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耳痤疮动物实验模型,用中药制剂消痤霜外涂,观察其疗效。方法:①实验于2003-07/08在北华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家兔20只。②建立兔耳痤疮动物模型:于每只家兔左右耳内侧耳管开口处2cm×2cm范围,每日涂煤焦油1次,每次0.5mL,连续2周。③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右耳痤疮模型用消痤霜擦剂(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连、金银花、龙葵、积雪草等,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制备成外涂水剂,呈淡黄色),2次/d,每次约1mL擦涂,连续2周。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④14d后对两组兔右耳及实验组兔左耳痤疮模型处皮肤做肉眼观察及病理活检,进行组织学观察。痤疮模型组织学判定分级标准:0级为无痤疮表现;1级为毛囊漏斗部可见少量致密角化物质;2级为毛囊漏斗部可见中等致密角化物质,并向皮脂腺延伸;3级为扩张的毛囊内有广泛的角化物质,人类痤疮相似。⑤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死亡1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19只。①实验组涂抹消痤霜2周后,肉眼见:局部毛囊角栓减少,部分角栓脱落后遗留点状凹陷的毛囊,丘疹变平减少;组织学观察见:表皮增厚明显减轻,真皮炎症细胞明显减少,但仍见毛囊口轻度扩张,有少量疏松角化物质充填。②对照组实验2周后肉眼仍可见明显的毛囊角栓,但丘疹减轻或变平;组织学观察见:角化过度,真皮内仍见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口及漏斗部仍见角化物质堆积,漏斗部扩大如壶状。③实验组治疗后痤疮模型组织学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犤(0.6±0.52),(2.5±0.53)级,P<0.01犦。结论:中药制剂消痤霜对兔耳痤疮实验模型具有减少毛囊的角栓、减轻真皮炎症和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兔耳增生性瘢痕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抑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从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白兔10只,随机将每只兔子的一只耳归人实验组,另一只归入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两组均进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d,实验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生理盐水,两组注射剂量及频率为0.2mL/次,1次/隔日,连续6次。30d后观察两组瘢痕组织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以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20只兔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外观形态变化:实验组瘢痕明显萎缩,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呈增生期表现,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淡红色,质地坚硬。②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散在分布;对照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状;40倍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3&;#177;3.34),(51.23&;#177;5.54)个。P&;lt;0.01】。③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16&;#177;3.12),(64.27&;#177;4.28)个,P&;lt;0.01】。④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实验组瘢痕组织真皮层变薄,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较细致,排列有序,呈成熟期表现;对照组瘢痕组织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其间可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呈增生期表现。结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瘢痕增生及瘢痕组织的血管生成、微循环血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血管的发生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血管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对毛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对毛囊生长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去真皮成分毛囊与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培养,每天检测毛囊的生长长度,以毛乳头细胞及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为阳性及阴性对照组,并用免疫组化检测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细胞生长因子。结果:在两周内,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及毛乳头细胞组毛囊生长净长度分别0.92,0.89mm,而成纤维细胞组为0.29mm;统计学显示干细胞组和毛乳头细胞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38 P&;gt;0.05),与成纤维细胞组之间有明显差异(x^2=7.34 P&;lt;0.01);免疫组化显示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论: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能支持毛囊的生长,具有毛乳头细胞促进毛囊生长的功能,其作用基础可能与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季晓石  李景峰  李成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48-50,i0003
