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预防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机械通气72h以上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定时吸引冲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经气管切开套管吸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危重患者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冲洗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并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呼吸机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呼吸机治疗患者8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综合护理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脱机成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时间显著长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均显著多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脱机成功时间在1周内、2周内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周以上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呼吸机治疗VAP中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 ICU 患者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比较。方法对2013年1~12月使用有创呼吸机的166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人工气道建立方式、VAP 发生率、VAP 发生时间、病原菌特征。结果经气管插管后切开 VAP 的发生率最高,高达55.00%;其次是单纯气管切开患者,VAP 的发生率为22.22%,单纯气管插管患者,VAP 的发生率为20.44%。VAP 发生时间是使用呼吸机<5 d,占26.83%、使用呼吸机5~30 d,占58.54%、使用呼吸机>30 d,占14.63%;VAP 感染的人数共27例,其中有10例为混合感染,共发生 VAP 感染41例,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85.3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9.76%),真菌(4.88%)。结论神经内科 ICU 是 VAP 的高发科室,经气管切开 VAP 发生率大于经气管插管,并且气管插管/切开的次数和天数成为 VAP 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86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病人的吸痰护理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正确的吸痰方法等措施,均成功地吸出痰液,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戴丽娟 《护理研究》2008,22(31):2868-2869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式对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吸痰,每隔2 h定时给予患者1~2 ml生理盐水湿化气道,并进行吸痰;研究组患者随时监视吸痰指征,当痰液达到Ⅲ度黏稠时应用1~2 ml生理盐水湿化气道后行吸痰处理。结果: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65.00%)(P<0.05);研究组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患者痰液浓度及吸痰指征进行吸痰操作,可大大减轻护理工作人员的时间,延长两次吸痰间隔时间,减少吸痰频次,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李文娜  杨继红 《护理研究》2008,22(5):1170-1171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与传统气管切开套管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6d以上60例病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高容量低压力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行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囊上分泌物定时冲洗;对照组采用传统气管切开套管,放气囊后,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管内吸痰。两组均行床旁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取样(PSB),并行细菌学培养。[结果]试验组培养出致病菌13株,对照组培养出致病菌20株;试验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例,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7例,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应用高容量低压力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较传统气管切开套管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内吸痰方式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种气管内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结果吸痰后,观察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吸痰过程中,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方式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法与开放式吸痰(OSS)法对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5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气管插管患儿52例,采用便利取样随机分为CSS组22例和OSS组30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VAP发生例数和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菌群情况。结果两组患儿VAP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全部为泛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对新生儿来说,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不是VAP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没有增加泛耐药菌的定植。但无论采用哪种吸痰方式,规范的操作和导管护理都是重要的措施,是防止新生儿VAP发生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一种更有效、便捷的口腔护理工具,提高口腔护理质量,减少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患者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6—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口腔护理包,观察组采用新型口腔护理刷,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前后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异味、口腔溃疡、清洁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士完成操作的时间等。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口腔异味、口腔溃疡、黏膜损伤及清洁度情况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口腔异味、口腔清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40.01)}VA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操作准备时间及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新型口腔护理刷在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口腔护理中应用对减少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微生物特性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人预后的分析,探讨减少危重病人VAP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被确诊为VAP的病例资料。结果:VAP患者住ICU天数、机械通气天数较非VAP患者明显延长(P〈0.05,P〈0.01)。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延长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是VAP患者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运用抗生素,以及做好各项预防消毒措施是防治V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观察组,n=28)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7.1%)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降低VAP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2012年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及呼吸内科行机械通气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 65例患者中有20位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0.8%,其中患者合并肺功能减退(OR=43.19,P=0.007)、使用抑酸药物(OR=46.52,P=0.004)、年龄60岁(OR=26.47,P=0.034)是导致VAP发生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及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VAP的发生率仍较高,患者合并有肺功能减退、使用抑酸药物及年龄大于60岁是VAP发生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重视,及时采取预防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呼吸道湿化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人工呼吸道并应用呼吸机患者共60例,按照入院先后设立3组,每组20例,分别为人工鼻+即时湿化组(A组),持续点滴组(B组,用输液泵控制滴速)、湿化器组(C组)。每组观察时间为2~4周,观察指标包括体温、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白细胞计数、痰培养结果等等。结果B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最低,为20%,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98,P〈0.01)。结论持续点滴湿化法(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2014年9月,应用计算机检索2008-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实施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后观察临床效果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12篇。与常规护理相比,集束化护理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减少住院天数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48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呼吸道管理、抬高床头30°~4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消化道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后,216例患者中,发生VAP40例,发生率为18.52%,较常规护理干预明显降低。结论集柬化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是预防和减少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高危因素、病原菌,探讨临床降低VAP发生率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9年12月97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其中并发VAP42例,比较胎龄,出生体质量,上机时间,以及分析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VAP发生率43.3%;VAP组上机时间明显多于非VAP组: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的VAP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致病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结论:VAP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重视并预防VAP,采取综合措施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oral care contributes to prevent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n ICU patients. DESIGN: Nonrandomized trial with historical controls. SETTING: A medical-surgical ICU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PATIENTS: 1,666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INTERVENTION: Oral care was provided to 1,252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ICU during period between January 1997 and December 2002 (oral care group), while 414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ICU during period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December 1996 and who did not receive oral care served as historical controls (non-oral care group). MEASUREMENTS AND RESULTS: Incidence of VAP(episodes of pneumonia per 1000 ventilator days) in the oral ca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oral care group (3.9 vs 10.4). The relative risk of VAP in the oral care group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non-oral care group was 0.37, with an attributable risk of -3.96%. Furthermore, length of stay in ICU before onset of VAP was greater in the oral care than in the non-oral care group (8.5+/-4.6 vs 6.3+/-7.5 day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either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r length of stay between the groups (5.9+/-10.8 vs 6.0+/-8.8 days and 7.5+/-11.5 vs 7.2+/-9.5 days, respectively). Pseudomonoas aeruginosa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bacteria in both groups. Number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 in oral cav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single oral care procedure. CONCLUSION: Oral care decreased the incidence of VAP in ICU patients. DESCRIPTOR: Pulmonary nosocomi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2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探讨VAP发生的可能原因和药敏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月我院ICU142例机械通气2d以上发生VAP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VAP的发生率为35.2%,其发生可能与气管插管的方式、插鼻胃管、使用肌松镇静药、制酸药和广谱抗生素等有关。病原学检出率100%,其中G^-菌71.25%,G^ 菌28.75%,主要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耐酶金黄色葡萄菌(MRSA)、鲍曼不动杆菌等,且多为耐药菌株。结论:VAP的发生率、死亡率高,一旦发生VAP,应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