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3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对3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治疗方式的不同将3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分成两组,输成分血组18例和输全血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输成分血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显著低于输全血组(35.00%),且输成分血组和输全血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PLT、TT、HCT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组间RBC、HGB、PT、APTT、D-D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取血液成分输血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49例DIC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符合临床DIC诊断标准;观察组23例,符合超早期DIC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DIC的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施武媚 《当代医学》2014,(31):46-47
目的探讨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5),观察组给予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23/25,92.0%)明显高于对照组(18/2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59,P〈0.05)。治疗前2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产科治疗的DIC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顺产或剖腹产产妇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变化规律有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发展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在妇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患者。对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血管内凝血症状以及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为96.2%,对照组患者对于血管内凝血症状以及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为80.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服务可以使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血管内凝血症状得到改善,也可以使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有一定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12年3月~3013年5月收治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DIC患者,22例为顺产或者剖腹产患者,对她们的凝血检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较短;出现DIC症状的患者在产前就已经出现了凝血时间延长的现象,且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掌握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检验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既能进行早期确诊,同时也能准确判断患者DIC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12年3月~3013年5月收治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DIC患者,22例为顺产或者剖腹产患者,对她们的凝血检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较短;出现DIC症状的患者在产前就已经出现了凝血时间延长的现象,且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掌握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检验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既能进行早期确诊,同时也能准确判断患者DIC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产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总结临床治疗此病症的有效方法与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该院产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孕产妇72例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死亡事件发生,均治愈.对照组因3个以上器官衰竭死亡4例,占11.1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急性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的产科患者,通过早期的诊断治疗工作,以及全方位精细完善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地治疗此病症,使患者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所收治的30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治疗后的护理,包括补充血容量以及凝血物质,对于进行引产手术及死胎剖宫产的患者适时停止妊娠,对于治疗中不停流血的患者采用肝素治疗,必要时采用医用纱布堵住患者的宫腔[1].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本组患者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对于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术后精心护理,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救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1012年1月收治的DIC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去除病因及应用凝血因素治疗,本组31例患者中,25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结论: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同时大量补充凝血因素,并辅助肝素治疗,以提高抢救率.  相似文献   

1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婧 《当代医学》2010,16(19):65-66
目的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以及诊治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治愈,治愈率为72.2%,死亡5例,死亡率为27.8%。其中原发病为羊水栓塞3例,胎盘早剥1例、重症肝炎1例。结论进行早期诊断以及阻断促凝物质的来源在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或术中抗休克、抗凝血条件下实施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产科进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3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50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实施输注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与输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本组患者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实施积极预防、治疗患者原发病,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应用抗凝药物,阻止DIC的转化,对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苍山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6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抢救成功,死亡4例,其中重度妊高征伴胎盘早剥2例。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消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进行血液替代治疗是保障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戴秋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12-112,114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记录。结果应对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诱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疾病,去除病因的同时,根据诱因及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肝素进行治疗。结论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病死率高、发病急、病情严重凶险的特点,所有在临床应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救治的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按照患者病程时长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差异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弥漫性出血患者其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组患者与早期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其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凝血标志物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检测中不受凝血因子降低的影响,其含量可随着病程加重而出现变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诊治的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同时期入院体检自愿接收凝血指标检验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受检者PT(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FIB(纤维蛋白原含量)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差异,以此为依据分析凝血指标检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所在。结果观察组PT、APTT、TT及INR水平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人(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PT、APTT、TT及IN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FIB明显降低,可知凝血指标检验在其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原因,诊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诊治研究。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要及时有效的去除诱发病因,采取有效止血,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可以较好的保留子宫,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发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7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胛、APTr、F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盯、APITr、F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T、APTr、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能缩短PT、APTr,降低Fg含量,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陆叶 《吉林医学》2011,(2):227-228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将收治的27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新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该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24h出血量、抢救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发病24h出血量为(1632±224)ml,低于对照组的(2069±365)ml;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采用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方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8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悉产科DIC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积极处理。DIC的原发病是治疗的关键,动态观察血常规及PT四项对DIC的早期诊治及病情观察有指导意义。6例早期诊治的DIC患者均抢救成功,2例入院时已为DIC晚期的患者均死亡。结论 早期诊治是降低产科DIC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