目的:建立半月板裂伤动物模型,采用EC耳脑胶粘合裂伤的半月板,观察半月板裂伤的愈合情况,探讨EC耳脑胶在半月板裂伤治疗上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7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科、锦州医学院电镜室完成。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同体对照设计,将每只兔两侧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制造裂伤,右膝外侧半月板为实验组,左膝外侧半月板为对照组,实验组用EC耳脑胶粘合裂伤,对照组裂伤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12,24周分批随机抽取动物5只,麻醉状态下处死,对裂伤半月板进行肉眼观察,光镜和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兔半月板肉眼观察:实验组3,6,12,24周各期半月板均无变形、变性。24周时修复组织与正常半月板组织相似,裂伤愈合。对照组3,6,12,24周各期半月板形态无明显变化。各期肉眼所见半月板裂伤仍有哆开。②两组兔半月板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3周时镜下半月板裂伤粘合处修复组织主要为肉芽组织。6周时镜下半月板裂隙已被纤维结蒂组织及纤维软骨组织连接。24周时镜下半月板裂伤断端已被成熟的纤维软骨组织连结,愈合良好。对照组3,6,12,24周各期半月板裂伤光镜下均未见完全愈合,裂口分离。③两组兔半月板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同期电镜下观察也有同样结果。实验组3周时镜下半月板裂伤粘合处可见多种细胞成份,其中纤维软骨细胞少,胞核有变性。24周时镜下半月板裂伤处纤维软骨组织紧密连结。排列整齐、粗大的胶原纤维通过断端,裂伤缘消失。对照组3,6,12,24周各期半月板裂伤均未见完全愈合。两组兔24周时半月板裂伤愈合情况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用EC耳脑胶粘合兔半月板的裂伤可使之愈合。此结果为临床半月板裂伤修复提供一基础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小俊  邱波  刘世清  陶海鹰  方洪松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209-212,F0003
背景:各种关节损伤、关节手术后导致的创伤性骨关节炎较为常见,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已被视为一种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目的:以前交叉韧带切断的方法建立兔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观察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对其关节软骨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5-6月龄大耳白兔1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透明质酸钠注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组。透明质酸钠(上海建华精细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2000第366095号)。 方法:①两组均建立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每只兔以氯胺酮1.0mg/kg体质量麻醉,单侧膝关节行前交叉韧带切断造模。(9术后第5周,透明质酸钠注射组患膝关节腔注射质量浓度为10g/L的透明质酸钠0.3mL,1次/周,连续5周。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术后10周处死,观察两组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的大体形态学(0分:关节面光滑,色泽正常;1分:关节面粗糙,有小的裂隙,色泽灰暗;2分:关节面糜烂,软骨缺损达软骨表层或中层;3分:关节面溃疡形成,缺损达软骨深层;4分:软骨剥脱,软骨下骨质暴露)和组织学病理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1)两组股骨髁关节面标本大体观察结果。(2)两组股骨内髁软骨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3)两组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 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大耳白兔1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股骨髁关节面标本大体观察结果: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股骨髁关节面病理变化,透明质酸钠注射组软骨退变程度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2)两组股骨内髁软骨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透明质酸钠注射组见软骨膜变性脱落,表层软骨细胞变性、坏死、排列紊乱,形成糜烂;生理盐水对照组见软骨细胞变性、坏死,排列紊乱,溃疡病变达软骨深层,并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溃疡底部见纤维组织增生。(3)两组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透明质酸钠注射组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量均值为1.09&;#177;0.18,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表达量均值为1.26&;#177;0.23,两组基本相似(P〉0.05)。 结论: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对早期骨关节炎软骨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能有效减轻早期创伤性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退变,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没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紫外线、电磁场及药物治疗对白兔化疗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向白兔耳缘静脉内注入长春瑞滨注射液,使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从而制作化疗性静脉炎模型。共有12只日本大耳白兔制模成功。随机分为对照组、紫外线治疗组、电磁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每组各3只白兔(共6只兔耳)。紫外线治疗组、电磁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紫外线照射、电磁辐射及药物治疗;对照组白兔未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实验进行4d后,分别对各组兔耳进行肉眼观察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肉眼观察发现,紫外线治疗组与电磁治疗组症状改善较明显(P〈0.01),药物治疗组也有改善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病理学检查后发现,紫外线治疗组和电磁治疗组的水肿消除作用明显(P〈0.01),药物治疗组水肿也有一定程度减轻,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磁辐射还有一定的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紫外线治疗和电磁辐射对化疗性静脉炎均有良好的消炎、消肿功效.而且电磁辐射还能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  相似文献   

7.
