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预防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机械通气72h以上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定时吸引冲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经气管切开套管吸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危重患者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冲洗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并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方法选择108例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8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低压气囊套管;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套管,均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0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0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10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组36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38例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两种吸痰方法从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率、痰阻、工作量四方面比较。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延迟(一周后),感染率降低,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工作量实验组(平均16s/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28s/次)。结论 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防止痰阻、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刷洗负压吸引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ICU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刷洗负压吸引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感染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牙菌斑发生率和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口腔感染发生率、VAP的发生率和牙菌斑发生率分别为7.14%,2.38%,4.76%,均少于对照组的22.50%,15.00%,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3.88,4.18,10.55;P〈0.05)。两组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口腔护理方法相比,刷洗负压吸引法能有效保持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降低口腔感染、VAP和牙菌斑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 ICU 患者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比较。方法对2013年1~12月使用有创呼吸机的166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人工气道建立方式、VAP 发生率、VAP 发生时间、病原菌特征。结果经气管插管后切开 VAP 的发生率最高,高达55.00%;其次是单纯气管切开患者,VAP 的发生率为22.22%,单纯气管插管患者,VAP 的发生率为20.44%。VAP 发生时间是使用呼吸机<5 d,占26.83%、使用呼吸机5~30 d,占58.54%、使用呼吸机>30 d,占14.63%;VAP 感染的人数共27例,其中有10例为混合感染,共发生 VAP 感染41例,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85.3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9.76%),真菌(4.88%)。结论神经内科 ICU 是 VAP 的高发科室,经气管切开 VAP 发生率大于经气管插管,并且气管插管/切开的次数和天数成为 VAP 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声门下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11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5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64例。插管后每天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滞留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行MV4d内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4d~10d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O.05);两组VAP病人下呼吸道滞留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O.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7.
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与开放式吸痰(OSS)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经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CSS组(实验组)和OSS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菌群情况等。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VAP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偶有真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进吸痰法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进吸痰法,包括气管导管内(浅部)吸痰、气管导管外(深部)及气囊上方吸痰3部分;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vs16.7%,χ2=8.107,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vs18.3%,χ2=6.988,P〈0.01)。结论改进吸痰法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同时还降低了VAP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妍  何立平 《护理研究》2006,20(6):1619-162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入选,共80例,其中67例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接受开放式吸痰的为A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24h更换为B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48h更换为C组,比较发生VAP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A组与C组VAP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密闭式吸痰24h与48h更换吸痰管VAP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的病人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地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可达48h,较24h更换者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於宙星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3):1833-1835
目的探讨人工鼻(heal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86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呼吸机上的加温湿化和雾化装置及湿化液的滴入进行呼吸道护理;实验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气管切开套管端与呼吸机连接端之间连接HEM,脱机后气管切开套管端连接HEM。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的次数、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每天行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道阻塞和VAP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EM的加温、湿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工呼吸道的缺陷,并可减少呼吸机内外环路的污染,有助于减少VAP的发生;但HEM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患者的使用效果和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气囊上方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行人工气道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在患者呛咳,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或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吸痰;试验组采用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的方法,观察两组VAP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17.7%,对照组为32.9%,两组比较,χ2=3.9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上方滞留物采用间断持续引流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一种更有效、便捷的口腔护理工具,提高口腔护理质量,减少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患者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6—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口腔护理包,观察组采用新型口腔护理刷,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前后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异味、口腔溃疡、清洁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士完成操作的时间等。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口腔异味、口腔溃疡、黏膜损伤及清洁度情况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口腔异味、口腔清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40.01)}VA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操作准备时间及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新型口腔护理刷在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口腔护理中应用对减少口腔和肺部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RICU收治的危重症行MV的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埘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干预组给予VAP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VAP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有利于规范护理操作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密闭式串联三通与开放式声门下冲洗吸引装置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患者120例,按行声门下冲洗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开放式注射器冲洗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串联三通冲洗吸引装置方法,观察、比较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呛咳例数及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等。结果 B组2周内VAP发生率、呛咳例数、护理工时少于A组,护士操作依从性高(P<0.05)。结论与开放式方法对比,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行气道冲洗,可有效降低VAP及呛咳发生率,能节约护理工时,提高护士操作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ICU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采用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作为实验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治疗指标、VAP、机械通气的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生命指标及治疗相关痰量、滞留物的吸引量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且实验组2周内VAP为4例(9.30%),比对照组11例(25.58%)(P<0.05);实验组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呛咳、隐血阳性、肉眼见血性液体、黏膜损伤与吸引管堵塞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予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方案,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化吸痰管前端对婴儿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入住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并需要吸痰的肺炎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吸痰管前端进行软化处理;对照组患儿吸痰管不经处理。比较两组患儿吸痰过程中呼吸道黏膜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共吸痰30次,其中发生出血者为5例,占16.7%;而对照组患儿共吸痰30次,其中发生出血者11例,占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9,P<0.05)。结论吸痰管前端软化能有效减少黏膜的损伤,增强吸痰安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按患者住院号或就诊卡号单双数将行机械通气〈48h的177例患者分为实验组88例和对照组89例。遵医嘱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同时实验组患者采取30~45°半卧位,对照组患者采取≥15°但〈30°的半卧位。比较两组VAP发生率及其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VIP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VAP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床头抬高30~45°的半卧位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吸痰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u年6月在兰州总医院收治的人工气道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人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吸痰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吸痰术,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操作准备时间,以及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即时、吸痰后即时血氧饱和度值、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和吸引接头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操作准备时间、吸痰即时和吸痰后即时血氧饱和度、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对照组有6个接头被痰液、浸泡液感染,感染率为21.4%;观察组仅有1个接头被痰液、浸泡液污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改良吸痰术省时、便捷,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小,较传统吸痰法更为科学、合理、安全性好,能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