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亚芳 《华夏医学》2013,26(3):492-494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危重患者贫血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EPO组(32例),入院后注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150U/kg,持续9d;对照组(30例),入院后未用rhEPO。结果:两组患者的RET计数和Hb的恢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贫血在早期使用rhEPO后,可以提高RET计数,Hb含量增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000单位,次,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1周2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并观察患者有无药物治疗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Hb平均值为(110.1±6.8)g/L,HCT平均值为(35.8±3.7)V01%,RET的平均值为(1.76±0.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Hh平均值为(78.4±5.6)g/L,HCT平均值为(19.7±3.7)V01%,RET的平均值为(0.91±0.06)%,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实验组经治疗时未发现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乐岳   《中国医学工程》2012,(8):53+55-53,5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贫血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EPO治疗组(A组)30例,阿托伐他汀+EPO治疗组(B组)30例;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组)。A组单独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B组在使用rhEPO基础上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分别在试验开始及2月后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A、B两组CRP水平显著升高,Hb和HCT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组Hb和HCT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B组CRP明显降低,而A组CRP则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Hb和HCT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MHD患者贫血优于单独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此作用机制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0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联合组(A组,n=60)和对照组(B组,n=50)两组。B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A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用药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水平(Hb)及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差异。结果:(1)A组显效20例,有效2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3%,明显高于B组的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A组增幅大于B组(P0.05)。(3)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A组发生率为63.3%,B组为5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予以化疗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贫血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杨俊生  王军  覃学勇  刘莉莉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1357-1358,1361
目的 观察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同血液透析方式进行透析,且血透后每周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 100~150 U/kg皮下注射,但治疗组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丁1 g,而对照组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12周.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rhEPO用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症状发生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提高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同时左卡尼丁能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化疗伴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恶性肿瘤化疗伴贫血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0 000 U,隔日1次,连用8周。对照组仅给予支持治疗和输血治疗。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并进行卡氏评分。结果治疗后4周及8周,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四项指标均呈升高趋势(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及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伴贫血是安全有效的用药,不仅能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而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的疗效.方法 56例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hEPO治疗组29例,在化疗的同时给予rhEPO治疗,对照组27例,在化疗时给予中药或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铁剂口服.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总数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值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使用rhEPO后,2周和8周对贫血的有效率为18.3%和78.2%.结论 rhEPO对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复方丹参滴丸合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贫血和高血黏的影响。方法: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行化疗及大剂量EPO治疗,治疗组18例在如上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两组疗程1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6周后,两组贫血明显改善,平均Hb、RBC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治疗后Hct值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复方丹参滴丸合用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贫血及高血黏状态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肺癌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A组)30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组)30例,观察2组患者的贫血改善、化疗完成、输血、中医症状评分、体能状态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A组输血治疗率降低,血红蛋白上升,中医症状、体能状态改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肺癌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皮下注射组15例,静脉注射组15例。皮下注射组每周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75u/kg,每周2次,静脉注射组每周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100u/kg,分2次使用,透析患者于透析后静脉注射。治疗共8周。结果2组病例在治疗前贫血状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8周后,皮下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贫血状况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下注射组高血压发生率低于静脉注射组。结论皮下注射较静脉注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小,节省费用,高血压发生率低,是较经济、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海辉  徐敏 《浙江医学》2016,38(12):959-961,1018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规律血液透析3次/周,4h/次,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口服铁剂、叶酸、甲钴胺等),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治疗量为每周100~150U/kg。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1.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3次/周(透析后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RBC、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反应蛋白(CRP)、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BMI、腰臀比、钙(Ca2+)、钾(K+)、钠(Na+)改善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其中治疗组总有效32例,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Hb、RBC、HCT、SF贫血指标水平升高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SOD、GSHPx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明显,MDA、CRP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BMI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腰臀比、TSF、Ca2+、K+、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贫血,临床疗效确切,症状及生化指标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且费用相对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铁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度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度贫血患者52例,给予静脉滴注蔗糖铁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及两种药物的临床副作用。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蔗糖铁联合促红素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度贫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住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生血宁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贫血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贫血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对照组贫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高于治疗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所使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较为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in,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早产儿(胎龄30-35周)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每天口服铁剂5mg/kg,维生素C 25mg,维生素E 25mg),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自出生第7d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in,EPO),每次250IU/kg,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持续用药4周。治疗期间避免诊断性抽血或输血,所有新生儿均观察至出生第7周,检测并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及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后RBC、HCT及Hb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对照组上升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周治疗后RBC、HCT、Hb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治疗前、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PO治疗早产儿贫血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48例早产儿贫血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应用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同时补充铁剂,必要时输血,疗程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隔天1次,每周600IU/kg,疗程6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惠儿血红蛋白(Hb)水平均逐渐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缓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铁(S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输血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种维生素对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改善早产儿贫血的强化作用.方法:将2006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小早产儿(胎龄<34周,体重<2000g)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及喂养方式作分析比较有可比性.两组均使用人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250U/kg,皮下注射,隔日1次,3次/周,硫酸亚铁[3~5mg/(kg·日),生后1周使用],共3~6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50μg/(kg·日)],维生素E[25IU/(kg·日)],维生素C(100mg/日),维生素B12[37μg/(kg·周)],共3~6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和血小板(BPC)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组在HB、HCT、RBC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较对照组减小(P<0.01),MCHC和BPC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维生素能加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早产儿造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滋肾益血方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滋肾益血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指标,血压达标率及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HCT、SF、TSAT、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滋肾益血方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能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提高肾功能、血压达标率,且能改善患者Hb、HCT、SF、TSAT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应用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妇科贫血患者围术期异体血需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11月于本院行妇科择期手术的子宫肌瘤贫血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70~100~L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不用药,实验组术前以及手术当日皮下注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各5000iU,同时静脉注射蔗糖铁。根据围术期患者Hb水平确定是否输注少量白、红细胞悬液,严密观察用药反应,记录患者术前4d、手术当天、术后第1、3、5天(记为-4,0,+1,+3,+5)的实验室检查f包括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红细胞计数(RBC)、血清铁蛋白(SV)]、红细胞输入量及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并记录复查的血红蛋白值。结果围术期实验组Hb、Hct、RET%在0、+1、+3、+5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俨〈0.01),实验组术后的铁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实验组仅有2例接受异体输血,且每人1U,平均为0.07u/例;对照组10例输血,共20U,平均为0.67U/例,实验组异体输血率显著降低俨〈0.01)。结论围术期妇科贫血患者静脉联合应用蔗糖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减少贫血并能减少异体血输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剂量低频率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 )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KD 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贫血患者,采用 rhEPO (10000 IU/支),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等指标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贫血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Hb、HCT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30例患者中显效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28/30);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变化( P >0.05);【结论】大剂量低频率使用rhEPO治疗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疗效显著,使用安全,可明显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成分输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RBC和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b、RBC和HC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