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从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按照同样方法选取同一时间段就诊的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其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55.6%,而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100%。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可将D-二聚体作为临床常用的敏感筛查指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变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治疗前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第一天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呈逐渐下降,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混合型中2例全部再通,15例部分再通,中央型中5例再通,11例部分再通,周围型7例再通,部分再通11例。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急性DVT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根据D-二聚体的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估测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并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71例)和非血栓组(291例),记录两组D-二聚体含量,并应用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D-二聚体用于诊断下肢DVT最佳临界值为287 mg/L (敏感度为76.1 %,特异度为52.6 %,阳性似然比为1.61).结论 D-二聚体对创伤后急性下肢DVT诊断准确性偏低,287 mg/L作为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D-二聚体(D-dimer、D-D)动态监测下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ain thrombosis,DVT)前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前期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D-D水平均于术后6 h明显升高,且术后4 d D-D水平明显高于入院当天和手术当天。在术后6 h及术后4 d,观察组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干预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动态监测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患者的D-D水平,实施早期针对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护患关系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 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 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 9 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19例骨折患者,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组和未并发DVT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 DVT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其中股骨骨折患者水平最高且所占比例最大(72.7%);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均较其它骨折部位高(P<0.05).结论:对于骨折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监测DV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血栓性疾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邢振华,李卫,沈红卫,孔庆兰,毕春霞纤溶系统是人体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流畅通的重要成分。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  相似文献   

15.
李婧 《医学综述》2012,18(5):726-729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其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鉴别的可靠指标,也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性的观察指标。近年来,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得到新的应用,尤其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的诊断。现就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诊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胸腰椎结核术后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2例和无DVT组110例.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超声联合检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7 天行D-二聚体检测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将D-二聚体浓度≥1 000 μg/L视为阳性,对D-二聚体阳性而超声阴性患者重复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X线下肢静脉造影共检出47例患者为DVT,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DVT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80.5%;超声检查DVT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100.0%;若两者相结合敏感性可高达91.5%,特异性为100.0%.超声检查中央型DVT敏感性为95.2%,检查周围型DVT敏感性为81.3%.结论 D-二聚体与超声相结合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髋部骨折患者常规筛查DVT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的动态指标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动态测定60例骨科创伤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创伤评分作比较,分析其与不同程度创伤的相关性.结果 骨科创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创伤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而且D-二聚体值能更准确反映创伤反应,其中中度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升高水平高,持续时间长,与轻度创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选择治疗方案的客观指标,D-二聚体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反映患者创伤越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