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及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以有效地防治GDC术中或术后的脑缺血事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行GDC栓塞治疗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行GDC术43例次,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脑缺血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脑缺血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43例次GDC术中,发生术中或术后脑缺血事件的11例次.经相应治疗,9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宽颈动脉瘤是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损害是GDC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基于缺血性卒中分型系统TOAST分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0例为脑卒中组,非脑卒中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HTG)。结论年龄、高血压、HTG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MRI评估腔隙、脑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及脑微出血四种CSV...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患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认知评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与调查,并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缺血性卒中后轻度VCI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次数、发病部位及卒中面积有关;与性别、BMI、吸烟、饮酒等无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VCI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次数、发病部位及卒中面积是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VCI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上可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进行脑核磁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在入院24 h内测量患者动态血压,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s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结果 186例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人群中,24 h平均收缩压是脑微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男、女不同性别患者中差异,为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9月间在本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检查且病历资料完整,基于缺血性卒中分型系统TOAST分型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0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分析男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组和女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12例(70%);女性48例(30%),两者之比为2.375∶1。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男性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高血压发病率、吸烟、饮酒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高TC、高LDL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在66岁~75岁年龄段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认为是首次缺血性卒中主要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也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应该更加深入认识、研究和总结TIA的相关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更规范、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003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病情况,重点研究患者脑动脉狭窄与各种临床因素、危险因素以及ABCD~2评分的关系,探讨各相关因素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与性别、高血压、症状持续时间有相关性(P0.05),TIA患者血管狭窄分布情况与年龄、糖尿病及ABCD~2评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需要及时对糖尿病、高血压等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高度关注TIA症状持续时间,并常规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减少脑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宋田 《中国卒中杂志》2006,1(2):130-132
本文目的在于为预防卒中提供综合及时的循证医学建议,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循证医学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抗凝治疗、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特定情况下防止卒中复发的建议,如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特别是妊娠妇女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及脑出血后如何使用抗凝药物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后微血管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挽救濒死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内皮细胞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治疗性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有关脑缺血后新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机制及其调控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后微血管形成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预处理(NIPC)可启动机体自身保护机制,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的缺血性损害,其保护作用是明确的。本文分析了脑缺血预处理现象,根据其形成、特点、时间过程和对重复缺血性损害的反应,结合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临床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对于IPC的机制和其他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一种安全有效、能够直接用于临床的预处理手段,通过“防病”的方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1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脑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高危因素.结果 61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发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81例,发生率13.26%.女性患者,年龄>50岁,复发,梗死部位位于颞叶、顶叶或脑干,合并高血压、肺炎、血脂异常、颈椎病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受多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对高危患者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978例发病7 d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血管病危险 因素和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包括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急 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及责任动脉、责任动脉有无严重狭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随访患者1年内 有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复发,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缺 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4.8%)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卒中病 史、缺血性卒中发病前3个月内反复TIA、责任脑动脉狭窄程度≥70%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1年内复发 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后循环梗死、有责任脑动脉严重狭窄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 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脑小血管病对卒中后转归和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的323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磁共振检查被用于判定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严重程度,并对发病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卒中转归情况进行了评估。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于评估卒中后不良转归和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在观察期内,128名患者(39.63%)转归不良(死亡或残疾),69名患者(21.36%)发生了肺炎。白质疏松是不良转归和肺炎的独立预测因素[不良转归:比值比(Odds ratio,OR)3.9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54~8.073;肺炎:OR 1.809,95%CI 1.220~2.681],但脑小腔隙灶和卒中后不良转归及相关并发症没有发现有显著联系。 结论 白质疏松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转归和肺炎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尽管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都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但脑小腔隙灶没有发现和急性卒中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性关联。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对卒中预后的不同影响提示了两者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45例)和无CMB组(5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既往脑卒中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分别为1.066、2.861、0.106,P均0.05)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的发生与年龄、卒中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为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精神及神经功能恢复,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消极影响。卒中后抑郁与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等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近年来研究证实脑小血管病变同样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它不仅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会加重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本文对脑小血管病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患者头部观察各脑区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情况,并对脑微出血情况进行分级,对脑白质病情情况进行评分; 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危险因素与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的关系; 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脑微出血分级与脑白质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有脑微出血患者中皮质及皮质下出现脑微出血占比61.46%明显高于基底及丘脑23.96%及幕下区41.10%(P<0.05); 有脑白质病变患者中额区脑白质病变占比69.44%明显高于颞区14.81%、顶枕区6.48%、基底节3.70%(P<0.05); 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高半胱氨酸血症及合并心房颤动是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是发生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脑微出血各级与脑白质病变各评分均呈正相关(r=0.327,0.311,0.401,0.362,P<0.05)。结论 年龄>60岁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及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与脑白质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自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其发生缺血性卒中及死亡事件,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结果共278位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53人(19.6%)发生了卒中,67人(24.1%)死亡。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及新鲜卒中病灶增加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及既往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5 y)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龄和男性两个因素外,急性病灶及糖尿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之一,目前检出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而显 著提升。研究显示脑微出血可能与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对未来卒中发生、发展具有 一定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防治。脑微出血是否增加抗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 以及相应风险是否与抗栓治疗获益相抵,目前仍有争议,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临床工作中应综 合评估抗栓治疗的预防获益及出血风险,以制订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