二至丸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皮肤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具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功效的二至丸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皮肤的抗氧化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5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实验中心完成。采用昆明种小白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衰老模型组、二至丸组20,10,6g/(kg&;#183;d)剂量组共5组,每组10只。二至丸由旱莲草、女贞子按一定比例组方,购于河南省南阳市医药公司,煎制、过滤、浓缩1kg/L的水煎剂(以生药计)。空白对照组每天颈背部注射生理盐水0.3mL,其余4组均给予50g/L D-半乳糖0.3mL颈背部皮下注射,连续给药42d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同时二至丸组用二至丸煎剂灌胃治疗;其他组给予生理盐水(0.5mL/d)灌胃对照。6周后测定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氧化性指标丙二醛含景、抗氧化酶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羟脯氨酸含量及皮肤组织学切片检查。采用双盲评估。 结果:实验小鼠50只均完成实验,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衰老模型造模成功的一般状态和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从外观上看衰老模型组小鼠皮毛松散、无光泽;行动迟缓。衰老模型组皮肤组织中丙二醛与空白对照组比明显增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本次造模成功。②二至丸对小鼠皮肤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二至丸20,10g/(kg&;#183;d)剂量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t=36.89-3.31,P〈0.01),皮肤组织中丙二醛明显降低(t=37.49,33.93,P〈0.01);二至丸6g/(kg&;#183;d)剂量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仅丙二醛水平降低,存在差别(t=3.04,P〈0.01)。③衰老造模小鼠皮肤组织切片结果:衰老模型组镜下见,皮肤变薄,表皮角化上皮角缩短,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数目减少,汗腺、皮脂腺、毛囊萎缩、数目减少。二至丸20,10g/(kg&;#183;d)剂量组镜下见皮肤变厚,表皮角化上皮角延长,真皮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汗腺、皮脂腺、毛囊数日增多;6g/(kg&;#183;d)组与衰老模型组镜下所见无明显不同。 结论:二至丸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皮肤组织抗氧化的作用,减少皮肤中的脂质过氧化物,使表皮角化上皮角延长,真皮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对皮肤组织衰老有延缓作用,但剂量太小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免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最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77;12.49),(7371&;#177;9.75)N,P〈0.051;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及其骨缺损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只,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即4,8和12周组各6只,另选3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空白组。②将实验组所有动物于胫骨结节处用骨穿针刺入骨髓腔抽取骨髓2.0mL,进行分离、培养和诱导,适时将功能状态良好的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以一定细胞浓度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并于复合后24.48和72h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孔隙内贴附、生长、增殖和功能情况。③所有动物于右侧桡骨中段制作1.5cm骨膜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于术后4,8,12周行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对比研究其成骨和血管化过程及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①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复合后24h在材料孔隙内部分贴附良好,部分堆积成团;48h基本全部贴壁并有胶原分泌;72h全部贴壁,细胞完全伸展,相邻细胞间有突起相互连接,细胞分布均匀,数量增多,并有大量胶原分泌。②术后12周,实验组X线有明显阻射,骨缺损部位塑型基本完成,骨髓腔已开始再通;对照组支架材料X线阻射进一步增强,两端已愈合,已开始塑型。空白组术后无X射线阻射,无成骨。③实验组和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骨量和新生血管数量逐渐增多,实验组4,8,12周组织学血管面积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2.068&;#177;0.216)%比(0.532&;#177;0.102)%,(2.976&;#177;0.304)%(1.302&;#177;0.354)%.(3.708&;#177;0.382)%比(2.246&;#177;0.402)%,P〈0.05]。结论: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生物相容性良好,支架材料为细胞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用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是可行的,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扩张剂亚硝酸盐与小分子硫醇转亚硝基过程对实验兔血压的影响和金属铜离子分解亚硝基硫醇阻断亚硝酸盐的降压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生化检验科完成。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从兔耳缘静脉注入pH为7.4的磷酸盐生理盐水缓冲液1.0mL。②亚硝酸钠组又分为12.5。25.0。50.0μmol/kg组(n=6):从兔耳缘静脉注入12.5。25.0。50.0μmol/kg亚硝酸钠溶液(pH7.4的磷酸盐生理盐水缓冲液溶液配制)。③硫酸铜组(n=6):从兔耳缘静脉注入50.0μmol/kg亚硝酸钠溶液,待血压下降至最低点后,从兔另一耳缘静脉注入硫酸铜溶液25μmol/kg。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监测亚硝酸盐与还原性巯基在不同pH条件下生成亚硝基硫醇情况;用八导电生理监测仪,观察亚硝酸盐对实验兔血压的调控作用和金属铜离子分解亚硝基硫醇对亚硝酸盐降压作用的影响。