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哲人  魏双双  刘文华  汤珊珊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6,38(14):1150-1153,1157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文化程度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妇科门诊年龄40~60岁的1632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妇女基本健康信息和绝经年龄,采集实验室检查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结果1501例妇女完成调查研究,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为(49.63±3.43)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潮热多汗(75.56%)、性生活问题(72.61%)、失眠(67.30%)、疲乏(65.56%)、情绪波动(61.90%)。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在自然绝经年龄、妊娠次数、分娩次数、BMI、骨密度、感觉异常、抑郁疑心症状、皮肤蚁行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越低,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自觉症状越严重(P<0.05)。结论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估计值为49.63岁,绝经年龄和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处理方法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围绝经期女性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患病率及其激素水平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体检中心的367例维吾尔族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月经状态分为绝经前组61例、围绝经期244例和绝经后早期组62例,比较并分析不同月经状态Mets激素水平变化。 结果 ①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40~60岁女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6.1%,绝经后女性发病率(22.6%)高于绝经前(4.9%)和围绝经期(17.2%)女性。②绝经前代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的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绝经期代谢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二醇(E2)、E2/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早期组中代谢综合征组同对照组比较,E2/T经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早期代谢综合征组女性激素FSH、E2、E2/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Mets的患病率随着绝经状态的改变逐渐增加。绝经后早期组患病率高于绝经前组和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组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E2降低和E2/T升高有关,绝经后早期组可能与E2和T的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董丹艳 《中外医疗》2014,(20):174-17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28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64)和干预组(n=64),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该组64例围绝经期妇女经综合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女性围绝经期相关问题、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症状发生频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及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干预措施及策略。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40~65岁)454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454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49.8±4.37)岁,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骨关节痛(52.42%)、疲乏(49.12%)、情绪波动(41.41%)、头痛(40.09%)、心悸(39.65%)、失眠(38.99%)、潮热出汗(36.56%)、性生活质量下降(23.57%)。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多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各症状发生频率及其严重程度与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限相关。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普及教育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低雌激素状况对妇女健康不利,可致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泌尿生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激素替代治疗(HRT)不仅能够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若能在围绝经及绝经早期(绝经10年内,年龄〈60岁)应用,将会获益更多。因此,有必要了解围绝经期及绝经早期妇女对HRT的知识(K)、态度(A)、行为(P),即KAP等情况,以期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新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17-117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雌激素+安宫黄体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雌激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激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益阳市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妇女平稳渡过围绝经期.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益阳市5个社区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442名,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其绝经年龄、围绝经期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该市区围绝经期妇女442例中有症状者322例,占7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平均年龄为(45.88±3.20)岁;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7.20±3.60)岁.绝经期主要症状表现为烦燥失眠、潮热多汗、眼睛老花、健忘、月经紊乱、腰背关节痛.影响这些症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职业、社会压力、婚姻状况等(P<0.01).结论 围绝经期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今后在益阳市区应因地制宜地大力宣传围绝经期的相关知识,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开设专科门诊及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有FD症状病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结合雌激素及安宫黄体酮口服,对照组给予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口服,用药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FD症状评分及Kupperman评分。结果用药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D评分和Kupperman评分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及治疗后随访未发现不良情况。结论小剂量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紊乱,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精神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钟书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133-134,137
目的探讨绝经早期激素治疗对绝经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围绝经期妇女100例,根据药物应用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利维爱治疗,治疗组给予雌激素联合孕激素应。结果两组治疗前FSH与E2含量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E2含量明显升高,FSH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SCL-90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早期激素治疗应用于妇女围绝经期能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过程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介入治疗患者全程、安全、舒适、优质的护理模式。【方法】以2012年1月—6月我科140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以2013年1月—6月我科290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实施过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9个月造影复查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用过程管理模式护理后,观察组有效降低了心脏介入并发症(P〈0.01或P〈0.05),缩短平均住院日[观察组为(6.8±4.3)d,对照组为(10.6±7.4)d],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增加9个月造影复查率(观察组为30.69%,对照组为11.43%),最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8.28%,对照组为92.86%)(P〈0.01或P〈0.05)。【结论】过程管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了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小剂量激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63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阿奇霉素联合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0.2~0.3mg/(kg·d)静脉注射,连用5 d。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C-反应蛋白、血沉变化。