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蝶骨电极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52例颞叶癫痫病人在手术前用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确定癫痫病灶。在手术中描记皮层电图(EC0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 用蝶骨电极描记者无前痫样放电(100%),其中90%局限于颞叶;而常规头皮电极发现有痫样放电46例(88%),局限于颞叶者只占46%。术中EC0G和DEEG证明所有病人的颞叶表面、海马或杏仁核均有痫样 相似文献
2.
长程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痫灶的定位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长程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19例颞叶癫痫患者,将其术前的常规脑电图 蝶骨电极(以下简称常规蝶骨电极)与视频脑电图 长程蝶骨电极脑电图(以下简称长程蝶骨电极)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其定位结果与术中描记的皮层脑电图(ECo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痫样放电在常规蝶骨电极和长程蝶骨电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68.9%和94.1%;其定侧率各为67.1%和99.1%(P<0.005).术中脑电图证实了术前的长程蝶骨电极脑电图定位准确率高,DEEG与长程蝶骨电极定位吻合率达98.2%.本组随访1~5年,总有效率为97.4%,效果优良为88.6%.结论 长程蝶骨电极对颞叶痫样放电的检出和定侧率高,且准确率高.准确定位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颧弓电极与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的价值。方法对来院做术前评估6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前定位行视频脑电图(VEEG)时加做蝶骨电极及颧弓电极,长程同步记录,将头皮颞区、蝶骨及颧弓所记录到的痫样放电及发作期起始早晚进行对比。结果颧弓电极与蝶骨电极对痫波的敏感性相同,发作期同步起始,位相无差别。其检测到的痫波波形相似,波幅颧弓电极略低,下降幅度小于10%。结论颧弓电极与蝶骨电极对颞叶癫痫的定位价值完全相同,因其无创,方便灵活,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颅内电极记录在定位颞叶癫痫致痫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侵袭性的术前检查(颅内电极记录)对颅内电极记录适应证进行分类,了解此方法可靠性及并发症。方法:1998~2003年间,对27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颅内电极植人.方法包括:双侧颞叶纵向深部电极植人、双侧硬膜下颞底条状电极植人、颞外条状电极植人。结果:术前进行广泛的无创检查之后仍不能定位致痫灶的24例患者,通过颅内电极记录确定了手术。结论:对于一些难以决定是否适合手术的癫痫患者,颅内电极记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蝶骨电极对颞叶癫痫的定侧价值.方法 对无法通过无创手段定侧而高度怀疑为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患者,行颅内电极植入术定侧,同步记录双侧蝶骨电极.对最终确诊的颞叶癫痫患者,分析其同步记录脑电图,测量颅内起源到双侧蝶骨电极记录到发作的时间间隔,计数非连续3小时内发作间期双侧蝶骨电极癫痫样放电的数目.结果 癫痫病灶侧蝶骨电极记录到发作(6.1±1.5秒)要早于对侧蝶骨电极(7.2±1.6秒).间期癫痫病灶侧蝶骨电极癫痫样放电数目在大多数情况下(86.37%)要多于对侧蝶骨电极.结论 蝶骨电极在颞叶癫痫的定侧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颅内电极监测对顽固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颅内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经临床、影像学及头皮脑电图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变化,并与头皮脑电图、MRI进行比较,分析癫痫灶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癫痫病人颅内电极埋藏时间1~5天,每个患者至少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每一病例均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5例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定侧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病灶,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按Engel术后效果分级:手术效果满意(癫痫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埋藏而致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致痫灶不能定位的难治性癫痫,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方法,尤其是发作期起始时脑电图变化,可以确定致痫灶位置,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极准确定位颞叶癫痫致痫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疑似颞叶癫痫病人,均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均以颞叶内侧为靶点,对重点怀疑致痫灶侧,分别经额叶、颞叶外侧及顶枕叶最多植入3枚电极,对侧依情况植入1~2枚,疑似双颞叶癫痫者最多植入6枚。结果 27例病人明确了致痫灶的具体部位并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其中颞叶内侧型癫痫19例,颞叶外侧型癫痫5例,颞叶外器质性病变导致癫痫发作3例。CT/MRI显示器质性病变9例,其中1例为非致痫性病变。术后癫痫发作总消失率为62.96%(17/27),其中立体定向海马杏仁复合体毁损术5例,海马横切术3例,前颞叶切除术5例,单纯器质性病变切除术4例。结论 准确应用脑深部电极,可达到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准确定位效果并减少手术创伤,保护脑组织功能,对于颞叶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癫痫发作也有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9.