结果:30只新西兰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pH值对亚硝酸盐与硫醇物质生成亚硝基硫醇的影响:硫醇物质与亚硝酸盐形成亚硝基硫醇的反应速度随着反应体系pH的下降而加快,当反应体系pH&;gt;7.0时,硫醇物质很难与亚硝酸盐反应形成亚硝基硫醇。②亚硝酸钠对实验兔血压的影响:亚硝酸盐可有效降低实验兔血压,12.5,25.0,50.0μmol/kg3个浓度亚硝酸钠注射组血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9.002~9.640.P&;lt;0.01),而且25μmol/kg和50μmol/kg亚硝酸钠组血压也明显低于12.5μmol/kg亚硝酸钠组(t=3.878,P&;lt;0.05;t=4.866。P&;lt;0.01)。③硫酸铜对亚硝酸钠降压作用的影响:注入亚硝酸钠使血压下降达到最低点后,再注入硫酸铜溶液实验兔血压迅上升,与50μmol/kg亚硝酸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25。P&;lt;0.05)。结论:静脉注射亚硝酸钠可使实验兔的动脉血压迅速下降,其降压幅度与注入的亚硝酸盐的量成正比,注入硫酸铜溶液可逆转亚硝酸盐所致的实验兔血压下降,这种作用可能通过亚硝盐与硫醇物质之间的转亚硝基形成硝基硫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修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检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诱导卵磷脂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由第四军医大学动物研究中.0提供,基因技术研究所提供。设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24只大耳白两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兔长骨骨活性节及科东为组骨华分重院由机入医料随植复成京材兔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片,其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卵磷脂片。术后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对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各组12只兔均纳入最后分析。①骨缺损修复的影像学表现: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②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表现: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③骨密度值比较: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对兔桡骨节段骨缺损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卵磷脂可以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一种新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修复成鼠半横断脑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培养3W的SD大鼠OECs,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胸10水平左侧半横断脊髓两断端;12只对照动物只注入等量DMEM;移植后6月行下肢功能评价、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存活率均为83.4%。实验组9只(9/10)动物下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只可以主动攀登。上述9只动物左下肢可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宿主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周围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对照组中2只(2/10)下肢功能稍改善,并能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轴突变性,瘢痕形成,无轴突再生。结论:OECs移植后可在脊髓中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毛囊在伤口愈合,肿瘤发生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其在活体内影响因素较多,故难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机制。目的:利用培养的毛乳头细胞观察体内外条件下诱导毛囊形成的可能。设计:非随机非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对象为正常人头皮中获取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毛囊上、下段及球部细胞。干预:将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分别与毛囊上、下段上皮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重建,用游离细胞混合移植于裸鼠,组织学观察毛囊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毛囊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对分段毛囊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毛囊间表皮细胞、毛囊上段上皮细胞、下段上皮细胞和球部细胞在间质细胞凝胶上均可形成双层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在真皮鞘细胞胶原凝胶上毛囊的上、下段上皮细胞形成了毛囊结构,移植于裸鼠后毛乳头细胞胶原凝胶诱导毛囊上、下段细胞形成了毛囊。低代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混合移植形成了数量较多、结构典型的毛囊,并有肉眼可见的毛发纤维产生。结论:毛囊的真皮成分细胞即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诱导毛囊形成的能力,通过与毛囊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毛囊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种防治瘢痕的外用复方中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8只。进行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实验分为2组:随机将每只兔子2只耳朵分别设为瘢痕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兔耳,48个创面。瘢痕膏组和对照组于创面上皮化时即开始用药。瘢痕膏组涂抹瘢痕膏(本院自行研制的外用复方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积雪甙、黄芩甙、甘草酸、苦参碱等,按3:3:2:2:1的比例加基质制作而成),对照组涂抹基质(制作瘢痕膏的基质)。将瘢痕膏及基质涂在瘢痕部位,并轻揉直到药物吸收,3次/d,连续用药28d。②第14天根据兔耳创面修复的颜色、质地等统计瘢痕块发生率;第28天观察两组瘢痕组织的外观形态(颜色、质地等);用PeriFlux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常规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200倍光镜下微血管计数。