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胸片阴影消退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5.19±1.57)d、(8.03±1.80)d、(2.80±0.74)周、(9.72±2.32)d,对照组分别为(7.32±2.14)d、(10.22±2.39)d、(3.52±0.87)周、(11.55±1.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CRP、ESR水平分别为(6.08±1.70)mg/L、(20.00±5.81)mm/h,对照组分别为(10.28±2.97)mg/L、(28.16±6.47)mm/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对位于海拔3 000 m战士有氧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名男性战士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训练组采用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训练,6周后比较安静心率、肺活量、最大摄氧量以及3 000 m跑成绩。【结果】训练组在安静心率、肺活量、最大摄氧量分别为(69.83±6.67)次/min、(4 138.58±488.96)ml、(49.78±4.76)ml·(kg·min)-1,与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常规体能训练法仅改善了战士的肺活量(P〈0.05);训练组战士3 000 m跑成绩为(762.15±53.37)s,与本组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对高原战士的有氧能力有提高作用,可用于指导海拔3 000 m高原地区部队的体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Graves(GD)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将82例Graves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浙贝颗粒联合甲巯咪唑)和对照组(甲巯咪唑),观察两组连续用药12个月,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相关抗体、停药后复发率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均可使GD患者血清FT3、FT4、TRAb、TPOAb水平和阳性率下降,治疗组(3.02±1.01,1.34±0.32,3.28±2.21,12.64±7.17)较对照组(4.07±0.85,2.46±0.23,9.57±3.25,36.36±8.53),下降更为显著(P〈0.01),停药后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率(14.29%)与对照组(35%)相比(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Graves患者自身抗体水平,促进甲状腺机能恢复,对Graves患者的异常免疫反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epcidin、白细胞介素-6(IL-6)和铁蛋白(SF)在癌症患者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在癌症相关性贫血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方法检测190例癌症患者的血清Hepcidin、IL-6和SF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另以同期30名健康献血员做为对照组。结果①癌症患者的血清Hepcidin和IL-6分别为40.67±7.98ug/L和17.99±47.56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17±5.21ug/L和7.89±9.62ng/L(P〈0.01,P〈0.05)。癌症贫血患者的血清Hepcidin和IL-6分别为51.99±32.56 ug/L和39.36±82.63 ng/L均明显高于无贫血患者的36.63±31.99 ug/L和10.78±22.00 ng/L(P〈0.01,P〈0.05)。②癌症患者的SF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33±46.52ng/L和53.18±13.38ng/L,P〈0.05);但贫血和无贫血患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③癌症Hepcidin与IL-6呈正相关(r=0.216,t=3.0182,P〈0.01);与SF呈负相关(r=-0.270,t=3.8571,P〈0.01),但SF与IL-6不相关。④癌症患者血红蛋白值与Hepcidin和IL-6呈负相关(分别为r=-0.165、和-0.152,均为P〈0.05);但与SF不相关。结论癌性贫血患者高表达Hepcidin和IL-6,Hepcidin与IL-6呈正相关、与SF呈负相关,它们在癌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癌症患者高表达SF,但有无贫血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癌症患者血红蛋白值与Hepcidin和IL-6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源性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入院资料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外入院即刻血清钠离子浓度135mmol/L的患者,共786例,根据入院24h、48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三组:A组Na+≥135mmol/L;B组Na+120~135mmol/L;C组≤120mmol/L。比较各组心功能、血清钾离子浓度、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住院期间存活714例,死亡72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00±5.83)mmol/L和(121.00±7.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钾离子浓度分别为(4.4±0.6)mmol/L和(4.3±0.8)mmol/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8%(36/461),B组8.0%(23/289),C组36.1%(13/36),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医源性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社区600例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数字法随机分为管理组(450例)和对照组(150例)。管理组进行健康管理,对照组行常规自我管理。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及血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管理组优良率为70.2%(316/45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53.3%(80/150),管理组的不良率为4.9%(22/4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率26.7%(40/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管理组的收缩压为(109.2±25.4)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收缩压(148.6±50.4)mmHg,管理组舒张压为(72.4±10.8)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舒张压(86.7±16.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管理模式能调动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健康管理覆盖面广泛,投入成本较低,能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化改善人类健康,对高血压患者的保护和预防十分有利。对患者进行各阶段的干预和高血压控制,有效降低了高血压疾病对患者的威胁,达到了提高生命质量以及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覆盖面较广,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芩苷抗心肌肥厚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芩苷高(10 mg/kg)、中(3 mg/kg)、低(1 mg/kg)剂量组。结扎小鼠胸主动脉建立压力负荷心肌肥厚模型,腹腔给予黄芩苷,通过测量全心指数(HW/BW)和左室指数(LVW/BW)评价黄芩苷的抗心肌肥厚作用;分离小鼠心室肌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钙。【结果】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心脏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黄芩苷具有明显抑制心脏重量增加和左心室重量增加的作用,其HW/BW和LVW/BW分别为(5.6±0.3)和(3.9±0.2)(P<0.01);中剂量黄芩苷HW/BW和LVW/BW分别为(6.1±0.2)和(4.4±0.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低剂量黄芩苷有抑制全心重量增加的作用,HW/BW为(6.5±0.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低剂量黄芩苷具有抑制左心室重量增加的趋势,LVW/BW为(5.0±0.3),但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左心室细胞内钙含量较高;高和中剂量黄芩苷组细胞内钙含量较低。【结论】高剂量和中剂量黄芩苷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其机制与细胞内钙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纳米胶原基骨(nHAC)修复根尖周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慢性根尖周病变非手术治疗失败根尖囊肿,根周骨破坏超过1 cm×1 cm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nHAC组35例,根尖搔刮术后骨腔中植入nHAC。对照组35例,术后骨腔中不置入材料。【结果】术后3个月时,X线片显示nHAC组骨密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P〈0.01)。6个月时骨性愈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12个月时骨性愈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nHAC生物相容性好,可促进早期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效果。【方法】连续入选167例女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替罗非班组84名[冠脉造影后经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随即0.15μg.(kg.min)-1静脉滴注维持24 h,对照组83名(给予盐水静脉滴注24 h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罪犯"冠脉血管冠脉血流,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峰值,心功能及术后180 d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冠脉血流改善明显[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18.11±7.67)比(26.89±8.13),P=0.019];术后7 d替罗非班组患者超声检查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50.03%±7.43%)比(41.01%±8.39%),P=0.041];心肌坏死标志物峰值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80 d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低于对照组(11.90%比25.30%,P=0.025)。【结论】女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冠脉血流灌注,改善术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术后180 d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