫针 ,三阴交直刺 ,中极以15°角向阴部斜刺 ,得气后随证施以补泻手法 ,并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 ,留针 30分钟 ,每日 1次。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按《中华人…  相似文献   

15.
产后尿潴留在产科中常可见到,西医一般采用导尿方法处理,但这给产妇带来诸多不便,并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笔者采用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徐淑雅(江西省抚州地区医院中医科344100)关键词尿潴留,针刺治疗尿潴留,属中医癃闭症的闭证,在临床颇为常见。20例均为产科会诊病人,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35岁;初产妇16例,经产妇4例,病程1~5天。常规消毒针刺三阴交(双)...  相似文献   

17.
尿储留是孕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潴留是指膀跳内有尿,不能随意排出,产妇很痛苦,加之尿潴留可引起宫缩不良,而致产后大出血,储留时间过长还有感染之忧。我科近2年来配合妇产科采用针刺治疗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住院产妇,其中顺产13例,难产9例,剖宫产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35岁。病史最短1天,最长6天。2治疗方法取穴:关元、中极、三防交、阴陵泉。针刺关元、中极时,针尖微向下45°左右刺入。进针1~1.5寸,使针感向会阴部传导;针阴陵泉、三阴交穴时,采用直刺,进针1~1.5寸,力求使…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中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辉  刘杏琴 《中医药学刊》2002,20(4):529-529,532
从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生化指标、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提出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试论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遗症是针刺治疗的传统病种,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七十年代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就个人临床中的体会论述如下: 一、头部腧穴当为首选《内经》指出:“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包括脑窍)。说明头部是气血汇聚的场所,若“伤(头部)左角,右足(下肢)不用。”《灵枢·热病》还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阐明了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则,对后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遗症在中医临床上极为常见,根据脑血管发病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包括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舌强、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精神意识障碍等。本文从体针、头针、电针、舌针、腹针、眼针等方面阐述不同针刺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