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兔8只(16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上皮化后14d,瘢痕膏组瘢痕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32/48),85%(41/48),P〈0.05]。②用药28d后瘢痕膏组瘢痕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稍白,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红色,质地硬。③用药28d后,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0.78&;#177;2.47),(36.79&;#177;3.12)PU,P〈0.05]。④用药28d后,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6.8&;#177;5.4),(42.7&;#177;7.2)个/mm^2,P〈0.05]。结论:此外用复方中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形成、微循环血流有抑制作用.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波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对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完成。取健康成年大白兔48只,建立兔桡骨1.5c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于骨缺损处植入磷酸钙人工骨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实验组局部接受低强度超声波刺激1次/d,15min/次,对照组未给予超声波刺激。于术后4,8,12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获取标本。通过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染色分析、X射线摄片及骨密度测量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48只兔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兔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动物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逐渐升高,实验组6周时达到最高水平(2284nkat/L),对照组8周达到最高水平(1834nkat/L).实验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②兔桡骨缺损区骨密度测量结果:12周时实验组新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217,0.153g/cm^2.P〈0.01)。③兔桡骨生物力学测定结果:12周时实验组的桡骨最大扭转强度明显大于对照组(0.675,0.298Nm,P〈0.01)。④兔桡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8周时材料体积变小,12周时新骨大量形成并钙化,可见到连续性骨膜骨痂,骨缺损范围变小;对照组12周时骨端新骨形成,长人材料.但材料体积无明显减少。⑤兔桡骨缺损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12周时新骨多为板层骨,长人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对照组12周时新骨继续增生,边缘处材料被降解成较小的颗粒。结论:低强度超声波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同时也加速了新骨的钙化,明显地促进组织工程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血生化和病理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资料。方法6月龄以上日本大耳白兔16只,体重2.0-3.8kg/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只,肌注甲强龙,每次8.0mgAg,每周2次,连注4周;对照组4只。于第4、8、10直至26周行血生化检查并处死,取股骨头作常规病理组织学。结果TRLG和CHOL在实验早期升高约2—5倍,与处置前及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而HDL-C略有下降。组织学上实验早期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增大,部分核消失;中期出现“泡沫细胞”,骨母细胞核普遍消失。晚期出现少量不定形坏死碎片。各期骨小梁结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激素导致的血脂变化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纳米级全氟碳化合物在兔失血休克状态下对脑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新西兰兔模型,观察纳米级全氟碳治疗前、后及各组各时间点新西兰兔呼吸、血压、心率、血气等各参数及脑皮质病理变化。结果:12h存活率实验组(80%)比对照组(20%)高。实验组呼吸较对照组深大,次数加快。实验组动物在监测结束时血压(82.0&;#177;4.0)mmHg(1mmHg=0.133kPa)较对照组(50.0&;#177;3.0)mmHg为高。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336.1&;#177;16.5)mmHg较对照组(136.2&;#177;16.4)mmHg明显升高。组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明显差别,实验组CO2排泄较对照组增强。对照组血气呈现明显变酸趋势。实验组动物瞳孔监测结束时较对照组偏小,瞳孔对光反射较对照组灵敏。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动物脑皮质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纳米级全氟碳化合物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对脑皮质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功能,能够改善脑缺氧。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往采用散剂、软膏、糊剂类型的药物修复口腔溃疡,药物作用时间短,易受到唾液的影响,局部有效药物浓度低。 目的:制备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地塞米松及含奥硝唑的壳聚糖复合药膜,观察其对口腔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2-09/2003-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兔60只用于制备口腔溃疡模型。壳聚糖、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方法:以壳聚糖、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为成膜材料,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地塞米松、奥硝唑等不同成分制备口腔溃疡复合药膜。采用99%乙酸烧灼法制备兔口腔溃疡模型。