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方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探讨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对癫痫灶定位的评估。病程121.2个月,进行回顾。方法:利用症状学,神经心理学,头皮/蝶骨嵴脑电皮层脑电图,深部脑电图,CT,MRI七种方法在4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中的应用,其中13例患者定位的准确性通过手术后一年以上疗效的随访得到证实。结果:21/40例由症状学表现得到诊断,9/27例由神经心理学测试定侧。头皮脑电图、皮层脑电图及深部脑电图的定位率分别为30/40、30/37和29/35。CT与MRI的定位率分别为12/25和32/40。各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有显著差异,其中神经心理学的定位能力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MRI、皮层脑电图和深部脑电图。结论:总结了各种定位方法的优劣势,指出准确的定位需要功能性定位与结构性定位方法的综合应用。最具价值的仍是侵袭性电极的检查,神经心理学的定位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0.
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蝶骨电极加剥压睡眠脑电图(EEG)对癫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10例癫痫患者进行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如无痫样放电,再作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和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并与常规电极作比较。结果 常规电极痫样放电检出率为38.1%,单纯蝶骨电极,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和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痫样放电检出率常规电极分别提高11%(X^2=2.6,P〉0.05),19.2%(X^2=8.11,P〈0.01) 相似文献
11.
分析45例蝶骨电极对颞叶癫痫(EP)手术定位的价值。发现蝶骨电极均有痫样放电,且异常局限于颞叶者为91.11%(P<0.01)。手术中皮层电极(ECoG)及深部电极描记,证实全部病例颞叶表面或海马、杏仁核均有痫样放电,表明蝶骨电极的可靠性有助于手术定位。蝶骨电极可提高颞叶EP脑电图的阳性率66.3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在颞叶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01—2011-12收治的89例临床诊断为颞叶癫患者,检查常规脑电图的同时加做蝶骨电极,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常规脑电图不加做蝶骨电极检查,其癫检出率为31.18%,而加做蝶骨电极检查后,其检出率为6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蝶骨电极脑电图检查能够提高颞叶癫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方法准确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致痫灶综合定位方法的准确性,总结出简便准确的综合定位程序。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手术治疗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资料,分析归纳所采用的不同致痫灶综合定位方法,并以此将病例分为5组:A组为磁共振(MRI)阳性+视频脑电图(VEEG)+皮层及深部电极(ECoG及DEEG)组,B组为MRI阳性+VEE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ECoG及DEEG组,C组为MRI阳性+VEE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ECoG及DEEG组,D组为MRI阴性+VEEG+SPECT+ECoG及DEEG组,E组为MRI阴性+VEEG+PET-CT+ECoG及DEEG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按Engel分级进行术后疗效评估,以Ⅰ~Ⅲ级作为效果良好的评价标准,并作为致痫灶定位准确的标准,通过统计学分析,计算出各种方法的定位准确率,对不同综合定位程序的定位能力做出评价。结果致痫灶准确定位病例A组16例(16/18),B组10例(10/11),C组16例(16/17),D组3例(3/4),E组8例(8/10);A、B、C三组间定位能力无显著差异,D、E组明显低于A、B、C三组,D组定位能力最差。结论 MRI结果阳性且与VEEG一致者可定位致痫灶;MRI阴性而VEEG与PET-CT结果一致者可定位致痫灶;术中皮层及深部电极监测是致痫灶再定位及指导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患者痫性放电的传导部位、时间和相应的临床症状变化.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确诊为颞叶癫痫并行颅内电极埋置检查的48例患者的颅内电极脑电图和发作期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在双侧海马放置的针状电极和颢叶、额叶等放置的条状皮层电极,找出发作起源部位、早期传导部位、传导时间及发作起始症状和传导后症状.结果 共记录126次临床癫痫发作,105次记录到传导部位,其中同侧颢叶内传导22次,额叶39次,顶枕叶18次,对侧海马10次,16次全脑放电.44.8%传导时间小于2.5 s,55.2%传导时间超过2.5 s,且有17.1%超过5 s.101次发作中出现初始症状,其中82.2%为意识水平下降、自动症、恐惧等;99次记录到传导后新症状,其中出现颞叶外传导者82.2%出现抽动或强直表现.结论 颞叶癫痫放电传导部位主要是同侧的额叶与颞叶内部,但也可直接到对侧海马结构,临床症状与传导位置有关,传导速度多较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定位评估手段和外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
分析27 例2016 年8 月至2018 年11 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大学总医院开展难治性颞叶癫痫患
者的临床资料。致痫灶评估检查包括:详尽的发作症状学,癫痫序列颅脑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断
层扫描(PET),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癫痫神经心理评估资料和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SEEG),多学科团
队讨论完成致痫灶和功能区定位后完成外科手术。结果 13例患者经Ⅰ期评估后直接行手术切除,14 例
经SEEG 置入后手术切除。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34 个月,平均为(19.93±9.00)个月。手术疗效采用
ILAE 分级标准,ILAE Ⅰ级22 例(81.48%),ILAE Ⅱ级1 例(3.70%),ILAE Ⅲ级2 例(7.41%),ILAE Ⅳ级2 例
(7.41%);SEEG 置入组的ILAE Ⅰ级比例(12/14)高于无SEEG 置入组(10/13),MRI 阳性组的ILAE Ⅰ级比
例(16/19)高于MRI阴性组(6/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行SEEG置入术后颅内出血,1 例前颞
叶切除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热损伤,1例头皮切口愈合不良,4 例术后
颅内感染,无脑脊液漏,无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是安全有效的,详
尽的术前致痫灶定位评估和SEEG 置入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38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的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方法埋置硬膜下和(或)深部电极,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根据术中致痫灶定位、术后病理、术后疗效和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结果8例埋置深部电极,13例埋置硬膜下电极,17例联合应用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埋置4~22d,平均9d;脑电监测8~226h,平均128h.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iEEG,32例(84.2%)病人准确定位了致痫灶,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应用硬膜下和深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是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常规脑电图加用蝶骨电极的指征。方法102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于发作间期行常规脑电图及毫针蝶骨电极脑电图描记,分别对其癫痫波的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经χ2检验分析,蝶骨电极脑电图可提高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3种发作类型癫痫的痫样放电检出率,其中以复杂部分性癫痫尤为显著;此外发现43例常规脑电图描记时耳垂单极导联可见单侧或双侧正相尖(棘)波或正相尖(棘)慢波,而在蝶骨电极描记时均记录到明显的癫痫波。结论蝶骨电极可提高癫痫患者的痫样放电检出率,常规脑电图描记发现耳垂单极导联出现正相尖(棘)波或正相棘(尖)慢波,加用蝶骨电极多可记录到典型的癫痫波,具有临床确诊价值,应列为临床脑电图的常规描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神经内外科的一个难题。 1875年Jackson提出局灶性癫痫的发生与颅内致痫灶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理论后 ,1886年Horsley对一位由于颅骨骨折而引起癫痫的患者进行了最早的大脑皮层切除术 ,并且使该患者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1] 。在这以后 ,许多神经科医生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致痫灶 ,用手术的方法来切除致痫灶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但是 ,对于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仍然是比较困难的。Penfield在 2 0世纪初期 ,通过X线定位的方法来发现致痫灶 ,并且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难治性癫痫。最初的X线定位的方法有颅骨的X线摄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同步EEG-功能性MRI(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17例症状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同步EEG-fMRI检查.对EEG出现痫样放电时的fMRI数据进行分析,将痫样放电导致的脑组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改变区域叠加在MRI图像上,确定癫痫灶的位置;并与手术中脑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位置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同步EEG-fMRI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确定的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另外7例患者同步EEG-fMRI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与皮质电极和深部电极EEG相同,但范围比后者显示的扩大.癫痫灶切除术后14例发作控制,3例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结论 同步EEG-fMRI对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准确,无创伤性;对手术定位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