60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奥硝唑组(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复合膜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地塞米松+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每组12只。 主要观察指标:每组各取4只进行大体观察,测量溃疡面积,计算溃疡面的体积及溃疡愈合速度,肉眼观察溃疡面水肿、充血程度,愈合情况。其余8只在2,4,6,8d麻醉后各处死2只,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记录成纤维细胞数目、炎症细胞数目。 结果:动物实验显示,在不同观察时间复合膜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复合药膜组口腔溃疡平均愈合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复合药膜组组织学检查表明炎症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P〈0.05),成纤维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地塞米松及含奥硝唑的壳聚糖复合药膜可显著加快兔口腔溃疡的愈合速度,促进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以往采用散剂、软膏、糊剂类型的药物修复口腔溃疡,药物作用时间短,易受到唾液的影响,局部有效药物浓度低。 目的:制备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地塞米松及含奥硝唑的壳聚糖复合药膜,观察其对口腔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2-09/2003-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兔60只用于制备口腔溃疡模型。壳聚糖、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方法:以壳聚糖、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为成膜材料,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地塞米松、奥硝唑等不同成分制备口腔溃疡复合药膜。采用99%乙酸烧灼法制备兔口腔溃疡模型。60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奥硝唑组(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复合膜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地塞米松+含有奥硝唑的壳聚糖膜),每组12只。 主要观察指标:每组各取4只进行大体观察,测量溃疡面积,计算溃疡面的体积及溃疡愈合速度,肉眼观察溃疡面水肿、充血程度,愈合情况。其余8只在2,4,6,8d麻醉后各处死2只,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记录成纤维细胞数目、炎症细胞数目。 结果:动物实验显示,在不同观察时间复合膜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复合药膜组口腔溃疡平均愈合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复合药膜组组织学检查表明炎症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P〈0.05),成纤维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地塞米松及含奥硝唑的壳聚糖复合药膜可显著加快兔口腔溃疡的愈合速度,促进组?  相似文献   

20.
韦正超  蔡道章  张峻峰  金文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119-8121,i006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寻找有效修复骨缺损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是目前骨缺损治疗的研究方向。目的:探讨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coraHine hydroxyapatite porous,CHAP)、纤维蛋白(fibrin sealant,FS)及金葡液(staphylococcus aureus injection,SAI)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作用及其作为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材料:实验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室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全军生物力学中心完成。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金葡液。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4只在兔双侧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后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将CHAP-FS-SAI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自体骨植入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物质。在2,4,8和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射线片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主要观察指标:动物一般情况,大体标本,X射线片,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见植入物与骨端形成紧密的纤维性连接,镜下可见CHAP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细胞钙化。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及板层骨;实验组见植入物完全骨化,塑形完全,CHAP未完全降解。空白组12周骨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镜下主要为大量成纤维细胞。X射线片: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有骨痂影。4周骨痂影增多。8周实验组骨缺损消失,CHAP分散在骨痂中;对照组骨折线消失,髓腔开始形成。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皮质连续,髓腔复通,塑形完全。空白对照组12周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生物力学测试最大扭矩及抗扭刚度在术后4,8,12周复合物组和自体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术后2周,最大扭距实验组为(0.140&;#177;0.032)N&;#183;m,对照组为(O.105&;#177;0.035)N&;#183;m,抗扭刚度两组分别为(O.401&;#177;0.050).(0.311&;#177;0.050)N&;#183;m/rad,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87O,3.600O,P<O.05)。结论:CHAP-FS.SAI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